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心丹

濟心丹

JI XIN D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辨證錄》卷四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2

熱/寒比例

中性 (1.00)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3%
肝經 20%
心經 18%
肺經 13%
脾經 9%
胃經 7%
膽經 3%
大腸經 3%
腎經
肝經
心經
肺經
脾經
胃經
膽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濟心丹方劑中包含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補血: 熟地黃性溫,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血、養血生精的功效。濟心丹主治心血不足、心神不安、失眠多夢等症狀,而熟地黃可補益心血,改善心神不寧,有助於安神定志。
  2. 填精益髓: 熟地黃能滋養腎精,填精益髓,並能促進造血功能。心血不足常與腎精虧虛相關,熟地黃可通過補腎填精,改善心血不足,進一步達到治療目的。

因此,熟地黃是濟心丹中不可或缺的藥材,其滋陰補血、填精益髓的功效,有助於改善心血不足、心神不寧等症狀,達到治療目的。

濟心丹中加入麥門冬,主要是因為麥門冬具有養陰生津、清心除煩的功效,正好對應濟心丹的功效主治。

麥門冬味甘、微苦,性寒,入心、肺經,能滋陰潤肺,清心除煩,並可養胃生津。對於心陰不足、心煩失眠、口渴咽乾等症狀,麥門冬能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

因此,在濟心丹中加入麥門冬,可有效增強其養陰清心、安神除煩的功效,達到治療心陰不足、心煩失眠等症狀的目的。

濟心丹中加入玄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玄參性寒,味甘苦,入心、肺、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降火之效。濟心丹主治心火亢盛、心煩不寐、口舌生瘡等症,玄參能清瀉心火,降解熱毒,緩解患者的症狀。
  2. 滋陰潤燥:玄參亦具滋陰潤燥之效,可緩解心陰不足導致的心悸、失眠、口乾舌燥等症。濟心丹中加入玄參,可協同其他藥材,達到滋陰降火、清熱涼血、潤燥生津的功效,從而改善心悸、失眠等症狀。

濟心丹方中包含酸棗仁,主要原因有二:

  1. 安神定志: 酸棗仁味甘酸,性平,入心、脾經,具有養心安神、斂汗止汗之效。其能緩解心神不寧、失眠多夢、驚悸不安等症狀,與濟心丹主治心神不安、失眠健忘等症狀相吻合。
  2. 滋養心脾: 酸棗仁還具有滋養心脾的功效。心脾兩虛,則易導致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等症狀。酸棗仁能補益心脾,從根源上緩解心神不安的症狀,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濟心丹中加入牡丹皮,主要源於其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

牡丹皮性寒,味苦,入心、肝、脾經,能清熱涼血,尤其對於心經熱盛、血瘀所致的心煩失眠、心悸怔忡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此外,牡丹皮還能活血化瘀,改善心脈瘀阻,促進血液循環,進一步改善心臟功能。

因此,濟心丹中加入牡丹皮,不僅能清熱涼血,緩解心火亢盛,還能活血化瘀,改善心脈循環,達到治療心臟病的功效。

濟心丹方劑中包含地骨皮,主要基於其清熱涼血、退虛熱的功效。地骨皮性寒,味甘苦,入肺、肝經,具有清熱涼血、退虛熱的作用。

方中可能因患者症狀涉及熱證,如心煩失眠、口渴咽乾等,或因患者體質偏熱,需要清熱涼血,以達到滋陰降火、安神寧心的目的。地骨皮的加入,可以有效緩解熱證,改善患者的症狀。

濟心丹方劑中加入柏子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寧心安神,改善心悸失眠:柏子仁性味甘平,入心、腎經,具有養心安神、潤腸通便的功效。對於心悸、失眠、健忘、心煩不寧等症狀,柏子仁能起到鎮靜安神的作用,有助於改善心神不寧,促進睡眠。
  2. 滋陰潤燥,緩解心火亢盛:柏子仁亦具有滋陰潤燥的功效,可緩解心火亢盛所致的口渴、心煩、舌燥等症狀。當心火過盛時,容易引起心悸、失眠,而柏子仁的滋陰作用能調節心火,改善心神不安。

濟心丹中包含菟絲子,主要原因在於菟絲子性平味甘,具有補腎益精、養肝明目的功效。

菟絲子能補腎壯陽,對於心腎不足所致的心悸、失眠、健忘等症狀有較好療效。同時,菟絲子亦能滋養肝腎,改善肝腎陰虛所致的視力模糊、眼乾澀等症狀。

因此,在濟心丹中加入菟絲子,可以起到補益心腎、改善心悸失眠、滋養肝腎、明目等作用,有助於整體方劑的功效更為顯著。

濟心丹中加入巴戟天,主要基於其補腎壯陽、益氣固本的功效。

巴戟天性溫,味甘,入腎、肝經,具有溫腎助陽、益氣固精、強筋健骨之效。其補腎壯陽之功,可改善心腎不足,心氣虛弱所致的心悸、失眠、健忘等症狀。此外,巴戟天還有補氣固本的作用,能提高機體免疫力,增強心臟功能,對心臟疾病也具有一定的輔助療效。

總而言之,濟心丹中加入巴戟天,旨在通過補腎益氣,增強心臟功能,達到治療心氣虛弱、心悸失眠等症狀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濟心丹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老人腎水大虧」導致之虛煩不寐、大便不通,並伴隨「臍下熱氣上衝心神」之症。其病機核心在於:

  1. 腎陰耗竭,心火獨亢:腎水不能上濟心火,心腎不交,故虛煩不寐、昏亂欲絕。
  2. 陰虛內熱,燥結腸腑:陰虧腸燥則大便不通;虛熱內生,浮陽上擾,故見臍下熱氣衝心。
  3. 高年陽衰,陰陽兩虛:老人腎氣已衰,巴戟天、菟絲子之用,暗示兼顧腎陽不足之潛在病機。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全方以「滋陰降火、交通心腎」為主,佐以溫陽潤腸,構成攻補兼施之格局:

  1. 熟地為君(2兩)

    • 大補腎水,填精滋陰,針對「腎水大虧」之本。用量獨重,奠定全方滋養根基。
  2. 麥冬、玄參為臣(各5錢)

    • 麥冬清心養肺,助熟地滋水上源;玄參瀉無根之火,潤燥通便。二者協力清上焦浮熱,緩解虛煩。
  3. 生棗仁、柏子仁(各5錢、3錢)

    • 直入心經,養血安神。生棗仁兼能斂汗除煩,柏子仁潤腸通便,標本兼顧。
  4. 丹皮、地骨皮(各3錢)

    • 清虛熱、透伏火。丹皮瀉血分陰火,地骨皮退骨蒸勞熱,合奏「瀉火不傷陰」之效。
  5. 菟絲子、巴戟天(各3錢)

    • 溫補腎陽,寓「陽中求陰」之意。巴戟天強筋安五臟,菟絲子平補肝腎,防群藥寒涼滯礙。

配伍特點

  • 瀉南補北:熟地、麥冬補北方之水;玄參、丹皮瀉南方之火,重建心腎相交。
  • 潤燥相濟:柏子仁潤腸通秘,玄參增液行舟,治標而不傷正。
  • 陰陽互根:於大隊滋陰藥中佐巴戟天、菟絲子,助陽化氣,避免獨陰不生。

此方嚴謹對應「陰虛火動、心腎不交」之證,尤適高年陰陽俱弱而虛火上沖者,組方層次分明,展現中醫「治病求本」之妙。

傳統服藥法


熟地2兩,麥冬5錢,玄參5錢,生棗仁5錢,丹皮3錢,地骨皮3錢,柏子仁3錢,菟絲子3錢,巴戟天3錢。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濟心丹, 出處:《辨證錄》卷四。 組成:熟地2兩,麥冬5錢,玄參5錢,生棗仁5錢,丹皮3錢,地骨皮3錢,柏子仁3錢,菟絲子3錢,巴戟天3錢。 主治:老人因腎水大虧而患虛煩不寐,大便不通,常有一股熱氣,自臍下直衝於心,便覺昏亂欲絕。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