大黃枳芍茶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

熱性指數

2

寒性指數

32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2%
心經 20%
肺經 20%
肝經 11%
脾經 6%
大腸經 6%
三焦經 4%
小腸經 2%
心包經 2%
膽經 2%
胃經
心經
肺經
肝經
脾經
大腸經
三焦經
小腸經
心包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大黃枳芍茶中包含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瀉下通便: 大黃性寒,味苦,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之效。對於便祕、濕熱內蘊、腹脹等症狀,大黃能有效促進腸道蠕動,排泄宿便,緩解症狀。
  2. 活血化瘀: 大黃亦具活血化瘀之效,可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配合枳實、芍藥等藥物,可加強活血化瘀的作用,對於因瘀血阻滯導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大黃枳芍茶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行氣止痛: 枳殼味苦辛,性微寒,具有行氣解鬱、消食散結的功效。與大黃、芍藥等藥物配合,可緩解腸胃脹痛、腹痛等症狀,促進氣血流通,減輕疼痛。
  • 疏肝理氣: 枳殼能疏肝理氣,解除肝氣鬱結,促進脾胃運化。此功效可輔助大黃瀉熱通便,芍藥養血柔肝,整體提升藥效,達到治病的目的。

大黃枳芍茶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緩和瀉下作用:大黃性寒,瀉下力強,易傷脾胃。白芍性微寒,味苦酸,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汗、緩急止痛等功效。白芍與大黃配伍,能緩解大黃的寒性瀉下,保護脾胃,減少其副作用。
  2. 調和氣血:枳實破氣行滯,但容易傷血。白芍養血柔肝,能補益氣血,與枳實相配,可避免破氣傷血,使藥效更平和、協調。

大黃枳芍茶中加入梔子,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梔子味苦寒,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效。與大黃、枳實等藥物配合,能加強清熱瀉火之力,並有助於緩解因熱毒壅滯所致的腹痛、腹脹、便祕等症狀。
  2. 緩解燥性:大黃性寒,燥性較強,易傷脾胃。梔子性寒,能緩解大黃的燥性,保護脾胃,避免藥物過於峻猛,造成副作用。

大黃枳芍茶為一常用中醫方劑,其組成包括大黃、枳實、白芍及黃芩等多種草藥。其中黃芩作為一味重要成分,其性味苦寒,歸肺、膽、膀胱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效。在該方中加入黃芩,主要是為了增強整體方劑的清熱作用,以達到調理腸胃、消除積滯的目的。黃芩能夠幫助解決因內熱過盛所導致的各種症狀,如口乾舌燥、大便乾結等。此外,黃芩還能協同方中其他藥物,如大黃的瀉下作用,以及白芍的柔肝止痛效果,共同促進消化道的順暢,緩解由於飲食失調或情緒壓力引起的消化不良問題。因此,黃芩在此方中的應用,不僅體現了中醫藥物配伍的精妙,更彰顯了其在臨床治療上的重要作用。

大黃枳芍茶中加入綠茶,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增強瀉下作用:綠茶富含茶多酚,具有促進腸道蠕動、增加排泄的作用,與大黃、枳殼的瀉下功效相輔相成,有助於緩解便祕、腹脹等症狀。
  2. 緩解藥性燥烈:大黃性寒而燥,枳殼性苦而燥,綠茶性寒,加入綠茶可中和藥性燥烈,避免對胃腸造成過度刺激,有助於藥物的安全使用。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 大黃枳芍茶 」

大黃枳芍茶是一款中藥方劑,主要成分包括大黃、枳殼、白芍、梔子、黃芩、綠茶等。

大黃

大黃性味苦寒,歸脾、大腸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等功效。常用於治療實熱便祕、濕熱黃疸、血熱吐衄、外傷出血、腫痛等症。

枳殼

枳殼性味苦、酸、溫,歸脾、胃、大腸經,具有理氣行氣、消食化積、降逆止嘔等功效。常用於治療胸腹脹滿、食積不消、噁心嘔吐、腹痛洩瀉等症。

白芍

白芍性味苦、酸,歸肝、脾經,具有養血調經、柔肝止痛、斂陰斂汗等功效。常用於治療血虛萎黃、月經不調、肝鬱脾虛、疼痛等症。

梔子

梔子性味苦、寒,歸心、肝、肺經,具有清熱涼血、瀉火解毒、止血消腫等功效。常用於治療熱病煩躁、吐血衄血、黃疸尿赤、瘡瘍腫毒等症。

黃芩

黃芩性味苦、寒,歸肺、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等功效。常用於治療外感熱病、濕熱黃疸、痢疾洩瀉、瘡瘍腫毒等症。

綠茶

綠茶性味苦、寒,歸肝、脾、腎經,具有清熱解毒、生津止渴、明目益思等功效。常用於治療熱病煩渴、食積不消、目赤腫痛等症。

總結

大黃枳芍茶是一款具有瀉火理氣止痛功效的中藥方劑。主治目赤、熱、腫、痛;口腔潰瘍、咽喉腫痛;腹痛、便祕等症。該方劑中的各味藥材均具有清熱、瀉火、理氣、止痛的作用,共同發揮瀉火理氣止痛的功效。

傳統服藥法


大黃1、枳殼1、白芍1、梔子1、黃芩1、綠茶6。,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大黃枳芍茶性寒,體虛者慎用。
  • 大黃枳芍茶有瀉下作用,服用後要注意補充水分。
  • 大黃枳芍茶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結膜炎腹痛胰臟炎大便秘結大腸激擾綜合症咽喉痛眼睛紅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