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斛麥門冬散

石斛麥門冬散

SHI HU MAI MEN DONG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1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2.63)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0%
脾經 20%
肺經 20%
胃經 14%
腎經 8%
肝經 8%
三焦經 2%
大腸經 2%
心經
脾經
肺經
胃經
腎經
肝經
三焦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石斛麥門冬散方中包含石斛,主要原因有二:

  1. 滋陰潤燥: 石斛性微寒,味甘,入胃、腎經,具有滋陰生津、清熱除煩、益胃生津等功效。與麥門冬相伍,能有效滋陰潤燥,改善津液不足導致的口乾舌燥、咽喉乾燥等症狀。
  2. 養陰清熱: 石斛兼具養陰清熱之效,可緩解內熱引起的煩躁、失眠等症狀。與麥門冬一同使用,能更好地清熱潤燥,緩解陰虛內熱。

因此,石斛在石斛麥門冬散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與麥門冬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滋陰潤燥、養陰清熱的功效。

石斛麥門冬散中加入麥門冬,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滋陰潤燥,養胃生津: 麥門冬性寒,味甘,入心、胃經,具有滋陰生津、潤肺養胃的功效。與石斛同用,可加強滋陰潤燥之效,對於陰虛津虧、口乾咽燥、胃熱口渴等症狀,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2. 清熱解毒,養陰清肺: 麥門冬同時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可以緩解肺熱引起的咳嗽、痰多等症狀。在石斛麥門冬散中,麥門冬與石斛的清熱解毒作用相輔相成,能夠更有效地緩解肺熱、滋陰清肺,達到治療的效果。

石斛麥門冬散中添加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補氣益脾,增強藥效: 黃耆性溫,味甘,具有補氣固表、益脾生津的功效。石斛麥門冬散以滋陰潤肺為主,但脾胃氣虛,則難以將藥物精華運送到肺部,黃耆的補氣作用能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使藥物更有效地發揮功效。
  2. 扶正祛邪,防止虛寒: 該方以滋陰為主,容易出現脾氣虛弱、體虛乏力等問題。黃耆可補氣升陽,扶正固本,防止滋陰藥物過於寒涼,導致患者出現氣虛乏力、面色蒼白等症狀。

石斛麥門冬散中添加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祛風解表,散寒止痛: 白芷性溫,具有祛風解表的功效,可緩解石斛麥門冬散所治療的肺燥津傷、咳嗽氣喘等症狀。同時,白芷也能散寒止痛,對於因寒邪入侵引起的胸痛、咳喘等症狀也有輔助治療作用。
  2. 引藥入肺,宣肺利氣: 白芷氣味芳香,具有引藥入肺的作用,可以幫助石斛麥門冬等藥物更有效地作用於肺部,宣肺利氣,改善呼吸道功能。

石斛麥門冬散中加入肉桂,看似與其他清熱滋陰藥材有所衝突,實則有其巧妙之處。

  1. 溫陽補氣,助陰生津:石斛、麥門冬滋陰生津,但脾胃虛寒者,難以吸收藥效。肉桂性溫,可溫補脾陽,助陽氣運化水液,促進津液生成,使石斛、麥門冬更易發揮效用。
  2. 溫通氣血,散寒止痛:若因氣血不足、寒凝血瘀所致的津液虧損,單用清熱滋陰藥效果有限。肉桂溫通氣血,散寒止痛,可改善氣血運行,促進津液生成,更全面地改善症狀。

因此,石斛麥門冬散中加入肉桂,並非矛盾,而是相輔相成,更能達到滋陰生津、溫陽補氣的功效。

石斛麥門冬散中加入白朮,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健脾益氣:白朮性溫,味甘苦,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石斛麥門冬散以滋陰潤肺為主,但脾虛則氣虛,氣虛則陰不固,因此加入白朮健脾益氣,有助於固護陰液,提高藥效。
  2. 燥濕化痰:白朮兼具燥濕之效,可助於祛除痰濕,使藥物更易於到達肺部,發揮滋陰潤肺之功。同時,白朮可預防滋陰藥物過於滋膩而致痰濕停滯。

在中藥方劑「石斛浸酒」中,虎骨的使用在傳統中醫學中被認為具有補腎壯陽、強筋健骨的功效。虎骨性溫味甘,能夠補腎壯陽、強筋健骨,適用於治療腎虛所致的腰膝酸軟、骨質疏鬆等問題。需要注意的是,現代法律禁止使用虎骨,因此在實際應用中應該選擇替代藥材或配方。

石斛麥門冬散方中加入當歸,主要考慮其補血滋陰、養血潤燥的功效。

石斛麥門冬散以石斛、麥門冬滋陰潤燥,主治津液不足之虛熱症狀。而當歸補血活血,兼具養血潤燥之功,可與石斛、麥門冬相輔相成,增強滋陰潤燥的效果。

當歸入方,一方面可改善因陰虛所致的氣血不足,另一方面可緩解因燥熱引起的口乾舌燥、皮膚乾燥等症狀,使療效更加全面。

石斛麥門冬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1. 調和藥性:石斛、麥門冬皆屬寒涼之品,容易傷脾胃。甘草性平,味甘,能調和諸藥,緩和石斛麥門冬的寒涼之性,防止藥物過於寒涼,損傷脾胃。
  2. 增強療效:甘草具有益氣補中、緩急止痛、解毒之功效,與石斛、麥門冬合用,可增強滋陰生津、潤肺止咳的功效,使藥效更為顯著。此外,甘草還有助於減輕藥物對人體的毒副作用。

石斛麥門冬散方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滋陰清熱:生地黃性寒,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涼血、清熱生津的功效,可與石斛、麥門冬相輔相成,加強滋陰清熱之力,緩解陰虛火旺、燥熱津傷等症狀。
  2. 養陰潤燥:生地黃具有養陰潤燥之效,可與石斛、麥門冬共同滋養陰液,潤燥生津,緩解因陰虛所致的口乾舌燥、咽乾鼻乾等症狀。

因此,生地黃的加入,不僅能夠增強方劑的滋陰清熱功效,還能夠提升其養陰潤燥的功效,使方劑更能有效地治療陰虛火旺、燥熱津傷等病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石斛麥門冬散之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婦人虛勞」,特指女性因氣血虧虛、陰陽失調所致之體弱病症。其核心病機為「虛、冷、滯」——氣血不足兼下焦虛寒,表現為:

  1. 氣血兩虛:症見面色萎黃、神疲乏力、食慾不振(進飲食功能不足)
  2. 下焦虛寒:積冷導致胯腹冷痛、帶下清稀(退積冷、除胯腹痛、止帶)
  3. 宮臟失養:胞宮功能衰退,可能伴月經不調(平益宮臟)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核心配伍結構

益氣養陰為君,溫補下元為臣

  • 金釵石斛+麥門冬
    滋陰潤燥而不膩滯,針對虛勞常見陰液耗傷,尤適長期虛損者。石斛酒浸後增強溫通之性,麥門冬去心專補肺胃之陰。
  • 黃耆+人參+白朮+甘草(四君子湯變方):
    大補脾胃元氣,助後天生化之源,解決「進飲食」關鍵,為氣血化生基礎。
  • 宮桂+白芷+當歸+熟地
    溫通下焦兼養血。宮桂去粗皮後辛溫不燥,直入命門散積冷;白芷芳香醒脾兼止帶;當歸、熟地補血養胞宮,標本兼治胯腹冷痛與帶下。

藥性升降特點

  • 升清:黃耆、白朮升發脾陽
  • 降濁:石斛、麥冬滋養胃陰
  • 溫通:宮桂引火歸元,白芷宣通陽氣
  • 固守:熟地、當歸填補精血

劑型與服法設計

  • 細散劑型:適合虛勞需長期調理者,緩圖見效
  • 鹽湯送服:鹽味鹹入腎,助藥力直達下焦,強化「退積冷」功效
  • 空心服用:利於吸收補益成分,充分發揮「平益宮臟」作用

全方治療路徑

  1. 補中焦(脾胃)→ 2. 養陰血(肝腎)→ 3. 溫下元(胞宮)
    通過重建中焦運化功能,滋養陰血以充實臟腑,最終溫煦下焦解除寒凝病象,體現「婦人虛勞,當以溫潤漸補」的治療哲學。

傳統服藥法


金釵石斛(酒浸一宿,焙)半兩,麥門冬(湯浸,去心)半兩,黃耆(去蘆頭)半兩,白芷半兩,宮桂(去粗皮)半兩,白朮半兩,人參半兩(去蘆頭),當歸半兩,甘草半兩(炙),熟乾地黃(焙乾)半兩。
平益宮臟,退積冷,除胯腹痛,止帶,進飲食。
上為細散。
每服1錢,空心鹽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滋陰補氣、養血潤燥的功效,適合氣血不足、陰虛火旺、燥熱傷陰的患者服用。但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滋陰過度,導致脾胃虛弱。

相關疾病


肺結核胰臟炎低血壓肺氣腫慢性腎衰竭營養不良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骨質疏鬆症

相同名稱方劑


石斛麥門冬散, 出處:《傳家秘寶》卷下。 組成:金钗石斛(酒浸1宿,焙)半兩,麥門冬(湯浸,去心)半兩,黃耆(去蘆頭)半兩,白芷半兩,官桂(去粗皮)半兩,白朮半兩,人參半兩(去蘆頭),當歸半兩,甘草半兩(炙),熟乾地黃(焙乾)半兩。 主治:平益宮臟,退積冷,除胯腹痛,止帶,進飲食。主治:婦人虛勞。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