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利湯

SHU L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會約》卷十

熱性指數

23

寒性指數

6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5%
肺經 17%
腎經 16%
胃經 14%
膀胱經 10%
心經 6%
肝經 4%
大腸經 4%
脾經
肺經
腎經
胃經
膀胱經
心經
肝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疏利湯中加入陳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健脾: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其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效。疏利湯常用於治療脾胃氣滯、脘腹脹滿、消化不良等症,而陳皮能幫助脾胃氣機疏通,促進消化,改善食慾不振等症狀。
  2. 化痰止咳:陳皮還能燥溼化痰,用於痰多咳嗽、胸悶等症。疏利湯中加入陳皮,有助於緩解咳嗽症狀,並使痰液容易排出。

總之,陳皮在疏利湯中起到理氣健脾、化痰止咳的作用,使其功效更加全面,治療效果更佳。

疏利湯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化痰:半夏性溫,味辛,入脾、肺經,具有燥濕化痰的功效。疏利湯多用於治療痰濕阻肺、氣機不利等證,半夏能有效清除痰濕,使氣機通暢,利於肺氣宣降,達到疏利肺氣的效果。
  2. 降逆止嘔:半夏還具降逆止嘔之效。疏利湯中常搭配其他具有止嘔作用的藥物,如生薑、陳皮等,半夏的加入可以增強止嘔效果,減少痰濕上逆引起的嘔吐。

總之,半夏在疏利湯中起到了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雙重作用,有助於改善痰濕阻肺、氣機不利等病症。

疏利湯中加入茯苓,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1. 利水滲濕: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的功效。疏利湯主治水濕內停、脾虛不運所致的諸症,茯苓能協助利水消腫,化解水濕,改善脾胃運化功能,配合其他藥材達到疏利的效果。
  2. 健脾益氣: 茯苓同時具有健脾益氣的功效,能補益脾氣,增強脾胃運化能力,使水濕更容易排出體外。疏利湯中加入茯苓,既能利水滲濕,又能健脾益氣,可謂相輔相成,提升療效。

疏利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是考慮其以下兩個作用:

1. 調和藥性: 疏利湯多以辛溫藥物為主,容易燥烈傷陰,而甘草味甘性平,能緩和藥性,避免藥物過於燥烈,保護脾胃,使藥物更平和地發揮效用。

2. 增強藥效: 甘草能調和藥性,使其他藥物更易於發揮其藥效。例如,甘草與辛溫藥物配伍,能增強藥物的溫陽散寒、行氣止痛等功效,使療效更顯著。

疏利湯中加入厚朴,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厚朴行氣消積: 厚朴味辛性溫,入脾肺經,具有行氣消積、燥濕化痰之效。疏利湯以疏肝理氣、化濕利水為治則,厚朴可助其行氣消積,暢通氣機,利水滲濕,達到疏肝利膽、化濕止瀉的效果。
  2. 厚朴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 疏利湯中常見的藥材如柴胡、枳殼、香附等,也具有行氣消積的作用,厚朴與這些藥材搭配,可相輔相成,加強其行氣消積、疏肝利膽的效果,進一步達到治療目的。

疏利湯方劑中包含烏藥,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行氣止痛: 烏藥性溫,味辛,入脾、胃、膀胱經。具有行氣止痛、溫中散寒的功效。疏利湯多用於治療寒凝氣滯所致的腹痛、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烏藥的溫散作用可以幫助緩解腹痛,並促進腸胃蠕動,改善消化功能。
  2. 利水消腫: 烏藥亦具利水消腫之效。若疏利湯應用於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烏藥則可促進利尿,減輕水腫症狀。

因此,烏藥在疏利湯中扮演著行氣止痛、利水消腫的角色,有助於提升整體療效。

疏利湯中加入豬苓,主要原因有二:

  1. 利水滲濕:豬苓味甘淡,性平,歸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清熱解毒之功效。疏利湯多用於治療濕熱內蘊、小便不利、水腫等症,豬苓可助其利水消腫,排除體內濕熱,改善小便不利症狀。
  2. 健脾益氣:豬苓同時具有健脾益氣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增強機體抵抗力。疏利湯中可能也含有其他健脾益氣的藥材,豬苓的加入可以協同作用,提高整體治療效果。

疏利湯中加入澤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利水滲濕:澤瀉性寒,味甘,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瀉熱除煩的功效。疏利湯多用於治療濕熱蘊結,小便不利,水腫等症狀,而澤瀉的利水滲濕作用能有效改善這些症狀,促進水液代謝,達到利水消腫的效果。

2. 清熱解毒:澤瀉還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可以清熱利濕,排解體內毒素。疏利湯常用於治療濕熱導致的各種病症,澤瀉的清熱解毒作用可以輔助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清熱利濕、解毒消腫的效果。

疏利湯中加入神麴,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消食化積: 神麴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消食化積、健脾開胃之效。疏利湯多用於脾胃不和、食積不消等症狀,神麴能幫助消化食物,緩解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促進脾胃功能恢復。
  2. 和中理氣: 神麴還有行氣消脹的作用,能緩解胃腸氣滯、腹痛等症狀。疏利湯中常配合其他理氣藥物,如枳實、厚朴等,共同發揮和中理氣、消食導滯的功效。

疏利湯方劑中加入吳茱萸,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作用:

  1. 溫中止痛: 吳茱萸性溫,入肝、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之效。疏利湯多用於寒邪客於中焦,導致脘腹冷痛、食少納呆等症狀。吳茱萸溫中散寒,可緩解寒邪引起的胃脘疼痛,促進消化功能。
  2. 降逆止嘔: 吳茱萸辛溫燥烈,能降逆止嘔,對於寒邪犯胃引起的嘔吐,具有較好的療效。疏利湯中常與其他具有降逆止嘔作用的藥物,如生薑、半夏等配合使用,增強其止嘔效果。

主治功效


疏利湯中藥方劑組成介紹

疏利湯是由陳皮、半夏、茯苓、甘草、厚朴、烏藥、豬苓、澤瀉、神麴、吳茱萸等十味中藥組成的方劑。其組成如下:

  1. 陳皮:性溫,味苦、辛,歸脾、肺經。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等多種功效。

  2. 半夏:性溫,味辛、苦、甘,歸脾、肺、胃經。具有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降氣、燥濕、利水消腫、散結等功效。

  3. 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

  4. 甘草:性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5. 厚朴:性溫,味辛、苦,歸脾、胃、腎經。具有溫裡溫中、降氣、健脾胃、燥濕、驅蟲殺蟲等功效。

  6. 烏藥:性溫,味辛、苦,入脾胃、腎經。具有理氣行氣、補陽、行氣止痛、散寒止咳、消腫散結、祛痰等功效。

  7. 豬苓:味甘、淡,性平,具有利水消腫、生津止渴、止瀉、止嘔及改善排尿等多種功效。

  8. 澤瀉:性寒味甘,入腎、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清熱利尿、澀精止遺、強筋骨、止嘔、清熱利濕等功效。

  9. 神麴:性甘溫,入脾、胃二經,具有消食化積、健脾胃、除煩等功效。

  10. 吳茱萸:性溫、味辛、苦,入脾胃、腎經,具有補陽、止瀉、止嘔、理氣行氣、溫裡溫中五種傳統代功效。

疏利湯主治功效

疏利湯具有食積、水停、痰凝、氣滯、肚腹脹痛、生冷寒濕傷臟、邪實霍亂、泄利初起者等功效。

疏利湯適應症

疏利湯適用於食積、水停、痰凝、氣滯、肚腹脹痛、生冷寒濕傷臟、邪實霍亂、泄利初起者等症狀。

疏利湯用法用量

疏利湯的用法用量為:口服,一次10-15克,一日2-3次。

疏利湯注意事項

  1. 孕婦慎用。
  2. 哺乳期婦女慎用。
  3. 兒童慎用。
  4. 老年人慎用。
  5. 脾胃虛弱者慎用。
  6. 服用疏利湯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油膩、生冷食物。
  7. 服用疏利湯期間,應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
  8. 服用疏利湯期間,應注意保暖,避免受涼。
  9. 服用疏利湯期間,如果出現不適,應立即停止服用並諮詢醫師。

傳統服藥法


陳皮1錢,法半夏半錢,茯苓2錢,甘草(炙)1錢,厚朴(薑水炒)1錢半,烏藥1錢半,豬苓1錢半,澤瀉1錢半,神曲(炒)1錢半,吳茱萸(開水泡,焙乾)5分。
如氣痛甚者,加木香5分,砂仁7-8分;如寒濕甚者,小便短赤,加蒼朮1錢半;如腹痛喜熱喜按者,加炮乾薑1錢;如小便短,大便多水者,加萆薢4錢,木香4分(煨)。
食遠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疏利湯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腹瀉、腹痛等症狀。因此,在服用疏利湯之前,一定要諮詢醫生,並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

相關疾病


霍亂細菌性食物中毒腹瀉多痰上吐下瀉

相同名稱方劑


疏利湯, 出處:《會約》卷十。 組成:陳皮1錢,法半夏半錢,茯苓2錢,甘草(炙)1錢,厚朴(薑水炒)1錢半,烏藥1錢半,豬苓1錢半,澤瀉1錢半,神曲(炒)1錢半,吳茱萸(開水泡,焙乾)5分。 主治:食積、水停、痰凝、氣滯,肚腹脹痛,或生冷寒濕傷臟,邪實霍亂,泄利初起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