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耆散

黃耆散

HUANG QI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9

熱/寒比例

偏熱 (1.56)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9%
心經 16%
肺經 15%
肝經 13%
胃經 8%
腎經 6%
三焦經 6%
大腸經 6%
膽經 3%
心包經 3%
脾經
心經
肺經
肝經
胃經
腎經
三焦經
大腸經
膽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黃耆散中包含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健脾利濕: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黃耆性溫,補氣固表,但過於燥烈,茯苓可以中和其燥性,並增強其健脾利濕之效,避免補氣過度而導致脾胃不和。
  2. 益氣補中: 茯苓能利水滲濕,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促進營養吸收,從而間接達到益氣補中之效,與黃耆共同增強機體抵抗力,達到補氣健脾、益氣補中的目的。

黃耆散以「黃耆」為主要藥材,原因如下:

  • 補氣固表: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的功效。方劑中加入黃耆,可增強機體抵抗力,抵禦外邪侵襲,對因氣虛導致的各種病症有顯著療效。
  • 調和諸藥:黃耆性平和,與其他藥材搭配使用,可調和藥性,使藥效更佳,發揮協同作用,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總之,黃耆在黃耆散中起著關鍵作用,其補氣固表、調和諸藥的功效,為方劑的整體療效提供了重要保障。

黃耆散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補氣養血,相輔相成: 黃耆性溫,善於補氣固表,而當歸性溫,長於補血活血。二者合用,一補氣,一養血,相輔相成,可使氣血雙補,達到更好的療效。
  2. 調和藥性,增強功效: 黃耆性燥,易於耗血,而當歸性潤,可滋陰潤燥,緩解黃耆的燥性,使藥性更為平和,同時也能更好地促進氣血運行,提高藥效。

因此,黃耆散中加入當歸,不僅能提升整體補益效果,更能確保藥性平和,適合於氣血兩虛、面色蒼白、體虛乏力等症狀。

黃耆散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氣血,行氣止痛: 黃耆補氣健脾,川芎行氣活血,兩者合用,能補而不滯,行而不燥,達到氣血雙調的效果。尤其適用於氣血不足,經絡不通導致的頭痛、頭暈、肢體麻木等症狀。
  2. 引藥上行,改善頭面部症狀: 川芎具有升散的特性,可以將黃耆補益之氣引導至頭面部,加強藥效,改善頭面部的症狀。例如,黃耆散用於治療氣血不足導致的面色蒼白、神疲乏力等症狀時,川芎的加入可以提升藥效,使面色紅潤,精神煥發。

黃耆散方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緩解黃芪補氣過度之弊: 黃芪性溫,擅長補氣固表,但過度服用容易出現上火、口乾舌燥等症狀。白芍性微寒,能滋陰涼血,緩解黃芪補氣過度所致的燥熱之弊,使補氣效果更加平和。

2. 協同黃芪,加強補氣功效: 白芍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汗之功效,與黃芪相配,能共同補氣養血,更能提升補氣效果,並能有效緩解氣虛所致的乏力、盜汗、面色蒼白等症狀。

黃耆散中加入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相輔相成,增強補氣固表之效: 黃耆為補氣要藥,白芷則具有解表散寒、通竅止痛之功。兩者合用,既能補益氣血,又能疏散風邪,相輔相成,增強補氣固表之效,更有效地治療氣虛表虛之症。
  2. 配合黃耆,改善鼻竅不通之症: 白芷辛溫,具有通鼻竅之功效,對於因氣虛導致的鼻竅不通、鼻塞流涕等症狀,能起到輔助治療作用,提高藥方整體療效。

黃耆散中加入升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扶正祛邪: 黃耆補氣固表,升麻疏散風熱,兩者相合,可達到扶正祛邪之效。升麻能散表邪,使黃耆補氣之力得以透達肌表,共同抵抗外邪入侵。

2. 提升藥效: 升麻性輕揚,能引黃耆補氣之力上行,使補氣效果更顯著,並能助黃耆散解表邪,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黃耆散方中含有梔子,主要原因有二:

一、清熱瀉火,解毒消腫:梔子性寒,味苦,入肝、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黃耆散常用於治療外感熱病、溫病熱盛、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梔子的加入有助於清熱解毒,緩解熱毒壅盛所致的症狀。

二、調和藥性,防止燥熱:黃耆性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的作用。梔子的加入,可以中和黃耆的燥熱之性,避免藥性過於偏燥,防止藥物對人體造成不良影響,使藥性更加平和,達到更好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黃耆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小兒痔瘡,并一切潰瘍,虛弱發熱」,可歸納為兩大方向:

  1. 瘡瘍潰後不斂:針對體表潰瘍、痔瘡漏管等久不收口之證,尤其小兒氣血未充,瘡瘍易因正氣不足而遷延難癒。
  2. 虛弱發熱:瘡瘍潰後,氣血耗傷,虛熱內生,表現為低熱、乏力等,屬「氣虛發熱」範疇。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黃耆(黃芪)

    • 為方中主藥,性甘溫,善補脾肺之氣,能「托毒生肌」。《本草匯言》載其「排膿內托,為瘡家聖藥」,尤宜氣虛瘡瘍久潰不斂者。
    • 氣足則能推動血行,促進瘡口癒合;另可固表止虛汗,調節因氣虛不固導致的體弱發熱。
  2. 閭茹(即「蘆茹」,或考為茜草科「茜草」或「藜蘆」)

    • 若為 茜草(古稱「茹蘆」),其性寒涼,能涼血止血、活血散瘀,可清瘡中鬱熱,防黃耆溫補助火,同時化瘀促進瘡面新生。
    • 若為 藜蘆(毒性較強),傳統外用可殺蟲止癢、攻毒斂瘡,但需謹慎配伍,此處可能性較低。
    • 此處更可能取茜草之性,與黃耆形成 「補氣活血」 配伍,氣行則血活,血活則肌生。

整體方義
此方以黃耆補氣托毒為本,佐以閭茹(茜草)清熱化瘀,外敷可直接作用於瘡面:

  • 氣血雙調:黃耆益氣生血,閭茹活血通絡,符合「久病必瘀」之理,促進瘡口修復。
  • 寒溫並用:黃耆溫補,閭茹涼散,避免溫燥助火,適合虛中夾瘀熱之潰瘍。

外敷作用推論
古代瘡瘍外治常強調「提膿拔毒」與「生肌長肉」。此方外敷可能通過:

  1. 黃耆增強局部氣血灌注,提升組織修復能力;
  2. 閭茹輕微刺激瘡面,清除腐瘀,改善微循環,共奏「煨膿長肉」之效。

此方簡潔,體現「補虛為主,兼顧瘀熱」的瘡瘍後期調治思路,符合中醫「腐去新生」的理論框架。

傳統服藥法


閭茹、黃耆。
外敷。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補氣固表、清熱解毒的功效,適合氣虛血弱、表虛不固、熱毒內蘊所致的小兒痔瘡、一切潰瘍、虛弱發熱等症。但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出現上火、口乾舌燥等副作用。

相關疾病


肺結核前列腺炎痔瘡原發性高血壓百日咳低血壓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慢性腎衰竭癤和癰嗜眠症(嗜睡症)麻疹皮膚的惡性黑色素瘤(皮膚癌)營養不良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妄想狀態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

相同名稱方劑


黃耆散, 出處:《誠書》卷十三。 組成:黃耆1分,知母1分,赤茯苓1分,甘草1分(炙),黃芩1分,麥冬5錢。 主治:傷寒餘熱不退。

黃耆散, 出處:《本事》卷六。 組成:綿黃耆(細者,洗,焙)1兩,甘草(炙)半兩,皂角刺(擇紅紫者,銼,麸炒黃)1兩。 主治:令發背自潰。主治:發背。

黃耆散, 出處:《活幼口議》卷十八。 組成:黃耆(蜜炙)、牛黃、人參、天麻蠍(炒)、杏仁(炒)、白茯苓、川當歸、生地黃(洗)、熟乾地黃(洗)各等分。 主治:腎疳腐根候。

黃耆散, 出處:《保嬰撮要》卷十四。 組成:茯苓5分,黃耆5分(炒),當歸5分,川芎5分,白芍藥5分,白芷5分,升麻2分,山梔(炒)2分。 主治:小兒痔瘡,並一切潰瘍,虛弱發熱。

黃耆散, 出處:《本事》卷五。 組成:黃耆半兩(蜜炙),麥門冬半兩(水浥,去心),熟地黃半兩(酒灑,9蒸9曬,焙,稱),桔梗(炒)半兩,甘草1分(炙),白芍藥半兩。 主治:因嗽咯血成勞,眼睛疼,四肢倦怠,腳無力。

黃耆散, 出處:《博濟》卷二。 組成:黃耆(去蘆,蒸出,擘破,于槐砧上碎銼)1兩,甘草半兩(炙),柴胡1兩(去蘆,以布拭去土淨,銼,勿犯鐵器),人參1兩,秦艽1兩(須是于腳下左交裂者,以布拭卻毛),川升麻半兩,山梔子1兩(如雀腦者,去皮,以甘草水浸1宿,焙用),黃芩1兩,地骨皮半兩,茯苓(赤者,以水中澄去浮者,炒用)1兩。 主治:肺臟壅塞咳嗽,涕唾稠粘,咽喉不利。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