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鎮驚丸中包含硃砂,主要原因如下:
- 鎮心安神: 硃砂性寒,味甘,入心經,具有鎮心安神、清熱解毒之效,能有效平息驚悸、煩躁、失眠等症狀,尤其對於心神不安、精神恍惚、癲癇等疾病有較好的療效。
- 化瘀止痛: 硃砂亦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可緩解因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例如跌打損傷、骨折等。
然而,硃砂屬於重金屬,長期服用或劑量過大,會產生毒副作用,因此需在醫師指導下服用,不可自行使用。
鎮驚丸中加入茯苓,主要因其具有以下作用:
- 寧心安神: 茯苓性平和,入心經,能補益心氣,安定心神,有助於緩解驚悸、失眠等症狀,對於心神不寧引起的驚癇症狀有緩解作用。
- 利水滲濕: 茯苓具有利水滲濕之效,可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減少水濕內停對心神的不利影響,進一步穩定心神,達到鎮驚的效果。
茯苓作為鎮驚丸中的重要藥材,不僅可以安神定志,更能利水滲濕,從多個方面改善心神失調的狀態,使藥效更加全面。
鎮驚丸中加入白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祛風止痙: 白附子性溫,入肝經,具有祛風除濕、止痛解痙之效。鎮驚丸多用於治療驚風、抽搐、癲癇等症,而白附子可有效緩解因風邪入絡、肝風內動所致的痙攣抽搐,起到鎮驚止痙的作用。
2. 溫陽散寒: 白附子亦具有溫陽散寒之功,對於因寒邪內侵、陽氣不足所致的驚悸、失眠等症,也有輔助治療的作用。與方劑中的其他藥物配合,可共同溫補陽氣,促進氣血流通,進而達到安神定驚的效果。
鎮驚丸中包含天南星,主要基於其鎮驚安神之效。天南星性溫,味辛、苦,入脾、肺經,具有燥濕化痰、祛風止痙、鎮驚安神之功效。對於痰濁阻絡、心神不安、驚悸失眠等症狀,天南星能通過燥濕化痰、祛風止痙,起到鎮驚安神的作用。此外,天南星與其他藥物配伍,更能增強其鎮驚安神效果,使方劑療效更顯著。
鎮驚丸方劑中加入山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滋陰補腎,安神定驚: 山藥性平味甘,入脾、肺、腎經,具有滋陰補腎、健脾益肺的功效。對於因腎陰不足、心神不寧而引起的驚悸、失眠等症狀,山藥可以起到滋陰安神的作用,穩定心神,達到鎮驚的效果。
- 固本培元,增強體質: 山藥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物質,可以增強機體抵抗力,提升體質。對於一些因體虛、氣血不足而導致的驚悸、失眠等症狀,山藥可以起到固本培元的功效,從根本上改善體質,達到鎮驚的效果。
鎮驚丸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益氣,固本培元: 白朮性溫味甘,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鎮驚丸多用於治療小兒驚癇、心神不寧等症,而脾胃虛弱、氣血不足是發病的重要原因。白朮健脾益氣,能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氣血生化,從根本上增強抵抗力,為治療驚癇提供良好基礎。
- 固攝心神,安神定志: 白朮能補中益氣,並具有安神定志之效。心神不安,多因脾胃虛弱,氣血不足所致,白朮健脾益氣,能補益心神,使心神安定,從而達到鎮驚止癇之效。
鎮驚丸中加入蟬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鎮驚止痙: 蟬蛻性寒,味甘,入肺、肝經,具有清熱解毒、鎮驚止痙的功效。蟬蛻可以清熱解毒,散風止痙,對於因熱毒內蘊、風熱上擾導致的驚癇、抽搐等症狀,具有很好的治療作用。
- 疏風通絡,活血化瘀: 蟬蛻還能疏風通絡,活血化瘀,對於因風寒阻絡、氣血瘀滯導致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也有改善作用。
因此,鎮驚丸中加入蟬蛻,可以發揮其清熱解毒、鎮驚止痙、疏風通絡、活血化瘀的功效,更好地治療驚癇、抽搐等疾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鎮驚丸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劑主要用於小兒急驚,即小兒突發驚風抽搐、神志不清之證。急驚多因外感熱邪引動肝風,或痰熱內擾心神所致,表現為高熱、手足抽搐、目睛上視、煩躁譫語等。鎮驚丸以「鎮驚安神、清熱化痰、熄風定痙」為核心,針對小兒驚風的熱、痰、風、驚四大病機。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安神定志,鎮驚止痙
- 龍齒、鐵粉、金箔、銀箔:
此類金石藥物質重沉降,古代認為能「重鎮安神」,直折肝風內動,鎮攝浮越之陽氣,緩解抽搐。金銀箔更取其「質輕透表」,助藥力速達心肝。 - 朱砂、雄黃:
朱砂清心火、安神明;雄黃辟穢化痰,二者協同化解痰熱擾神之證,但雄黃性溫燥,需配伍清熱藥以防助熱。 - 茯神:
專養心安神,兼能滲利,導心火下行,區別於茯苓在於更重心神不寧之證。
2. 清熱解毒,涼肝熄風
- 犀角屑、牛黃:
犀角(現多用水牛角代)清心肝血分實熱,涼血定驚;牛黃為「清熱化痰、開竅醒神」要藥,二者針對熱極生風之病本。 - 大黃(蒸):
瀉熱通腑,使熱邪從下而泄,符合「治驚先治熱,熱去驚自平」之理,蒸製後緩其峻性,適合小兒。
3. 化痰開竅,扶正固本
- 龍腦(冰片):
芳香走竄,開竅醒神,助諸藥透達巔頂。 - 人參:
益氣固脫,防金石藥重鎮傷正,體現「祛邪不傷正」的兒科用藥思路。 - 防葵:
古代用之祛風痰、鎮痙,今較罕見,可能取其疏利痰滯之效。
4. 配伍特點
- 重鎮與清透並行:
金石藥鎮驚,配合冰片、牛黃宣透,避免鎮遏太過。 - 瀉熱與補益兼施:
大黃、犀角瀉火,人參扶正,適合小兒「臟腑嬌嫩」之體。 - 蜜丸薄荷湯送服:
蜜製緩和藥性,薄荷湯清輕宣散,助藥力透達表裡。
總結:此方從「清熱、化痰、鎮驚、扶正」四方面著手,既能急治標(止痙),又顧其本(瀉熱化痰),反映古代兒科對急驚風「標本兼治」的辨證思維。
傳統服藥法
茯神(去皮及心內木)半兩,人參(去蘆)半兩,防葵半兩,鐵粉(研)半兩,朱砂(研,水飛)半兩,雄黃(研,水飛)1分,犀角屑1分,龍齒(別研)1分,大黃(蒸)1分,牛黃(研)1分,龍腦(研)1分,金箔30片,銀箔30片。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小芡實大。
每服半丸或1丸,薄荷湯化服,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鎮驚丸, 出處:《採艾編翼》卷二。 組成:朱砂(飛)1錢半,白茯苓2錢半,白附子2錢半,膽星2錢半,淮山藥(微炒)2錢半,白朮(土炒)1錢,蟬蛻(去頭足)5分。 主治:小兒急驚。
鎮驚丸, 出處:《丹溪治法心要》卷八。 組成:珍珠1錢,琥珀3錢,金箔10片,膽星5錢,牛黃2錢,麝香5分,天竺黃3錢,雄黃3錢,辰砂3錢半。 主治:寧神退熱,化痰止嗽。主治:小兒急慢驚風。
鎮驚丸, 出處:《金鑑》卷五十一。 組成:茯神5錢,麥冬5錢(去心),辰砂3錢,遠志(去心)3錢,石菖蒲3錢,棗仁3錢(炒),牛黃1錢半,川黃連3錢(生),珍珠2錢,膽星5錢,鉤藤鉤5錢,天竺黃5錢,犀角3錢,甘草2錢(生)。 主治:小兒驚癇。
鎮驚丸,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十。 組成:天麻1分,天南星(炮)1分,蟬殼1分,防風(去蘆)1分,朱砂(别研)1分,僵蠶(直者,微炒去絲)1分,全蠍14個(去毒),雄黃(别研)1分,白附子(炮)1分,麝香(别研)1分,金箔20片,銀箔20片。 主治:小兒驚風。
鎮驚丸, 出處:《衛生總微》卷五。 組成:茯神(去皮及心內木)半兩,人參(去蘆)半兩,防葵半兩,鐵粉(研)半兩,朱砂(研,水飛)半兩,雄黃(研,水飛)1分,犀角屑1分,龍齒(别研)1分,大黃(蒸)1分,牛黃(研)1分,龍腦(研)1分,金箔30片,銀箔30片。 主治:驚癇發搐,中焦壅熱痰盛。
鎮驚丸, 出處:《活幼心書》卷下。 組成:人參(去蘆)3錢,粉草(半生半炙)5錢,茯神(去皮木根)5錢,僵蠶(去絲)5錢,枳殼(去瓤,麸炒)5錢,白附子2錢半,南星(銼碎,臘月黃牛膽汁釀經一夏)2錢半,白茯苓(去皮)2錢半,硼砂2錢半,牙消2錢半,朱砂(水飛)2錢半,全蠍(去毒)10尾,麝香1字。 主治:常服寧心鎮驚,疏風順氣。主治:急慢驚風,風痰上壅,手足抽掣,口眼歪斜,煩躁生嗔,精神昏悶。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