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石湯

XIAO SH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千金》卷四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21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1%
心經 14%
脾經 13%
胃經 9%
腎經 9%
肺經 9%
大腸經 7%
小腸經 3%
心包經 3%
三焦經 3%
膽經 3%
肝經
心經
脾經
胃經
腎經
肺經
大腸經
小腸經
心包經
三焦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消石湯中加入芒硝,其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1. 瀉火通淋:芒硝性寒,味鹹,入膀胱經,具有瀉火通淋、清熱解毒之功效。對於因熱結膀胱、濕熱蘊結所致的石淋、血淋、尿路感染等症,芒硝可起到清熱瀉火、利尿通淋的作用。
  2. 軟堅化石:芒硝具有軟堅化石之效,可將膀胱內積聚的結石軟化,使其更容易排出體外。

因此,消石湯中加入芒硝,可有效治療膀胱結石、尿路感染等症,發揮其清熱瀉火、軟堅化石、利尿通淋的功效。

消石湯中加入附子,是基於其溫陽散寒、回陽救逆之效。

  1. 寒凝濕阻:消石湯主要用於治療尿路結石,而寒凝濕阻是造成結石的主要原因之一。附子溫陽散寒,可溫化寒濕,促進氣血運行,利於石淋排出。
  2. 氣虛陽衰:結石患者常伴有氣虛陽衰,導致腎氣不足,排石乏力。附子溫補陽氣,可扶正固本,增強腎臟功能,促進排石。

附子性溫熱,能溫陽散寒,與消石湯中其他藥材相配合,可起到溫陽化寒、利水通淋的作用,有助於改善結石患者的寒凝濕阻、氣虛陽衰等症狀,提高排石效率。

消石湯中包含虻蟲,主要原因如下:

  1. 通淋化石: 虻蟲性寒,味辛,入肝、膀胱經,具有破血通經、消腫止痛之效。其可有效疏通膀胱經,利尿排石,化解尿路結石,故列於消石湯中。
  2. 清熱解毒: 虻蟲亦能清熱解毒,對於因熱毒壅滯而導致的尿路感染、血尿等症狀,也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虻蟲在消石湯中發揮着通淋化石、清熱解毒的功效,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消石湯中加入大黃,是基於其瀉下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

大黃性寒,味苦,入脾、胃、大腸經。其瀉下作用強,能促進腸道蠕動,清除腸道積熱,並可引導結石排出。

此外,大黃還有清熱解毒的功效,能降低體內炎症反應,緩解由結石引起的疼痛和不適。因此,消石湯中加入大黃,能有效促進結石排出,並減輕炎症反應,達到治療效果。

消石湯方劑中加入細辛,主要原因有二:

一、 溫腎散寒,利水通淋: 細辛味辛性溫,入肺、腎經,具有溫腎陽、散寒邪、利水通淋之功。消石湯以石淋為主要症狀,患者常伴有腎陽虛寒,寒凝水道,導致小便不利、疼痛等。細辛溫腎散寒,可改善腎陽不足,促進膀胱氣化,有助於利水通淋,緩解石淋疼痛。

二、 引藥入腎,增強療效: 消石湯中藥材以利水通淋為主,但同時也要兼顧溫腎散寒,而細辛性溫,入腎經,可引導藥力直達腎臟,增強其他藥材溫腎散寒、利水通淋的功效,使治療效果更為顯著。

消石湯中加入乾薑,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溫中散寒,助石排出:消石湯主要用於治療膀胱結石,而乾薑性溫,具有溫中散寒、化瘀止痛的功效。對於寒凝氣滯、濕熱蘊結所致的膀胱結石,乾薑可以溫化寒凝,促進氣血運行,使結石易於排出。
  2.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消石湯中含有滑石、車前子等寒涼藥物,容易損傷脾胃陽氣。乾薑的溫性可以起到調和藥性、溫護脾胃的作用,避免藥物寒涼傷脾,從而增強整體療效。

消石湯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 黃芩味苦寒,具有清熱解毒、瀉火止血的功效。消石湯用於治療尿路結石,常伴有尿路感染、發熱等症狀。黃芩可清熱瀉火,消炎解毒,緩解尿路感染,促進結石排出。
  2. 利濕退黃: 黃芩能利濕退黃,有助於清除體內濕熱,促進尿液代謝,進而利於結石的排出。同時,黃芩亦可降低尿液中的草酸鹽含量,減少結石形成的風險。

總之,黃芩在消石湯中發揮清熱解毒、利濕退黃的作用,幫助緩解尿路感染,促進結石排出,達到治療尿路結石的目的。

消石湯中加入白芍,主要有兩大原因:

一、緩解疼痛:白芍具有養血柔肝、緩解疼痛的功效,可以緩解石淋所引起的腰痛、小腹疼痛等症狀。

二、保護腎臟:白芍能滋陰養血,可緩解腎陰不足所導致的腎氣虛弱,有助於保護腎臟功能,促進排石。

白芍與其他藥材搭配,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消石、止痛、護腎的功效,使消石湯成為治療石淋的有效方劑。

消石湯中加入土瓜根,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利尿通淋: 土瓜根味甘淡,性寒,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消腫、通淋止痛的功效。對於尿路結石引起的疼痛、尿路不通、小便不利等症狀,土瓜根可以起到良好的改善作用。

二、清熱解毒: 土瓜根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以清熱利濕,並解除尿路感染導致的炎症反應。

因此,消石湯中加入土瓜根,可以有效地改善尿路結石所致的疼痛、尿路不通、小便不利等症狀,同時兼具清熱解毒的功效,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消石湯中加入丹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通利水道:丹參性味苦寒,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涼血消腫、通經止痛之功效。消石湯主要用於治療尿路結石,丹參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微循環,有利於結石排出。
  2. 清熱解毒,利水消腫:丹參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輔助其他藥物清熱解毒,並促進水分代謝,利水消腫,減輕結石造成的局部炎症和水腫。

總體而言,丹參在消石湯中起到活血化瘀、通利水道、清熱解毒等作用,有助於消除結石,緩解症狀,促進康復。

消石湯中包含代赭石,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降逆止嘔:代赭石味甘、澀,性平,入肝、胃經,具有降逆止嘔之效。消石湯用於治療胃氣上逆、嘔吐不止,代赭石可平息胃氣逆上,緩解嘔吐症狀。
  2. 化痰散結:代赭石具有化痰散結之效,可將積聚於胃中之痰濁、瘀血等病理產物清除,有助於消石湯發揮其化石排石的作用。

因此,代赭石在消石湯方劑中發揮着降逆止嘔和化痰散結的雙重作用,為其治療石淋、尿路結石等疾病提供重要的藥理基礎。

消石湯中的蠐螬,是因其具有「化堅消積」的功效而被列入方劑。蠐螬為金龜子幼蟲,性寒、味鹹,入肝、脾經。其藥理作用主要為:

  1. 軟堅化結:蠐螬能有效軟化堅硬的結石,促進其排出。其富含蛋白酶,可分解結石中的蛋白質成分,使其易於排出。
  2. 通利水道:蠐螬能促進尿液的排出,有助於將結石順利排出體外。

因此,消石湯中的蠐螬,正是利用其化堅消積、通利水道的特性,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治療尿路結石的目的。

消石湯中包含大棗,主要原因有二:

  1. 緩和藥性: 消石湯以石韋、滑石等藥物為主,具有利水通淋、化石排石的功效,但亦偏寒涼,易傷脾胃。大棗性溫和,入脾胃經,能補益脾氣,緩和藥性,避免藥物對脾胃造成損傷。
  2. 調和氣血: 大棗具有補血益氣、養血安神之效。消石湯在利水通淋的同時,也可因體內代謝廢物堆積導致氣血瘀滯,大棗能補益氣血,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整體調理,使排石更順暢。

消石湯中加入桃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活血化瘀,通利水道: 桃仁味甘苦,性溫,入心、肺、大腸經,具有活血化瘀、潤腸通便之效。消石湯主治癃閉、淋痛、石淋等病症,這些疾病多與血瘀、水道不通有關,而桃仁的活血化瘀作用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疏通水道,利於石頭排出。

2. 緩解疼痛,改善症狀: 癃閉、淋痛等疾病往往伴隨疼痛,桃仁的活血化瘀作用能緩解局部疼痛,改善患者的症狀,提高療效。

消石湯方中加入川牛膝,主要是因為其具有利水通淋引藥下行的功效。

川牛膝性溫,味甘苦,入肝、腎經。其利水通淋之效,有助於疏通水道,排除結石;而引藥下行則可將藥力引導至下焦,加強利水通淋的效果

此外,川牛膝還能活血化瘀,對於因血瘀導致的尿路結石也有一定的治療作用。總而言之,川牛膝在消石湯中起到促進排石、活血化瘀的重要作用。

主治功效


消石湯

組成:

  • 芒硝:性寒味苦鹹,歸肺、胃、大腸經,具有清熱利尿、瀉火、瀉下、利水消腫、破血消癥、通便、軟堅、清熱利濕、活絡止痛等功效。

  • 附子:辛、甘,大熱,有毒,入肺、腎經,具有溫裡溫中、散寒止痛、回陽救逆之功。

  • 虻蟲:性溫,歸心、肝、大腸經,具有破血消癥、通經、活血化瘀的功效。

  • 大黃:具有清熱利尿、瀉下、止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降氣、清熱涼血、清熱瀉火等功效。

  • 細辛:具有辛溫散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開竅、止咳化痰、活絡止痛的功效。

  • 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經散寒、溫裡溫中、補陽、止瀉、止血、破血消癥、健脾胃、溫化寒痰、活絡止痛等功效。

  • 黃芩:性味苦、寒,歸肺、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等功效。

  • 白芍:具有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傳統功效。

  • 土瓜根:性甘、涼,歸脾、胃、大腸經,具有清熱利尿、消腫解毒、健脾益氣、止渴生津、潤腸通便、止咳化痰、涼血止血、養顏美容、抗菌消炎等功效。

  • 丹參:具有活血化瘀、涼血消腫、清心除煩、補氣、通經絡、安神、活絡止痛等多種功效。

  • 代赭石:性平味甘、澀,具有多種傳統代功效,如通經止血、平肝息風、止咳化痰、清熱涼血、活血化瘀、止嘔、止咳平喘、鎮靜安神等。

  • 蠐螬:性溫,歸肝、心包經,具有通經活絡、活血化瘀、止痛、散結的作用。

  • 大棗:具有安神助眠、理氣行氣、止瀉、調經、止咳化痰、活血化瘀、益氣補血、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傳統代功效。

  • 桃仁:性溫味苦,歸肝經,具有調經、活血化瘀、通便、止咳化痰、清熱瀉火等功效。

  • 川牛膝:具有調經、祛風除濕、強筋骨、活血化瘀、利水滲濕、活絡止痛、通經、清熱利尿、滋陰、補益肝腎等功效。

主治功效:

血瘕:是指月經血滯留體內,形成瘀血,導致大便不通。

總結:

消石湯的組成均為具有消血癥、活血化瘀等功效的中藥,故可用於治療血瘕,即月經血滯留體內,形成瘀血,導致大便不通。

注意事項:

  • 孕婦忌用。
  • 消石湯為溫熱性藥物,脾胃虛寒者慎用。
  • 本藥方含有毒藥,應在醫生指導下服用。

傳統服藥法


消石(研)1兩,桃仁(去皮尖雙仁,研)1兩,大黃(生,銼)1兩,甘草(炙,銼)1兩,蒲黃1兩半,大棗(去核)10枚。
上為粗末。
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利瘀血為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消石湯有瀉下通便的作用,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腹瀉、腹痛等副作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年老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大便秘結排尿困難尿道炎前列腺增生全身性水腫面部浮腫

相同名稱方劑


消石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九十五。 組成:消石(碎)半兩,瞿麥穗半兩,葵子半兩,滑石(碎)半兩,甘草(炙,銼)半兩,大黃(銼)半兩,木通(銼)半兩。 主治:小便不通,小腹急痛悶絕。

消石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四四。 組成:消石(研)1兩,桃仁(去皮尖雙仁,研)1兩,大黃(生,銼)1兩,甘草(炙,銼)1兩,蒲黃1兩半,大棗(去核)10枚。 主治:從高墜墮,傷折肢體,瘀血不行,發熱腫痛。

消石湯, 出處:《千金》卷四。 組成:消石3兩,附子3兩,虻蟲3兩,大黃1兩,細辛1兩,乾薑1兩,黃芩1兩,芍藥2兩,土瓜根2兩,丹參2兩,代赭2兩,蠐螬2兩,大棗10枚,桃仁2升,牛膝1斤,朴消4兩。 主治:下病,散堅血。主治:血瘕。月水留爲瘀血,大便不通。

消石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八四。 組成:消石1兩,萆薢1兩,防風(去叉)1兩,黃連(去須,炒)1兩,大黃(銼,炒)1兩,甘草(炙,銼)1兩,枳殼(去瓤,麸炒)1兩,地榆(銼)1兩半,羌活(去蘆頭)1兩半,龍骨1兩半,代赭(煅)1兩半,桑根白皮(銼,焙)1兩半,桂(去粗皮)半兩,黃芩(去黑心)半兩,石韋(去毛)2兩。 主治:乳石發動上攻,頭面浮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