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病散

XIA BI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千金翼》卷八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21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9%
心經 13%
脾經 13%
肺經 11%
腎經 9%
胃經 9%
大腸經 7%
小腸經 3%
三焦經 3%
膽經 3%
心包經 1%
肝經
心經
脾經
肺經
腎經
胃經
大腸經
小腸經
三焦經
膽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4

主治功效


下病散

  • 下病散是中醫中藥常用方劑,主要成分包括大黃、細辛、芒硝、附子、虻蟲、黃芩、乾薑、白芍、土瓜根、代赭石、硃砂、川牛膝、桃仁、蠐螬。
  • 本方具有治療瘕、月經不調、月經血淤積不通的功效。
  • 大黃具有清熱利尿、瀉下、止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降氣、清熱涼血、清熱瀉火的功效。
  • 細辛具有辛溫散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開竅、止咳化痰、活絡止痛的功效。
  • 芒硝具有清熱利尿、瀉火、瀉下、利水消腫、破血消癥、通便、軟堅、清熱利濕、活絡止痛的功效。
  • 附子具有溫裡溫中、散寒止痛、回陽救逆之功。
  • 虻蟲具有破血消癥、通經、活血化瘀的功效。
  • 黃芩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等功效。
  • 乾薑具有溫經散寒、溫裡溫中、補陽、止瀉、止血、破血消癥、健脾胃、溫化寒痰、活絡止痛等功效。
  • 白芍具有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傳統功效。
  • 土瓜根具有清熱利尿、瀉火、瀉下、利水消腫、破血消癥、通便、軟堅、清熱利濕、活絡止痛的功效。
  • 代赭石具有通經止血、平肝息風、止咳化痰、清熱涼血、活血化瘀、止嘔、止咳平喘、鎮靜安神等功效。
  • 硃砂具有清熱瀉火、安神、清熱解毒、止咳化痰、解毒、潤肺、清熱利尿、補氣、清肝明目、化痰止血等功效。
  • 川牛膝具有調經、祛風除濕、強筋骨、活血化瘀、利水滲濕、活絡止痛、通經、清熱利尿、滋陰、補益肝腎等功效。
  • 桃仁具有調經、活血化瘀、通便、止咳化痰、清熱瀉火的功效。
  • 蠐螬具有清熱利尿、瀉火、瀉下、利水消腫、破血消癥、通便、軟堅、清熱利濕、活絡止痛的功效。

總結

  • 下病散是中醫中藥常用方劑,具有治療瘕、月經不調、月經血淤積不通的功效。
  • 本方成分包括大黃、細辛、芒硝、附子、虻蟲、黃芩、乾薑、白芍、土瓜根、代赭石、硃砂、川牛膝、桃仁、蠐螬。
  • 各味藥材配伍使用,具有清熱利尿、瀉火、瀉下、利水消腫、破血消癥、通便、軟堅、清熱利濕、活絡止痛等功效。

傳統服藥法


大黃1兩,細辛1兩,樸消1兩,消石附子(炮,去皮)3分,虻蟲(去翅足,熬)3分,黃芩1兩,乾薑1兩,芍藥2兩,土瓜根2兩,代赭2兩,丹砂2兩(研),牛膝1斤,桃仁2升(去皮尖雙仁),蠐螬2枚(炙)。
嚼碎。水、酒各5升,漬藥1宿,明旦乃煮取4升,去滓;納樸消、消石,烊令盡,分四服。服別相去如1炊頃。
去病後,宜食黃鴨羹。

方劑組成解釋


下病散由大黃、細辛、芒硝、附子、虻蟲、黃芩、乾薑、白芍、土瓜根、代赭石、硃砂、川牛膝、桃仁、蠐螬等中藥組成。大黃、芒硝、附子、虻蟲、黃芩、乾薑、白芍、土瓜根、代赭石、硃砂、川牛膝、桃仁、蠐螬等中藥均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散結的功效。因此,下病散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散結的功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下病散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散結的功效,但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下病散, 出處:《千金翼》卷八。 組成:大黃1兩,細辛1兩,朴消1兩,消石3分,附子(炮,去皮)3分,虻蟲(去翅足,熬)3分,黃芩1兩,乾薑1兩,芍藥2兩,土瓜根2兩,代赭2兩,丹砂2兩(研),牛膝1斤,桃仁2升(去皮尖雙仁),蠐螬2枚(炙)。 主治:瘕,月水瘀血不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