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定變回生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大補元氣,回陽救逆:人參為補氣藥,能大補元氣、回陽救逆,對於氣虛體弱、陽氣不足、出現迴光返照等危重症狀者,人參可起到扶正固本、回陽救逆的作用,助其恢復生機。
- 固護心脾,益氣生津:人參入心脾,能補心氣、益心血,並能益氣生津,對於心脾氣虛、氣血不足、津液虧損者,人參能起到固護心脾、益氣生津的作用,使患者恢復元氣,生機盎然。
定變回生湯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補氣固表: 黃耆性溫,味甘,具有補氣固表之功效,可增強人體抵抗力,抵禦外邪入侵。定變回生湯用於治療虛弱易感之人,黃耆可補氣益血,提升患者的免疫力,使之不易再受病邪侵襲。
- 託毒生肌: 黃耆亦有託毒生肌之效,對於瘡瘍潰爛,能促進肉芽組織生長,加速傷口癒合。定變回生湯用於治療外感後體虛,若有瘡瘍潰爛,黃耆可促進傷口癒合,幫助患者康復。
定變回生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活血化瘀: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其活血化瘀之效能,有助於改善氣血運行不暢,促進血液循環,對於因氣血瘀滯導致的疾病,如昏迷、休克等,有輔助治療作用。
- 補血養血:當歸為補血良藥,能補益心血,改善氣虛血弱之症。定變回生湯多用於危重症患者,其氣血虧虛甚,加入當歸有助於補充氣血,增強機體抵抗力,促進疾病康復。
定變回生湯中加入五味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固本培元,益氣生津:五味子味酸甘,入肺、心、腎經,具有斂肺止咳、生津止渴、益氣固精之效。對於久病體虛、氣陰兩虛、心腎不交等症狀,五味子能起到滋補元氣、增強體質的作用,有助於恢復體力,提高抵抗力。
2. 固精止瀉,緩解虛脫:定變回生湯常用於治療久病虛脫、氣陰耗傷等症狀。五味子具有固精止瀉的作用,可防止元氣外泄,固護腎氣,進一步緩解虛脫症狀,提升患者的整體恢復能力。
定變回生湯中加入麥門冬,主要基於其滋陰潤肺、清心除煩的功效,旨在針對病症中出現的陰虛熱盛、心神不安等症狀。
麥門冬性寒,味甘,入心、肺經,能滋陰生津,清熱除煩,並能養心安神,緩解因陰虛所致的煩躁、失眠、心悸等症狀。其潤肺功效則可緩解燥熱引起的咳嗽、咽乾等症狀。
因此,在定變回生湯中加入麥門冬,可以有效地平衡陰陽、清熱解毒、安神定志,進一步提升方劑的療效。
定變回生湯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溫陽救逆:肉桂性熱,味辛甘,入心、脾、腎經,具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的功效。對於陽氣虛衰、寒凝血脈所致的危重症,如亡陽欲絕、四肢厥冷、脈微欲絕等,肉桂能溫煦陽氣,促進血行,回陽救逆,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
- 通陽化氣:肉桂能通達陽氣,化解瘀滯,促進氣血運行。對於氣血運行不暢、寒凝血脈所致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肉桂能溫通經絡,散寒止痛,改善血液循環,起到通陽化氣的作用。
定變回生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益氣,固本扶正: 白朮性溫味甘,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等功效。此方多用於氣虛血弱、脾胃不健的患者,白朮可補脾益氣,固護中氣,為治療提供根本。
- 助其他藥物發揮效力: 白朮能增強其他藥物的效力,如與茯苓配伍,可加強利水消腫作用,與黃芪配伍,可增強補氣固表作用,使藥效更加全面。
「定變回生湯」中加入山茱萸,主要原因有二:
- 固腎止脫:山茱萸味酸澀,性溫,入肝腎經,具有補益肝腎、固澀精氣之效。方中以山茱萸補腎固精,可防止因腎氣虧虛導致的元氣耗散,有助於恢復病人的生命元氣。
- 溫陽回陽:山茱萸能溫補脾腎陽氣,對於因陽氣不足、寒邪入侵導致的亡陽證,可起到溫陽回陽的作用。同時,其溫陽作用亦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病人肢體冰冷、面色蒼白等症狀。
定變回生湯中加入忍冬藤,是基於其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效。
忍冬藤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其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能有效清除體內熱毒,對於發熱、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有明顯的緩解作用。同時,忍冬藤亦有涼血消腫的作用,可有效改善因熱毒引起的紅腫、疼痛等症狀。
因此,在定變回生湯中加入忍冬藤,可以幫助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對於一些由熱毒引起的疾病具有較好的療效。
定變回生湯中加入茯苓,是基於其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的功效。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心、脾、腎經,能健脾利濕,滲濕止瀉,寧心安神。對於病後脾虛不運、濕邪內阻所致的腹瀉、水腫、心悸失眠等症狀,茯苓都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定變回生湯的組成多以益氣養陰為主,而茯苓的利水滲濕作用,可以幫助脾胃運化水濕,進一步改善脾胃功能,有利於藥物更好地發揮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定變回生湯」主治背疽(背部癰疽潰瘍)於癒合過程中,因「犯色欲」或「惱怒」導致瘡口重新開裂、滲出液體,且潰瘍色澤轉為紫黑、肌肉組織敗壞之證。此情境屬瘡瘍「變證」,乃氣血耗損兼情志或房勞所傷,引發正氣虛衰、瘡毒內陷所致。方名「定變回生」即強調其穩定惡化病勢、挽救生機之效。
組成邏輯推理及治療原理:
全方以「大補氣血、托毒生肌」為主軸,結合溫陽固攝、滋陰斂瘡之法,針對氣血兩虛兼瘡毒內陷之病機:
人參(4兩)、黃耆(3兩):
- 人參大補元氣,黃耆益氣托毒,二者為君藥,提振正氣以抵禦毒邪內陷,促進瘡口癒合。
- 重用劑量彰顯「急救固脫」之意,尤其黃耆具「生肌斂瘡」之效,適用於瘡瘍久潰不斂。
當歸(2兩):
- 補血活血,與人參、黃耆共成「當歸補血湯」加味結構,補氣生血以滋養瘡口周邊組織。
麥冬(2兩)、北五味子(2錢):
- 麥冬養陰清熱,防氣血溫補過燥;五味子酸斂固脫,收澀瘡口滲液,二者協調氣陰,助瘡口閉合。
肉桂(3錢):
- 溫陽通脈,助氣血運行至瘡面,兼散寒以改善紫黑瘀阻之局部病變,與黃耆共促「托毒外出」。
白朮(2兩):
- 健脾燥濕,固護中焦以化生氣血,並減少瘡口滲液,與黃耆協同增強「斂瘡生肌」之功。
綜合治療原理:
此方以「補氣血—溫陽—固攝」三階段邏輯運作:
- 補氣血(參、耆、歸、朮)重建機體修復能力;
- 溫陽(肉桂)改善局部血瘀寒凝,扭轉紫黑壞死傾向;
- 固攝(五味子、麥冬)斂瘡止滲,防正氣再耗。
全方標本兼治,既針對「犯色欲惱怒」所致之氣血驟虛,亦處理瘡口實質病變,體現中醫「扶正祛邪」於外科危證中的應用智慧。
傳統服藥法
"人參4兩,黃耆3兩,當歸2兩,北五味子2錢,麥冬2兩,肉桂3錢,白朮2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因此孕婦、月經期間、出血性疾病患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定變回生湯, 出處:《洞天奧旨》卷五。 組成:人參4兩,黃耆3兩,當歸2兩,北五味子2錢,麥冬2兩,肉桂3錢,白朮2兩,山茱萸5錢,忍冬藤2兩,茯苓1兩。 主治:背疽長肉,瘡口已平,偶犯色欲惱怒,開裂流水,色變紫黑,肉變敗壞。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