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養氣湯
FU ZI YANG Q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簡易方》引葉氏方(見《醫方大成》卷三)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附子養氣湯中包含附子,乃因其寒性,可溫陽散寒,振奮心陽。
附子為毛茛科植物烏頭的塊根,性熱,味辛,具有回陽救逆、溫腎壯陽、散寒止痛之功效。方中運用附子,主要針對陽氣虛衰、寒邪內侵所致的畏寒肢冷、面色蒼白、心悸氣短等症狀。
附子溫陽之力強勁,能激發陽氣,驅散寒邪,使陽氣回升,改善患者的寒症,並恢復機體的正常功能。故附子為附子養氣湯中不可或缺的主藥,其溫陽散寒之效在方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附子養氣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 扶正固本: 附子溫陽救逆,但單味藥性峻烈,易傷陰耗氣。人參則補氣益血,扶正固本,可緩和附子之燥烈,防止其傷陰耗氣,使藥力溫和,達到溫陽補氣而不傷陰之功效。
二、 配伍增效: 人參補氣,附子溫陽,兩者相配,既可溫陽回陽,又可補氣益血,協同作用,增強治療效果。
附子養氣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益氣: 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固表之效。附子性熱,溫陽補火,容易耗傷脾氣,而白朮可補脾益氣,使脾胃運化正常,以更好地吸收藥效,避免附子過於燥烈傷陰。
- 配伍增效: 白朮與附子相配,一溫一燥,相輔相成,既可溫陽補氣,又可健脾益氣,使藥力協調,療效增強。
總而言之,白朮在附子養氣湯中起著健脾益氣、配伍增效的作用,與附子相輔相成,共奏溫陽補氣、扶正祛邪之功。
附子養氣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原因有二:
一、健脾利濕,輔助附子溫陽:附子性溫熱,偏於溫陽化寒,但若脾虛濕盛,則陽氣難以振奮,寒邪難以驅散。茯苓性平,入脾經,能健脾利濕,使脾胃健運,濕氣消散,有助於附子溫陽之效,達到標本兼治。
二、防止附子燥烈傷陰:附子溫陽力強,若單用易傷陰耗津。茯苓甘淡,能滲濕利水,並能補脾益氣,緩解附子燥烈之性,使溫陽之力得以持久發揮,減少副作用,提高療效。
附子養氣湯中加入木香,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行氣止痛: 附子溫陽補氣,但易於滯氣,木香味辛性溫,善於行氣止痛,可助附子溫陽而不致壅滯。
- 健脾和胃: 附子溫陽補氣,但容易損傷脾胃,木香能健脾和胃,消食導滯,有助於緩和附子的燥烈之性,防止其損傷脾胃。
因此,木香在附子養氣湯中,起著行氣止痛、健脾和胃的重要作用,使藥效更加平和,更易於被人體吸收。
主治功效
附子養氣湯:「溫陽補氣,調理虛寒」
中藥方劑「附子養氣湯」,主要成分是附子、人參、白朮、茯苓、木香,主治功效是:丈夫的五臟氣虛,真正的陽氣耗散,雙耳經常嗡嗡作響,肚臍和腹部寒冷疼痛,頭暈目眩,四肢疲倦無力,小便頻繁而滑利,腹瀉不止。
白朮,性平、味甘、苦,歸脾、胃經。具有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等功效。
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
附子,辛、甘,大熱,有毒,入肺、腎經,具有溫裡溫中、散寒止痛、回陽救逆之功。
木香,性溫、味辛,歸脾、胃、大腸經,具有溫裏溫中、行氣止痛、消食化積、理氣行氣、止瀉、健脾健脾止咳平喘、疏肝解鬱等功效。
人參,性微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生津、益血、安神、益智、健脾胃等功效。
總結
附子養氣湯,出自《金匱要略》,是一首溫陽補氣的中藥方劑。方中,附子溫陽回陽,益火消陰;人參補氣益元,益氣養陰;白朮健脾補氣,滲濕利水;茯苓健脾益氣,利水滲濕;木香行氣止痛,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溫陽補氣,益氣養陰之功。用於五臟氣虛,陽氣耗散,雙耳鳴,臍腹冷痛,頭目眩暈,四肢倦怠,小便頻數滑利,腹瀉不止等症。
傳統服藥法
附子3兩(炮裂,水浸,去皮臍,切片),人參(切片)1兩,白朮(紙裹煨,切片)1兩,白茯苓(去皮)1兩(切),木香半兩(紙裹,炮裂)。
壯脾養氣,止嘔進食。
每服4錢,水1盞,加生薑7片,大棗2枚,煎至7分,去滓,空心服。
加味四柱散(《易簡》)、附子降氣湯(《魏氏家藏方》卷四)。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附子養氣湯, 出處:《簡易方》引葉氏方(見《醫方大成》卷三)。 組成:附子3兩(炮裂,水浸,去皮臍,切片),人參(切片)1兩,白朮(紙裹煨,切片)1兩,白茯苓(去皮)1兩(切),木香半兩(紙裹,炮裂)。 主治:壯脾養氣,止嘔進食。主治:丈夫元臟氣虛,真陽耗散,兩耳常鳴,臍腹冷痛,頭眩目暈,四肢倦怠,小便滑數,泄瀉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