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內補散中加入附子,其原因如下:
- 溫陽補腎:附子性溫熱,入腎經,能溫補腎陽,對於腎陽虛所致的陽氣不足、畏寒肢冷、腰膝痠軟等症狀有很好的療效。
- 助藥力:附子具有回陽救逆的作用,能加強其他藥物的功效,使藥力更深入、更有效地作用於病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內補散中其他藥物也具有溫補腎陽的功效,例如肉桂、杜仲等,與附子合用,能夠相輔相成,更好地治療腎陽虛所致的疾病。
內補散中加入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溫中散寒: 生薑性溫,味辛,入肺、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嘔止咳的功效。內補散多用於脾胃虛寒、氣血不足的症狀,生薑的溫散作用可溫暖脾胃,促進氣血運行,改善寒邪阻滯所致的腹痛、嘔吐、腹瀉等症狀。
- 調和藥性: 生薑與其他藥材配伍,能起到調和藥性、增強療效的作用。內補散中可能含有其他寒涼藥材,生薑的溫性可以中和寒性,防止藥性過寒,避免對脾胃造成損傷,更好地發揮整體藥效。
內補散中包含人參,乃因其具有以下功效:
- 補氣益血: 人參為補氣藥之首,能補益元氣,促進血液生成,對於氣虛血虧所致之疲乏、面色蒼白、心悸氣短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 扶正固本: 人參能增強人體抵抗力,抵禦外邪侵襲,對於體虛易感者,可起到扶正固本的作用,提高免疫力。
內補散中加入人參,旨在補益氣血,扶正固本,以達到治療疾病、增強體質的目的。
內補散方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保護胃腸的作用。內補散方中可能含有較為峻烈或偏寒的藥物,加入甘草可調和藥性,使其更易於服用,減少副作用。
- 增強療效:甘草能補脾益氣,和中緩急,與其他藥物配合使用,可增強補益氣血、健脾益胃的功效,進一步提高內補散的療效。同時,甘草亦可減輕其他藥物的毒性,使其更安全有效。
內補散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健脾: 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其理氣健脾功效,能幫助脾胃運化,改善食慾不振、腹脹等症狀,有助於藥物吸收,增強療效。
- 燥濕化痰: 陳皮具有燥濕化痰的作用,能有效緩解痰溼阻滯,使藥效更易於發揮。尤其在一些伴有痰濕的病症中,加入陳皮可以起到疏通氣機、消除痰濕的作用,提升療效。
內補散方劑中,加入麻黃看似矛盾,實則有其巧妙之處。
麻黃性溫,發散風寒,看似與補益性質相悖,但其宣肺開腠,使氣血運行通暢,可促進補益藥物的吸收和利用。
同時,麻黃能解表散寒,排除體內寒邪,避免補益藥物因寒邪阻滯而難以發揮功效。
因此,麻黃在內補散方中,起到了「引補入裏」,「通而不瀉」的作用,使補益效果更佳。
內補散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補腎: 肉桂性熱,味辛甘,歸腎、心、脾經,有溫陽補腎、散寒止痛的功效。內補散主要用於腎陽不足引起的腰膝酸軟、畏寒肢冷、陽痿早泄等症狀,肉桂可溫補腎陽,提升陽氣,改善陽虛體質。
- 促進藥物吸收: 肉桂可促進血液循環,提高藥物吸收率,有助於其他藥材的藥效發揮。內補散中其他藥物如熟地、山藥等偏滋補,肉桂的溫陽作用可使其更有效地發揮滋補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內補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癌已破,膿多瘡爛,肉未生者」,此處「癌」泛指古代惡性潰瘍、深部瘡瘍,而非現代醫學之癌症。其病機為氣血虧虛,瘡毒久潰不斂,膿血淋漓而新肉難生。方以「滋養血氣」為本,助正氣托毒外出,同時「瘡毒得出」,兼顧解毒排膿,促進瘡口癒合。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補益氣血為君:
- 人參、黃耆、甘草(炙): 大補元氣,固表生肌,增強托毒外達之力。
- 當歸、川芎、阿膠(炒): 養血活血,滋潤潰瘍,促進新血生肌。
行氣活血為臣:
- 木香、厚朴(薑制)、橘皮(去白): 理氣健脾,防補藥壅滯,助氣血運行至瘡所。
- 肉桂: 溫通經脈,鼓舞氣血生化,散寒以助血行。
托毒排膿為佐:
- 白芷、防風: 祛風燥濕,排膿止痛,引藥達表。
- 桔梗(炒): 宣肺提氣,載藥上行,兼排膿消腫。
調和諸藥為使:
- 甘草(炙): 兼和緩藥性,解毒緩急。
全方配伍邏輯:
此方以「補托」為核心,氣血雙補為基礎,輔以行氣活血,使補而不滯;再佐排膿之品,標本兼顧。藉酒行藥力,溫通血脈,助藥效速達瘡瘍之處。對於氣血虛弱、瘡潰久不收口者,能內補正氣、外促排膿,加速瘡面癒合。
推論延伸應用:
此方思路可類推於其他慢性潰瘍、褥瘡、糖尿病足等氣血兩虛兼瘡毒未清之證,但需隨證加減化裁。
傳統服藥法
人參、黃耆、白芷、當歸、肉桂、桔梗(炒)、川芎、木香、甘草(炙)、防風、厚朴(薑制)、阿膠(炒)、橘皮(去白)各等分。
滋養血氣,瘡毒得出。
上為細末。
每服1錢,加酒2匙,溫湯浸調服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內補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八三。 組成:白芷2兩,官桂1兩,香附子3兩,甘草半兩。 主治:托膿敗毒。主治:癰疽已破。
內補散, 出處:《千金》卷二十二。 組成:當歸2兩,桂心2兩,人參1兩,川芎1兩,厚朴1兩,防風1兩,甘草1兩,白芷1兩,桔梗1兩。 主治:排膿生肉。主治:癰疽發背已潰。
內補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八八。 組成:附子(炮)1兩,白薑1兩,人參,甘草3錢,陳皮、麻黃,官桂半兩。 主治:去膿血、寒熱,生肌。主治:癌已破,膿多瘡爛,肉未生者。
內補散, 出處:《普濟方》卷一五四引《衛生家寶》。 組成:青皮(去瓤稱)1兩,破故紙(炒)1兩,威靈仙(去蘆,洗,烙)1兩,黑牽牛3兩。 主治:遠年近日腰疼,丈夫婦人腎臟久虛,腰疼不可忍者。
內補散, 出處:《奇效良方》卷六十五。 組成:人參、黃耆、白芷、當歸、肉桂、桔梗(炒)、川芎、木香、甘草(炙)、防風、厚朴(薑制)、阿膠(炒)、橘皮(去白)各等分。 主治:滋養血氣,瘡毒得出。主治:小兒正患瘡疹中,或感外寒,或內傷生冷,或服冷藥過多,因生吐瀉,脾虛血澀,瘡疹遲遲不出,肌膚瘦而無血色。
內補散, 出處:《千金》卷十九。 組成:乾地黃5分,巴戟天半兩,甘草1兩半,麥門冬1兩半,人參1兩半,蓯蓉1兩半,石斛1兩半,五味子1兩半,桂心1兩半,茯苓1兩半,附子1兩半,菟絲子5分,山茱萸5分,遠志半兩,地麥5分。 主治:男子五勞六絕。其心傷者。令人善驚,妄怒無常;其脾傷者,令人腹滿喜噫,食競欲卧,面目痿黃;其肺傷者,令人少精,腰背痛,四肢厥逆;其肝傷者,令人少血面黑;其腎傷者,有積聚,少腹、腰背滿痹,咳唾,小便難。六絕之爲病,皆起於大勞脈虛,外受風邪,內受寒熱,令人手足疼痛,膝以下冷,腹中雷鳴,時時泄痢,或閉或痢,面目腫,心下憒憒,不欲語,憎聞人聲。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