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中藥方劑中,附子常被用於寒性疾病,原因如下:
- 溫陽散寒:附子性溫,味辛甘,具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的功效,可用於治療陽虛寒症,如畏寒肢冷、面色蒼白、脈沉細等。
- 止痛止瀉:附子有溫陽止痛、固澀止瀉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脾腎陽虛引起的腹痛、腹瀉、腰膝冷痛等。
附子性溫,使用需謹慎,需在醫師指導下服用,不可自行服用或加大劑量,以免造成不良反應。
方劑中使用白附子,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 祛風除濕:白附子性溫,味辛,入脾、胃、腎經,具有祛風除濕、止痛止癢的功效。對於風濕痺痛、寒濕凝滯所致的肢體麻木、疼痛、瘙癢等症狀,白附子可起到溫經散寒、祛風止痛的作用。
- 解毒消腫:白附子亦有解毒消腫的功效,可用於治療毒蛇咬傷、跌打損傷、瘡瘍腫毒等症。其毒性較強,需謹慎使用,一般需炮製後方可入藥。
方劑中加入天南星,主要是考量其祛風止痙和化痰散結的功效。
天南星性溫,味辛,歸肺、脾經,具有解毒散結、祛風止痙、化痰止咳等功效。其對風寒濕邪所致的肢體麻木、痙攣、抽搐等症狀,以及痰濁阻滯所致的咳嗽、氣喘、胸悶等症狀,均有較好的療效。
然而,天南星毒性較強,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不可自行使用。
方劑中包含白朮,常見於脾胃虛弱、氣血不足之症。
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固表之效。
脾胃為後天之本,主運化水谷精微,白朮可補脾氣,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改善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
白朮亦能燥濕利水,對於脾虛濕困、水腫、腹瀉等症狀亦有療效。
此外,白朮還可固表止汗,對於自汗盜汗等症狀有一定幫助。
因此,白朮常與其他藥物配合,針對不同病症,達到健脾益氣、燥濕利水、固表止汗之目的。
中藥方劑中,茯苓的加入多因其具備利水滲濕、健脾寧心之功效,其原因如下:
- 利水滲濕:茯苓性平味甘,能利水滲濕,消除體內水濕停滯,對於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有顯著效果。
- 健脾寧心:茯苓同時具有健脾益氣、寧心安神的功效,可改善脾胃虛弱、心神不寧等症狀。
因此,茯苓常被運用於治療水濕停滯、脾虛濕盛、心神不寧等多種疾病,在中藥方劑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除飲湯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痰飲」,泛指水液代謝失常而停聚於體內,形成黏稠或清稀之病理產物。「痰飲」在中醫理論中可進一步分為有形之痰(如咳吐之痰)與無形之痰(如痰阻經絡、蒙蔽心窍),此方所治當屬「寒痰」、「濕飲」範疇。
病機特點:
- 陽虛水停:痰飲生成多因脾腎陽虛,水液失於溫化,聚而成飲。
- 寒濕內盛:痰飲屬陰邪,易阻遏氣機,臨床常見胸膈滿悶、嘔吐清水、頭昏目眩、肢體沉重等症。
對應症狀:
- 痰涎清稀、畏寒肢冷(寒痰)。
- 胸腹脹滿、嘔逆(痰阻中焦)。
- 苔白滑、脈沉弦(寒濕之象)。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配伍分析
- 附子(生,去皮):
- 大辛大熱,溫補腎陽,散寒逐飲。生附子力猛,直祛沉寒痼冷,助命門火以蒸化水濕。
- 白附子:
- 辛溫,擅祛風痰、散寒濕,尤針對頭面部寒痰凝聚(如眩暈、頭痛)。
- 天南星(炮):
- 苦辛溫,燥濕化痰,善祛經絡風痰,炮製後毒性減緩,專攻痰濕壅滯。
- 白朮(炒):
- 甘溫健脾,燥濕利水,助脾運化以絕痰飲之源。
- 白茯苓:
- 淡滲利濕,導水飲下行,兼寧心安神,緩痰飲上擾之證。
- 生薑(煎服時加):
- 辛溫散寒、和胃止嘔,兼制附子毒性,協同諸藥溫化水飲。
2. 方劑設計邏輯
- 溫陽化飲為本:
以附子為君,補火助陽;白朮、茯苓健脾滲濕為臣,標本兼治。 - 祛痰專藥為輔:
白附子、天南星直擊痰飲,一者上行祛風痰,一者下行除濕痰,形成上下分消之勢。 - 辛溫並行:
全方性偏辛熱,呼應「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金匱要略》)之原則,通過溫通氣血、散寒行水,使痰飲得化。
3. 治療原理
- 溫補脾腎:
針對陽虛生寒之根,附子暖腎陽,白朮健脾陽,恢復水液代謝動力。 - 開泄痰濁:
天南星、白附子開痰結,生薑辛散水氣,共解痰飲之標。 - 給邪出路:
茯苓淡滲利濕,導痰飲從小便出,符合「通調水道」之理。
三、潛在應用推論
此方若加減化裁,可延伸用於:
- 寒性眩暈(如梅尼爾氏症屬寒痰上蒙者)。
- 慢性支氣管炎(痰白量多、夜咳甚者)。
- 關節腫痛(寒濕痰瘀阻絡,見冷痛沉重)。
關鍵辨證要點:痰飲需伴陽虛寒象,若見熱痰(黃稠痰、舌紅苔黃)則非所宜。
傳統服藥法
附子(生,去皮)1兩,白附子2錢,天南星(炮)半兩,白朮(炒)半兩,白茯苓(去皮)半兩。
上為粗末。
每服半兩,水2盞,生薑20片,同煎至8分,去滓,空心通口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辛溫燥烈,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除飲湯,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二。 組成:附子(生,去皮)1兩,白附子2錢,天南星(炮)半兩,白朮(炒)半兩,白茯苓(去皮)半兩。 主治:痰飲。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