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毒黃耆散

BA DU HUANG QI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百一》卷十六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4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6%
脾經 14%
肺經 14%
肝經 11%
大腸經 9%
胃經 9%
小腸經 4%
三焦經 4%
腎經 4%
膽經 4%
膀胱經 2%
心包經 2%
心經
脾經
肺經
肝經
大腸經
胃經
小腸經
三焦經
腎經
膽經
膀胱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7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 拔毒黃耆散 」,主要成分是:黃耆,大黃,羌活,甘草,當歸,白芍,白附子,黃芩,杏仁,連翹, 主治功效是:所有膿瘡、背部發炎、瘡腫、便血、大便乾燥、排便困難的人。

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等功效。黃耆為中藥補氣之聖藥,具有補氣生血、補氣固表、利尿托毒、排膿、斂瘡生肌之效。

大黃具有清熱利尿、瀉下、止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降氣、清熱涼血、清熱瀉火等功效。大黃清熱利尿,可治療實熱便祕、積滯腹痛、瀉痢不爽、濕熱黃疸。大黃瀉下,可治療熱結便祕、實熱結而兼氣血虛虧、脾陽不足、冷積便祕、濕熱痢疾初起、食積腹痛等症。

羌活性辛溫,具有發散風寒、祛風除濕、舒筋活絡的功效。用於外感風寒,惡寒發熱,頭痛身痛等症。羌活還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抗氧化等作用,能夠增強人體免疫力,對於預防和治療感染疾病也有一定的作用。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臨牀上,甘草可適用於治療熱毒瘡瘍、咽喉腫痛、藥物中毒、心氣不足、脾氣虛弱、熱毒發熱、口渴、咳嗽、痺痛、泄瀉、咽喉腫痛、口腔潰瘍、肺熱咳嗽、痰多氣喘、咽喉腫痛、口瘡、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症狀。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當歸能促進造血功能,增加血細胞數量,達到補血效果;其活性成分能調節子宮平滑肌,緩解痛經,促進內膜生長,改善月經不調;當歸所含的維生素K等活性成分能增強血管壁張力,促進血小板聚集,達到止血效果。此外,當歸的揮發油等成分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補血生肌的作用,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微循環,抑制血小板聚集,達到活血化瘀的目的;同時,當歸亦有止咳平喘之效,其所含的揮發油等成分具有鎮咳、祛痰、平喘的作用,可抑制氣管平滑肌收縮,緩解咳嗽、氣喘等症狀。

白芍具有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傳統功效。其平肝息風功能可治療肝陰不足、肝氣不舒或肝陽偏亢引起的頭痛、眩暈、抽搐等症狀;補血養肝功效可調節肝臟功能,增強其解毒和代謝能力,達到養肝之效;健脾胃功效可治療脾胃虛弱、腹痛泄瀉、陰血不足等症。

白附子性溫,具有溫通經絡、化痰散結、定驚搐的功效。可散寒化痰、祛風除濕,適用於中風痰壅、口眼歪斜、語言澀謇等寒痰阻滯引起的症狀;含有生物鹼等成分,可疏通痰凝、消散結節,適用於瘰癧痰核、毒蛇咬傷等痰結氣滯引起的症狀;具有定驚搐的作用,可鎮靜安神、平息痙攣,適用於癲癇、驚厥等神經系統疾病。

黃芩性味苦、寒,歸肺、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等功效。可治外感熱病,中上焦鬱熱所致的壯熱煩渴、面赤脣燥、溲赤便祕、苔黃脈數,濕熱蘊結、腸燥便祕,輕微出血症,如外傷、牙血,肺熱壅遏,肺失清降所致的咳嗽痰稠、咽喉腫痛等症,血熱吐衄,氣鬱不暢,氣逆上衝,皆因氣滯而起,瘡瘍、腫毒、痢疾等熱毒病症,肝臟和膽囊疾病,小便不利等症。

杏仁,又名甜杏仁、苦杏仁,為薔薇科植物杏的種子,在中醫中常被用於治療多種疾病,具有止咳平喘、潤腸通便、降氣、生津止渴、驅蟲殺蟲等功效。杏仁富含維生素E、維生素B羣、蛋白質等,為呼吸系統保健之品,可治咳嗽痰多;其含有的油脂具有潤滑腸道的作用,而苦味則能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出糞便,常與柏子仁、郁李仁等同用,具有增強潤腸通便的作用,適用於腸燥便祕;杏仁味苦、性溫,入肺、大腸經,具有降氣止咳平喘,潤腸通便之功效,用於咳嗽氣喘,胸滿痰多,血虛津枯,腸燥便祕等症;杏仁中含有豐富的脂肪油、蛋白質、維生素E等營養成分,具有潤肺生津、止咳平喘、滑腸通便的作用,本品味甘,入肺經,能潤肺止咳,益氣生津,為潤肺止咳之佳品。

連翹具有清熱瀉火、散風熱、清熱解毒、散結、排膿、利水消腫、止嘔等多種功效。在臨牀上,連翹主要用於治療熱入肺胃、熱盛化火、火熱上炎、外感風熱、溫病初起、熱入營血、熱入心包、高熱神昏、熱淋澀痛、瘡瘍腫毒、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瘰癧、痰核、甲狀腺腫大、膿瘡、乳癰、水腫、尿少、浮腫、嘔吐、反胃等疾病。此外,連翹還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炎、解熱等作用,在臨牀上廣泛應用於各種疾病的治療。

總結:中藥方劑「拔毒黃耆散」,主要成分是黃耆,大黃,羌活,甘草,當歸,白芍,白附子,黃芩,杏仁,連翹,具有補氣、瀉火、化瘀、消腫等功效,可治療膿瘡、背部發炎、瘡腫、便血、大便乾燥、排便困難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黃耆、大黃(酒浸,煨)、羌活(去蘆)、甘草(炙)、當歸(去蘆)、芍藥、白附子(炮)、黃岑、杏仁(去皮尖)、連翹各等分。
上為細末。
每服3錢,先以黑豆半兩或2合,水1大盞,煎至7分,去黑豆,入藥末再煎至1盞,食後服,1日2次,候逐下惡物即止。如貼瘡,斂瘡藥隨宜用。

方劑組成解釋


  • 黃耆:具有補氣固表、利尿消腫的功效。
  • 大黃:具有瀉火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
  • 羌活:具有祛風散寒、止痛消腫的功效。
  • 甘草:具有清熱解毒、緩急止痛的功效。
  •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
  • 白芍:具有養血柔肝、止痛止瀉的功效。
  • 白附子:具有祛風散寒、止痛消腫的功效。
  • 黃芩: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 杏仁:具有宣肺平喘、潤腸通便的功效。
  • 連翹: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較強的瀉下作用,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腹瀉、腹痛等症狀,因此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體弱者慎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損傷脾胃。
  • 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大便秘結癤和癰淋巴腺炎背部膿瘡大腸激擾綜合症

相同名稱方劑


拔毒黃耆散, 出處:《百一》卷十六。 組成:黃耆、大黃(酒浸,煨)、羌活(去蘆)、甘草(炙)、當歸(去蘆)、芍藥、白附子(炮)、黃岑、杏仁(去皮尖)、連翹各等分。 主治:一切癰疽發背、瘡腫、便毒,大便秘澀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