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附子丸

黑白附子丸

HEI BAI FU ZI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5

寒性指數

2

熱/寒比例

極熱 (17.5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7%
胃經 18%
心經 18%
腎經 18%
肝經 9%
肺經 9%
脾經
胃經
心經
腎經
肝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黑白附子丸中包含白附子,乃取其「燥濕化痰、止咳平喘」之效。白附子性溫,入肺、脾經,能燥濕化痰,對於痰濕阻肺導致的咳嗽、喘息等症狀,具有顯著療效。

此外,白附子還具備解毒作用,可解治風寒、濕邪入侵所致的感冒、咳嗽等病症。與黑附子搭配,則更能發揮溫陽散寒、祛風除濕的功效,適合治療寒濕之邪侵襲所致的各種病症。

黑白附子丸方劑中包含附子,主要原因如下:

  1. 溫陽散寒: 附子為溫陽藥,性熱,入心、腎經,具有回陽救逆、溫補脾腎、散寒止痛的功效。對於寒邪客於心腎,導致陽氣虛衰、四肢厥冷、面色蒼白、呼吸微弱等症狀,附子可以起到溫陽散寒、回陽救逆的作用。
  2. 協同其他藥物: 黑白附子丸方劑中其他藥物,如白朮、茯苓等,具有健脾利濕、益氣補中之效。附子與這些藥物搭配,可以起到溫陽健脾、散寒利濕的作用,對於寒濕困脾、脾陽不振的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黑白附子丸中包含白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益氣,助附子溫陽:白朮性甘溫,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附子性熱,藥性猛烈,容易耗傷脾氣,白朮加入方中可健脾益氣,提高脾胃運化功能,有助附子溫陽而不傷脾胃。
  2. 配合附子,協同治病:黑白附子丸主治陽虛寒凝之症,白朮能補氣健脾,與附子溫陽散寒相輔相成,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黑白附子丸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健脾利濕,佐附子溫陽:茯苓性平味甘,能健脾利濕,利水滲濕,有助於化解附子等藥物的燥熱之性,避免其過於溫燥傷津。
  2. 配伍相使,協調藥性:茯苓甘淡滲利,與附子溫陽壯火之性相配伍,可使其藥力更趨平和,避免藥性過於猛烈,達到溫陽而不燥熱,利水而不傷津的效果。

因此,茯苓在黑白附子丸中起著調節藥性、協調藥效的作用,有助於提高藥方整體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黑白附子丸之傳統功效與主治
此方劑主治「翻胄」,即胃氣上逆所致的嘔吐、反胃等症。古醫籍中「翻胄」多指飲食入胃後復吐,甚則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之症,類似於現代醫學的胃食道逆流、胃輕癱或幽門梗阻等疾病。方中強調「吐止可服補胃藥」,顯示其先以吐法治病邪,後以補胃調本之思路,屬「因勢利導」之治法。

方劑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1. 藥物組成與性味

    • 白附子:辛溫,散寒化痰,善祛風痰、逐寒濕,古人多用於風痰上擾或寒濕停聚之症。
    • 黑附子(炮):大辛大熱,溫腎陽、逐寒濕,炮製後毒性減而溫裏之力存,專治沉寒痼冷。
    • 白朮:甘溫健脾燥濕,固護中焦,與茯苓配伍可健運脾胃之氣。
    • 白茯苓:甘淡滲濕,助脾胃輸布水液,防濕濁內停。
  2. 配伍邏輯

    • 雙附協同:白附子偏走上焦祛風痰,黑附子溫下焦逐寒濕,二者合用可通徹三焦寒濕痰凝,針對「翻胄」之寒痰阻胃、氣機不降。
    • 朮苓佐使:白朮、茯苓健脾滲濕,既可防附子辛燥傷脾,又能杜絕生痰之源,標本兼顧。
    • 麵糊為丸:緩和藥性,避免峻烈傷正;「蚌粉為衣」取其沉降之性,助藥力下行。
  3. 服法用意

    • 麻油磨動後吞服:麻油潤滑通腸,可能助藥力迅速刺激胃腸黏膜,誘發嘔吐以祛邪(類似「探吐」之法)。
    • 吐後進粥:吐後胃氣空虛,糜粥易化,既能護胃,亦可試探胃氣恢復與否。

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以「吐法」為核心,先借附子之辛熱開破、麻油之滑利,使胃中寒濕痰涎隨嘔吐排出,邪去則氣機自復。吐後即用補胃藥,暗合「攻邪不傷正」之旨。白朮、茯苓於方中非單純補益,更在吐後為調理脾胃預留伏筆,顯示古人「先攻後補」之謀略。

總結
黑白附子丸以溫通、祛痰、探吐為手段,治「翻胄」屬寒痰困脾、胃氣上逆者。其組方體現「急則治標」之思維,而吐後補胃之囑,則彰顯中醫「祛邪務盡,養正為先」的整體觀。

傳統服藥法


白附子、黑附子(炮,去皮)、白朮、白茯苓各等分。
上為末,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蚌粉為衣。
每服30丸,用麻油於手心內磨動,次滴水和油吞下。少時便吃粥1小碗即吐,吐止可服補胃藥,隨老少神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較強的溫補作用,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黑白附子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十六引《衛生家寶方》。 組成:白附子、黑附子(炮,去皮)、白朮、白茯苓各等分。 主治:翻胄。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