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蠶沙浸酒
Late Silkworm Sand Soaked in Wine | 更多圖表
晚蠶沙浸酒這方劑的組成藥材,從其藥性歸類來看,可大致分析其寒熱偏性。
其中,寒性藥材主要有:蠶砂、牛蒡子、秦艽、海桐皮。蠶砂性味甘溫,但在此處主要取其祛風濕、止痛之效,整體偏涼;牛蒡子性味苦寒,主要用於疏散風熱;秦艽性味苦平,但主要有祛風濕、清虛熱的作用,故可歸為偏寒;海桐皮苦平,偏於祛風濕,也帶有清熱的傾向。
熱性藥材則有:川牛膝、天麻、防風、羌活、枸杞子、當歸、桂枝、虎骨。川牛膝性味苦平,但歸肝腎經,引藥下行,整體藥性偏溫;天麻性味甘平,但主要用於平肝息風,且能溫通經絡;防風性味辛溫,主要用於祛風解表;羌活性味辛溫,亦主散寒祛風;枸杞子性味甘平,但具有溫補肝腎的作用;當歸性味甘溫,補血活血;桂枝性味辛溫,溫通經脈,助陽散寒;虎骨性味辛溫,具有強筋健骨、祛風止痛之效。
從整體來看,此方劑的熱性藥材數量和溫熱程度明顯高於寒性藥材,因此,儘管方劑中存在少量寒性藥材,但整體藥性偏於溫熱。根據提供的數據,“熱性指數”為 18,“寒性指數”為 7,也進一步印證了這一結論,該方劑整體藥性偏溫熱。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0%
肺經 18%
胃經 17%
脾經 17%
腎經 8%
膀胱經 6%
心經 6%
大腸經 2%
膽經 2%
此方劑「晚蠶沙浸酒」主要針對肝經、肺經、胃經、脾經等經絡的異常。
從經絡辨證角度來看,肝經比例最高,提示此方可能較適用於肝經相關的病症,如肝血不足、肝風內動等引起的眩暈、肢體麻木等;肺經比例次高,可能適用於肺氣虛弱、外感風寒等導致的咳嗽、氣喘等;胃經比例亦高,可能適用於胃氣失和、消化不良等引起的脘腹脹痛、食慾不振等;脾經比例也高,可能適用於脾氣虛弱、運化失常等引起的食少、便溏等。
另外,腎經、膀胱經、心經等亦有一定比例,可能在兼顧治療上述主症的同時,對腎虛、膀胱氣化不利、心神不寧等症狀也有一定的調理作用。大腸經與膽經所佔比例較低,可能在配伍中發揮輔助作用。
主治功效
- 活血化瘀:方劑中多種中藥具有促進血液循環的作用,如當歸、牛膝、蠶砂等,可以有效改善中風後的血液循環問題。
- 通經絡:如桂枝、防風、羌活等藥材,可以解除筋脈拘攣,幫助舒緩手腳麻痺情況。
- 祛風除濕:多種藥材如防風、牛蒡子、秦艽等有助於排除體內風濕邪氣。
- 補益肝腎:枸杞、當歸均可滋養肝腎,有助於恢復體力,尤其對於女性的陰虛體質有助益。
傳統服藥法
晚蠶沙1升,茄子根2兩,牛膝2兩(去苗),天麻子半升,牛蒡子2兩(微炒),防風2兩(去蘆頭),羌活1兩,秦艽1兩,枸杞子1兩,當歸1兩(銼,微炒),桂心1兩,虎脛骨1兩(塗酥炙令黃),海桐皮1兩,鼠粘子1兩。
上細銼,以生絹袋盛,用好酒2鬥,浸經七日。
每日溫飲1小盞,不拘時候,常令酒氣相接為佳。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酒精濃度:選用適當濃度的醇酒可以增強藥效,避免過低濃度影響浸泡效果。
- 飲用量:每日飲用量不宜過多,應掌握在小盞範圍內,避免酒精過量對身體造成負擔。
- 病情確認:在使用前最好諮詢專業中醫師的建議,確定自身情況適合該方劑。
- 停用和副作用:如使用後出現任何不適,應立即停用並尋求醫療幫助。
- 飲酒禁忌:有肝病、酒精過敏及孕婦不宜使用。
相關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坐骨神經痛半身不遂五十肩類風濕性關節炎麻疹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膝部腫大疼痛半身或下肢麻木手指緊繃難以伸直腹部筋脈肌肉拘急攣縮四肢關節疼痛全身酸痛纖維肌痛症四肢感到疼痛恐懼性焦慮障礙骨質疏鬆症 相同名稱方劑
晚蠶沙浸酒, 出處:《聖惠》卷六十九。 組成:晚蠶沙1升,茄子根2兩,牛膝2兩(去苗),天麻子半升,牛蒡子2兩(微炒),防風2兩(去蘆頭),羌活1兩,秦艽1兩,枸杞子1兩,當歸1兩(銼,微炒),桂心1兩,虎脛骨1兩(塗酥炙令黃),海桐皮1兩,鼠粘子1兩。 主治:婦人中風偏枯,手足攣急,頑痹不遂。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