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小便」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小便
小便,即尿液,在中醫學中又稱作「溺」、「溲」或「尿」,是人體水液代謝的重要產物。《黃帝內經》中早有記載,如《素問·痹論》提到:「胞痹者,……澀於小便。」此處「小便」意指膀胱氣化功能失常所導致的排尿困難,反映了中醫對小便生理與病理變化的認識。
中醫理論中的小便與臟腑關係
- 腎與膀胱:中醫認為,小便的生成與排泄主要與腎和膀胱相關。腎主水液,司二便,負責調節水液代謝;膀胱為「州都之官」,主貯存和排泄尿液。若腎氣不足或膀胱氣化失常,可導致小便異常,如頻尿、遺尿或小便不利。
- 肺與脾:肺主宣發肅降,通調水道;脾主運化水濕。若肺失宣降或脾虛濕困,水液代謝失調,亦可能影響小便的生成與排泄,表現為水腫或小便短少等症。
小便的診斷意義
中醫通過觀察小便的色、質、量及排尿感覺,判斷體內陰陽氣血的盛衰與病邪性質:
- 色澤:小便清長多屬虛寒,黃赤短澀多為濕熱。
- 尿量:尿量過少或排尿困難可能與水濕停聚或氣化不利相關;尿量過多常見於腎陽虛或消渴病。
- 排尿感:尿痛、尿急多屬濕熱下注膀胱;遺尿或尿失禁多因腎氣不固。
小便異常的常見證型
- 膀胱濕熱:小便短赤、灼痛,伴舌紅苔黃膩,治宜清熱利濕。
- 腎陽虛衰:小便清長、夜尿頻多,兼腰膝酸冷,治宜溫補腎陽。
- 氣化不利:小便點滴難出或瘙閉,常見於淋證或癃閉,需辨證論治。
經典文獻溯源
《靈樞·本輸》提到:「三焦者,中瀆之府也,水道出焉。」指出三焦參與水液運行,與小便的通暢密切相關。此外,《金匱要略》亦詳述「淋病」與「水氣病」中小便異常的辨證治療,體現中醫對小便機理的系統認識。
小便作為人體代謝的外在表現,不僅反映生理狀態,更是辨證的重要依據。結合臟腑功能與病機分析,小便的變化可為臨床診治提供關鍵線索。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