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茯苓豬腎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滲濕: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之功效。豬腎性溫味甘,入腎經,有補腎益精之效。兩者合用,可利水消腫,健脾補腎,對於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能起到良好的治療作用。
- 健脾寧心: 茯苓能健脾益氣,寧心安神,可改善脾胃虛弱、心神不安等症狀。豬腎能補腎益精,與茯苓搭配使用,能增強脾腎之氣,達到健脾寧心、益氣固精之效。
茯苓豬腎湯中加入桑寄生,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腎益精,固本培元: 桑寄生性平味甘,入肝腎經,具有補肝腎、益精血、強筋骨的功效。與茯苓、豬腎等藥材搭配,可協同補腎益精,改善腎虛腰痠、乏力等症狀,提升身體機能。
- 滋陰養血,安神定志: 桑寄生還具滋陰養血、安神定志的功效,可緩解因腎虛引起的失眠多夢、心神不寧等症狀。與茯苓的健脾利濕作用相輔相成,使整體方劑更具療效。
茯苓豬腎湯中加入乾薑,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一、溫腎助陽:豬腎性寒,性寒易傷腎陽,而乾薑性溫,能溫腎助陽,抵消豬腎的寒性,避免損傷腎氣,更有利於補腎益精。
二、健脾利水:茯苓性平,味甘,能健脾利水,而乾薑性溫,辛溫之性能溫脾散寒,與茯苓相輔相成,有助於健脾利水,改善因脾腎虧虛導致的水腫等病症。
因此,茯苓豬腎湯中加入乾薑,不僅能溫腎助陽,更能健脾利水,提高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茯苓豬腎湯中加入生地黃,主要是因為生地黃具有以下功效:
- 滋陰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涼血、清熱解毒的功效,可緩解腎陰虛所導致的腰膝酸軟、盜汗、心煩失眠等症狀。
- 補腎益精: 豬腎本身具有補腎益精的功效,而生地黃的滋陰作用,可以更好地保護腎精,使其不被過度消耗,從而達到更好的補腎效果。
因此,生地黃的加入,不僅可以滋陰涼血,更可以協同豬腎,共同達到補腎益精的效果。
茯苓豬腎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益氣,助茯苓滲濕利水: 茯苓擅長滲濕利水,但若脾氣虛弱,則濕氣難以排出。白朮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能補脾氣,使脾胃運化正常,增強茯苓利水滲濕的效果。
- 補腎固精,協調藥性: 豬腎性溫,能補腎固精;茯苓偏於利水滲濕,易傷腎氣。白朮性溫,能補脾腎之氣,既能增強豬腎補腎功效,又能調和茯苓利水的偏性,使藥性更為平和,避免傷腎。
茯苓豬腎湯中加入川芎,主要是為了其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
豬腎性溫,入腎經,有補腎益精之效,但其性偏燥,容易耗氣傷陰。茯苓則性平,味甘,入脾、腎經,能健脾利濕、寧心安神。川芎性溫,味辛,入肝、膽經,能活血化瘀、通經止痛。
因此,加入川芎可以與茯苓相輔相成,一方面可以緩解豬腎的燥熱,另一方面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腎臟供血,進一步增強補腎益精的效果。
「茯苓豬腎湯」中加入人參,主要有兩方面的考量:
一、 補腎氣: 人參為補氣之聖藥,能補益元氣,溫陽補腎。豬腎本身為腎臟,與人參相配,可起到雙重補腎的作用,尤其適合腎氣不足、腰膝酸軟、神疲乏力者。
二、 調和藥性: 茯苓性平,能利水滲濕,豬腎性平,味甘,可補腎益精。人參性溫,可調和茯苓與豬腎的寒性,使藥性更為平和,避免寒涼傷胃。
總而言之,人參的加入能起到補腎氣、調和藥性的作用,使「茯苓豬腎湯」的功效更加全面。
茯苓豬腎湯中加入麥門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潤肺: 麥門冬性寒,味甘,入心、肺經,具有滋陰潤肺、養胃生津之效。腎主水,與肺相表裡,而豬腎味甘鹹,性平,亦有滋陰補腎之效。因此,麥門冬與豬腎搭配,可共同滋陰潤肺,對於因肺陰不足導致的咳嗽、口乾、咽痛等症狀有良好的療效。
- 清熱解毒: 麥門冬除了滋陰潤肺,還具有清熱解毒之效。而豬腎作為動物腎臟,本身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作用。二者結合,可有效清熱解毒,對於因熱毒導致的口舌生瘡、小便赤澀等症狀亦有輔助治療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茯苓豬腎湯為傳統中藥方劑,其主治功效為「妊娠曾傷九月胎」,即針對孕期胎元不固,尤其曾有妊娠至第九月胎傷病史者。此證多因脾腎虛弱、氣血不足或衝任失調,導致胎失所養而傷。以下依傳統理論分析其組成與治療原理:
一、方劑組成與配伍邏輯
補益氣血,固本安胎
- 人參:大補元氣,益脾肺,助胎元之氣化。
- 熟乾地黃:滋腎填精,養血濡胎,補衝任之陰。
- 白朮:健脾燥濕,與茯苓配伍可增強脾土運化,後天資助先天。
- 芎藭(川芎):活血行氣,通絡止痛,與補氣血藥相配,使補而不滯。
溫養脾腎,散寒通脈
- 乾薑(炮):溫中散寒,助陽通脈,炮製後性緩,更適孕體虛寒。
- 桑寄生:補肝腎、強筋骨,兼安胎氣,針對腎虛胎動不固。
- 白茯苓:利水滲濕,寧心安神,既防脾虛濕滯,又助心腎相交。
養陰清燥,調和陰陽
- 麥門冬(去心):養陰潤肺,清心除煩,防諸溫補藥之燥性,協調陰陽。
引藥歸經,以形補形
- 豶豬腎:取「以腎補腎」之義,引藥入腎經,強腰膝、益胞胎。
- 黑豆:補腎活血,利水解毒,與豬腎同煎可增強補腎安胎之效。
二、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以「脾腎雙補、氣血同調」為核心,結合以下機制:
- 補先天以固胎元
透過熟地黃、桑寄生、豬腎補腎填精,強化衝任二脈,使胎得腎氣所繫。 - 健後天以養胎氣
人參、白朮、茯苓健脾益氣,助氣血生化之源,胎有所養。 - 溫通經脈,散寒防滯
炮乾薑溫中散寒,川芎行氣活血,使氣血流通而無瘀滯之弊。 - 陰陽並調
麥門冬滋陰制燥,防止溫補過度傷陰,契合孕期「陰血易虛」之體質特點。
此方配伍嚴謹,標本兼治,既補益氣血以養胎,又溫通經絡以防滯,對於脾腎兩虛、氣血不足所致之胎動不固,有固本安胎之效。
傳統服藥法
白茯苓1兩,桑寄生1兩,乾薑半兩(炮裂),熟乾地黃1兩,白朮1兩,芎藭1兩,人參1兩(去蘆頭), 麥門冬1兩(去心)。
上銼細,和勻。
每服用豶豬腎1對(切,去脂膜),先以水1大盞半,加黑豆半合,煎至1盞,去腎及豆,入藥1兩,煎至7分,去滓,分2次,食前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補益作用,陰虛火旺者慎用。
- 本方有活血作用,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茯苓豬腎湯, 出處:《聖惠》卷七十六。 組成:白茯苓1兩,桑寄生1兩,乾薑半兩(炮裂),熟乾地黃1兩,白朮1兩,芎藭1兩,人參1兩(去蘆頭),麥門冬1兩(去心)。 主治:妊娠曾傷九月胎。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