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茯苓散
BAI FU LI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普濟方》卷二一六引《十便良方》
熱性指數
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3-09-14
方劑組成解釋
主治功效
白茯苓散
組成:茯苓、龍骨、甘草、乾薑、桂枝、續斷、附子、桑螵蛸。
主治:小便不禁,日夜不止;白濁,甚至下血。
:小便不禁,日夜不止;白濁,甚至下血。是由於[腎陽虛衰](/dic/12251),精關不固所致。本方以茯苓、龍骨、甘草、乾薑、桂枝、續斷、附子、桑螵蛸等藥物組成,具有溫腎固精,止遺澀精的功效。其中,茯苓、龍骨、甘草、乾薑、桂枝、續斷、附子均具有溫腎固精的功效;桑螵蛸具有澀精止遺的功效。諸藥合用,共奏溫腎固精,止遺澀精之功。
文獻參考:
- 《醫學衷中參西錄》:"白茯苓散,治小便不禁,日夜不止;白濁,甚至下血。此證由腎陽虛衰,精關不固所致。茯苓、龍骨、甘草、乾薑、桂枝、續斷、附子、桑螵蛸,皆能溫腎固精,止遺澀精。諸藥合用,共奏溫腎固精,止遺澀精之功。"
傳統服藥法
熟地5兩, 人參兩半, 黃耆3兩(酒炙), 棗仁3兩, 當歸3兩, 白芍兩半(酒炒,) 遠志兩半, 麥冬3兩(去心), 肉桂5錢(去皮), 辰砂1兩, 茯神2兩(去木), 炙草5錢。
上為散。
每服3錢,水煎,去滓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溫腎固精,止遺澀精的功效,適合於小便不禁,日夜不止;白濁,甚至下血等症狀。
- 本方中含有附子,有溫熱燥烈之性,陰虛火旺者慎用。
- 本方中含有龍骨,有鎮靜安神之功,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白茯苓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四。 組成:白茯苓1兩,烏梅肉1分(微炒),乾木瓜半兩。 主治:小兒霍亂,渴不止。
白茯苓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一六引《十便良方》。 組成:白茯苓1兩,龍骨1兩,甘草(炙,銼細)1兩,乾薑1兩,桂心1兩,續斷1兩,附子1兩,熟乾地、黃桑螵蛸(微炒)。 主治:小便不禁,日夜不止;白濁,甚至下血。
白茯苓散, 出處:《聖惠》卷二十九。 組成:白茯苓1兩,白朮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黃耆1兩(銼),人參3兩(去蘆頭),鱉甲1兩(塗醋,炙令黃,去裙襕),熟乾地黃1兩,當歸3分,白芍藥3分。 主治:虛勞寒熱,心煩體痛,吃食減少。
白茯苓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 組成:白茯苓1兩,當歸(銼,微炒)半兩,白芍藥半兩,芎藭半兩,桂心半兩,黃耆(銼)半兩,人參(去蘆頭)半兩,熟乾地黃半兩。 主治:産後蓐勞。蓋緣生産日淺,久坐多語,運動用力,遂致頭目四肢疼痛,寒熱如瘧狀。
白茯苓散, 出處:《聖惠》卷二十七。 組成:白茯苓1兩,黃耆1兩(銼),半夏3分(湯洗7遍,去滑),甘草半兩(炙微赤,銼),人參1兩(去蘆頭),桂心1兩,白芍藥1兩,麥門冬1兩半(去心焙),陳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熟乾地黃1兩。 主治:虛勞不足,小腹裏急,四肢少力疼痛,不欲飲食。
白茯苓散, 出處:《聖惠》卷二十七。 組成:白茯苓1兩,鱉甲(塗醋,炙令黃,去裙襕)1兩,黃芩1兩,萆薢(銼)1兩,麥門冬(去心)1兩,酸棗仁(微炒)1兩,甘草(炙微赤,銼)1兩,生乾地黃1兩,人參(去蘆頭)1兩,黃耆(銼)1兩,柴胡(去苗)1兩,白芍藥半兩。 主治:虛勞煩熱,不得睡卧,四肢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