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角地榆散

槐角地榆散

HUAI JIAO DI YU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瘍科選粹》卷五

熱性指數

7

寒性指數

24

熱/寒比例

(0.29)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0%
心經 16%
肺經 16%
胃經 10%
脾經 10%
大腸經 9%
腎經 7%
膀胱經 5%
膽經 3%
肝經
心經
肺經
胃經
脾經
大腸經
腎經
膀胱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9-06

方劑組成解釋

槐角地榆散中包含槐角,主要原因如下:

  1. 涼血止血:槐角性寒,味苦,入肝、大腸經,具有涼血止血之功效,可治療血熱妄行引起的出血,如鼻衄、吐血、便血等。
  2. 清熱解毒:槐角亦具有清熱解毒之效,能清泄腸胃熱毒,治療腸炎、痢疾等病症。

槐角與地榆、蒲黃等藥材配合,相輔相成,更能發揮止血、清熱解毒的功效,治療各種出血症狀,且能減少副作用,是臨牀常用方劑。

槐角地榆散方中包含地榆,主要是因為地榆具有涼血止血、清熱解毒的功效。

  1. 涼血止血:地榆能清熱涼血,並能收斂止血,對於熱毒所致的出血症狀有顯著療效。
  2. 清熱解毒:地榆性寒,能清熱解毒,對於因熱毒引起的瘡瘍、腫痛等症狀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槐角地榆散常用於治療熱毒所致的出血症狀,例如牙齦出血、鼻出血等,而地榆的涼血止血、清熱解毒功效,正好能針對這些症狀進行治療。

槐角地榆散中包含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止血:槐角地榆散主治血熱妄行所致的出血症狀,而黃芩性寒,味苦,入肺、心、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功效。其清熱涼血之性可抑制血熱妄行,而其止血作用則可促進血凝,達到止血的目的。
  2. 抗炎消腫:黃芩除了清熱涼血外,還具有抗炎消腫的作用。槐角地榆散所治療的出血症狀往往伴隨局部組織損傷和炎症,黃芩的抗炎消腫作用可以減輕局部炎症反應,促進傷口癒合。

槐角地榆散為一經典中醫方劑,用於治療血熱所致之便血、痔瘡出血等症。其組成包括槐角、地榆、黃芩、赤茯苓、牡丹皮、生地黃及當歸等多種中藥材。其中,當歸作為方中重要成分,其性溫味甘辛,歸肝、心、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之功。在槐角地榆散中,當歸不僅能夠補血,還能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使瘀滯於腸道之血得以順利排出,從而減少便血、痔血之症狀。此外,當歸還能調和方中其他藥物,使其功效更為協調,共同發揮清熱涼血、收斂止血之效。因此,當歸在槐角地榆散中的應用,充分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藥物配伍精妙的特點。

槐角地榆散中加入防風,主要是基於其疏散風熱、止痛止血的功效,與方劑整體的治病機理相契合。

槐角地榆散以槐角、地榆為主,清熱涼血、止血生肌,用於治療血熱妄行所致的便血、痔瘡出血、外傷出血等。防風性味辛溫,入膀胱經,能疏散風邪,止痛止血。加入防風,可助槐角、地榆清熱涼血,同時疏散風邪,緩解疼痛,更有效地止血生肌,使治療效果更為全面。

槐角地榆散為一經典的中醫處方,用於治療血熱所致的便血、痔瘡出血等症狀。方中包含槐角、地榆、黃芩、防風、當歸、枳殼等多種藥材。其中,枳殼作為一味重要成分,其主要功效在於行氣寬中、消滯化積。便血、痔瘡等病常伴隨腸胃功能失調,氣滯血瘀,而枳殼能有效調理腸胃氣機,促進腸道蠕動,改善消化不良,從而輔助主藥槐角、地榆對止血生肌的作用,增強療效。此外,枳殼還能協調諸藥之間的配伍關係,使整個處方藥性平和,更適合長期服用,對患者整體康復具有積極影響。因此,在槐角地榆散中加入枳殼,既符合中醫辨證施治原則,又充分發揮了各藥材間的相輔相成作用。

槐角地榆散方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涼血:生地黃性寒,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之功效。槐角地榆散主要用於治療血熱妄行、血瘀所致的齒齦腫痛、口舌生瘡、牙齦出血等症,生地黃可清熱涼血,緩解血熱上炎之症狀。
  2. 滋陰潤燥:槐角地榆散中含有較多燥性藥物,如槐角、地榆等,容易耗傷陰津。生地黃滋陰潤燥,可緩解燥熱之氣,避免藥物過於燥烈,使治療更為平和,同時也能保護患者的津液。

槐角地榆散中加入茯苓,主要原因有二:

一、 利濕止血: 槐角地榆散主治血熱妄行之出血症,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能健脾利濕,並能滲濕止血,協同槐角、地榆等藥物清熱涼血,止血止痛,使治療效果更佳。

二、 緩解燥性: 槐角、地榆等藥物性偏寒涼,容易造成脾胃虛寒,茯苓則可健脾益氣,緩解藥物燥性,使藥性更平和,避免損傷脾胃。

槐角地榆散為一傳統中藥方,主要用於治療痔瘡、便血等病症。其配方精妙,其中雄黃的加入尤具特色。雄黃,性溫味苦辛,歸肝、大腸經,具有解毒殺蟲、燥濕祛痰之效。在槐角地榆散中,雄黃能增強整體方劑的解毒、消腫及止血作用,尤其針對因熱毒內盛所致的痔瘡紅腫疼痛、出血不止等症狀,能快速緩解病患的不適。此外,雄黃與方中其他草藥如槐角、地榆相配,協同作用,既能清熱涼血,又能收斂固脫,從而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然而,由於雄黃含有微量砷,現代應用時需嚴格控制劑量,避免長期或過量使用,以防中毒風險。

槐角地榆散中加入白礬,主要原因如下:

  1. 收斂止血: 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收斂止血的功效,能有效控制出血,與槐角、地榆等藥材協同作用,增強止血效果。
  2. 清熱解毒: 白礬亦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可消炎止痛,對於因熱毒引起的出血症狀,能起到輔助治療作用,進一步促進傷口癒合。

槐角地榆散中加入寒水石,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止血: 寒水石性寒,味甘鹹,入肺、膀胱經。其具有清熱涼血、止血生肌的功效,能有效治療因熱毒蘊結、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出血症狀,如鼻衄、咯血、吐血等。槐角、地榆亦有涼血止血之效,寒水石與之相配,可增強清熱涼血止血之力。
  2. 收斂固澀: 寒水石還能收斂固澀,可有效治療因脾虛氣陷、肺氣不固所致的便血、尿血等症。槐角、地榆皆有收斂止血之效,寒水石的加入,更能增強收斂固澀的效果,使療效更加顯著。

槐角地榆散中包含文蛤,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解毒消腫: 文蛤性寒,味甘鹹,入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解毒消腫的功效。槐角地榆散主治血熱妄行所致的痔瘡腫痛、出血等症狀,而文蛤的清熱涼血作用能輔助槐角、地榆等藥材,共同達到清熱止血、消腫止痛的效果。
  2. 軟堅散結,利濕通淋: 文蛤還具有軟堅散結、利濕通淋的功效。槐角地榆散中可能加入文蛤,以利於其通利水道,排出體內熱毒,進一步消散瘀血,促進傷口癒合。

槐角地榆散為傳統中醫藥方,用於清熱涼血,專治痔瘡出血、肛門腫痛等病症。方中含槐角、地榆等多種草本,其中熊膽作為一味珍貴動物藥材,其使用源遠流長。熊膽性寒,味苦,歸肝、膽經,具清熱解毒、平肝熄風之效。在槐角地榆散中,熊膽主要發揮清熱解毒、止血消腫的作用,尤其適用於因肝火旺盛所致的痔瘡出血,以及內熱盛引起之目赤腫痛。其苦寒之性可迅速降低體內熱度,並對痔核局部產生收斂效果,促進傷口愈合,減輕疼痛。然而,現代保護野生動物觀念普及,已少用真熊膽,多以人工合成熊去氧膽酸替代,同樣能達到預期療效,且更符合生態保護原則。

槐角地榆散為傳統中醫治療痔瘡、下血等病症之經典方劑。然而,在此方中實際並不含牛黃。牛黃,名貴中藥,性寒味苦,主入心肝經,長於清熱解毒、豁痰開竅,多用於高熱驚厥、中風昏迷等急重症。而槐角地榆散主要由槐角、地榆、荊芥穗、防風、枳殼等藥材組成,功能清熱涼血、止血固腸。槐角清腸熱、止血;地榆收斂止血、清熱解毒;配合其他藥材,共奏清腸熱、止血痢之效。若將牛黃加入,雖增強清熱之力,但因其性峻烈,非痔瘡出血之常選,故在槐角地榆散中並未納入牛黃。

如需針對特定病情加入牛黃,應由專業中醫師根據患者具體情況辨證施治,切不可擅自添加,以免藥性不協,反生他患。中醫講究辨證論治,藥物配伍需精準,方能發揮最佳療效。

槐角地榆散中加入冰片,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冰片性涼,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能有效緩解因濕熱蘊結所致的瘡瘍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而槐角地榆散本身也以清熱涼血、止血生肌為主要功效,冰片的加入進一步增強了方劑的清熱解毒功效。
  2. 促進藥物吸收,增強療效: 冰片具有開竅通竅的作用,能促進藥物吸收,使藥力更好地滲透到病竈部位,從而提高藥效。此外,冰片還具有芳香開竅、止痛的作用,有助於緩解疼痛,促進傷口癒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槐角地榆散之傳統功效與方義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五種痔瘡」,即古代所稱牡痔、牝痔、脈痔、腸痔、血痔等痔瘡類型。其用法強調「熏洗」,透過藥氣蒸騰與局部洗滌,直接作用於患處,以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止血斂瘡,改善痔瘡腫痛、出血、脫垂等症狀。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此方以「清熱涼血、解毒斂瘡」為核心,輔以行氣活血、燥濕祛風之品,整體配伍側重外用局部療效,推測其作用機理如下:

1. 清熱涼血止血

  • 槐角地榆:為治痔要藥,槐角清大腸火、涼血止血;地榆斂瘡止血,尤善治下焦血熱出血。
  • 生地黃黃芩:助清熱涼血,黃芩更燥濕解毒,針對痔瘡濕熱瘀滯之本。

2. 解毒消腫殺蟲

  • 雄黃白礬文蛤:燥濕殺蟲、收斂瘡口,外用可減痔瘡分泌物及感染。
  • 熊膽牛黃片腦(冰片):苦寒清熱解毒,冰片更能透散鬱火、消腫止痛,增强局部滲透力。

3. 行氣活血祛風

  • 枳殼防風:枳殼寬腸下氣,緩解腸道氣滯;防風祛風勝濕,減肛門瘙癢不適。
  • 當歸:活血養血,防涼藥過澀致血瘀,兼緩止痛。

4. 收斂燥濕生肌

  • 寒水石(炒過)、白礬:清熱收濕,炒後減寒性,增斂瘡之效;茯苓滲濕健脾,助祛濕邪。
  • 黃蠟封存:保持藥性揮發成分,熏洗時藥氣直達病所。

三、治療原理綜述

此方遵循「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雖為外用熏洗,然組方邏輯與內服治痔思路相通:

  1. 標本兼治:以清熱涼血解毒治其本(濕熱下注),以收斂止血消腫治其標(出血疼痛)。
  2. 局部直達:熏洗法使藥力經皮膚、黏膜吸收,改善肛周氣血循環,促進瘡口癒合。
  3. 協同增效:寒溫並用(如槐角配當歸)、攻斂並施(如地榆配枳殼),避免過寒凝血或過燥傷陰。

結語

槐角地榆散為典型痔瘡外用方,其配伍集「清、消、收、行」於一體,古代用於痔瘡急性發作或慢性滲血,尤適於濕熱夾瘀證。透過熏洗局部給藥,直接作用患處,體現中醫「外病外治」之靈活思維。

傳統服藥法


槐角4兩,地榆2兩,黃芩2兩,當歸2兩,防風2兩,枳殼2兩,生地黃2兩,茯苓2兩,雄黃2兩,白礬2兩,寒水石(炒過)2兩,文蛤2兩,熊膽2錢,牛黃1錢,片腦2錢。
上為末,入瓶內,黃蠟封口,不可泄氣。
用時看瘡大小,大者3錢,小者2錢,以滾湯2碗,入新瓶內包好,重湯煮滾,將瓶對瘡口熏之,待溫,傾出小鉢內,熏洗7次。其瘡自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止血消腫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痔瘡出血、腫痛。但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槐角地榆散, 出處:《瘍科選粹》卷五。 組成:槐角4兩,地榆2兩,黃芩2兩,當歸2兩,防風2兩,枳殼2兩,生地黃2兩,茯苓2兩,雄黃2兩,白礬2兩,寒水石(炒過)2兩,文蛤2兩,熊膽2錢,牛黃1錢,片腦2錢。 主治:五種痔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