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清寧湯中加入熟地黃,主要有兩個原因:
- 滋陰補血:熟地黃為滋陰補血之要藥,能滋養肝腎陰血,而清寧湯主要針對陰虛內熱所致的病症,如頭暈耳鳴、口乾咽燥、心煩失眠等。熟地黃能補益陰血,改善陰虛之症,從根本上緩解病症。
- 調和藥性:清寧湯中其他藥物如石膏、知母等偏於寒涼,容易傷及脾胃。熟地黃性微溫,能起到調和藥性、保護脾胃的作用,避免寒涼藥物對脾胃的損傷,提高藥效。
清寧湯中加入麥門冬,主要基於其滋陰潤肺、清心除煩的功效。
麥門冬味甘、微苦,性寒,入肺、心經。其性寒涼,能清熱解毒,潤肺止咳,且能滋陰生津,緩解心煩口渴等症狀。因此,在清寧湯中,麥門冬可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達到清熱解毒、滋陰潤肺、寧心安神的效果,適用於肺熱津傷、心煩口渴、失眠多夢等症狀。
清寧湯中加入五味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斂肺止咳:五味子性酸收斂,入肺經,具有斂肺止咳、固精止瀉的功效。對於因肺氣虛弱、津液不足引起的咳嗽、咳喘等症狀,五味子可以起到收斂肺氣、固護津液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起到止咳化痰的效果。
- 滋陰補腎:五味子入腎經,具有滋陰補腎的作用。對於腎陰虛引起的腰膝酸軟、盜汗、遺精等症狀,五味子可以起到滋養腎陰、固澀精氣的作用,進一步增強清寧湯的補益功效。
清寧湯中加入芡實,主要基於其固腎澀精、補脾止瀉的功效。
芡實為芡實的種仁,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其具有固腎澀精之效,能收斂固澀腎氣,止遺精、滑精、早泄等症。同時,芡實亦能補脾止瀉,健脾益氣,固澀腸胃,可用於脾虛泄瀉、久瀉不止等症。
因此,清寧湯中加入芡實,可起到固腎澀精、補脾止瀉,協同其他藥物,達到清熱寧神、滋陰補腎之功效。
清寧湯中包含巴戟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補腎陽、利水濕: 巴戟天味甘性溫,入腎經,具有補腎陽、利水濕的功效。清寧湯多用於治療腎陽虛所致的寒濕痹痛、腰膝酸軟、水腫等症,而巴戟天可溫腎陽,驅散寒濕,改善水腫,與方中其他藥物如附子、桂枝等相輔相成,達到溫陽利水、祛寒止痛的效果。
- 固本培元: 巴戟天除了溫腎陽、利水濕,還有固本培元的功效,可增強機體免疫力,有助於改善患者體質,提升治療效果。這與清寧湯整體調理脾腎、扶正祛邪的功效相一致。
清寧湯中加入菟絲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腎固精:菟絲子性溫,味甘,入腎經,具有補腎益精、固精縮尿的功效。對於腎虛所致的遺精、滑精、早泄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 滋陰潤燥:菟絲子亦可滋陰潤燥,緩解腎陰不足所致的腰膝痠軟、頭暈耳鳴等症狀。
因此,清寧湯中加入菟絲子,可以更好地發揮補腎固精、滋陰潤燥的作用,達到治療腎虛相關病症的效果。
主治功效
以下是 針對「清寧湯」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的分析:
清寧湯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從提供的古文內容可以得知,清寧湯有兩個不同的藥方組成,且主治的病症也不同,因此需要分別分析。
方劑一:出自《嬰兒論》
- 組成: 未於原文中明確列出。
- 主治: 吐瀉煩渴,腹痛。
- 治療原理: 原文提到「吐瀉煩渴,若腹痛者,清寧湯主之」,但並未進一步闡述其治療機轉。由於藥方組成不明,亦難以分析其具體作用原理。
方劑二:出自《辨證錄》和《丹臺玉案》
《辨證錄》版本
- 組成: 熟地、麥冬(各二兩),北五味(三錢),芡實、巴戟天、菟絲子(各一兩)。部分情況會加附子一分。
- 主治: 陰虛中風,一時卒中,手足牽搐,口眼㖞斜,但神思清明,言語正常。
- 治療原理:
- 滋陰補腎: 熟地、山茱萸、山藥為填精補腎的藥物,可滋養腎陰。
- 益肺生津: 麥冬、北五味滋養肺陰,肺金生腎水,使腎水充盈。
- 引導下降: 破故紙、牛膝引導陰氣下行,安於腎宮,使濁陰不上逆,真陰得以平衡。
- 溫通陽氣: 少量附子有助於溫通陽氣,推動陰精的運行,避免滋陰藥過於滋膩。
- 綜合而言,此方以滋陰補腎為主,兼顧益肺、引導、溫通之法,達到滋養陰精、平復中風之效。
《丹臺玉案》版本
- 組成: 當歸、連翹、石膏、黃連(各一錢),生地、麥門冬、玄胡(各七分),甘草(二分),浮小麥一錢。
- 主治: 汗出太多,鼻血不止。
- 治療原理:
- 清熱涼血: 石膏、黃連、連翹、生地皆有清熱涼血之效,可針對血熱妄行導致的出血症狀。
- 滋陰降火: 麥門冬滋陰降火,與清熱藥合用,可加強清熱效果。
- 活血止血: 當歸、玄胡活血化瘀,有助於止血。
- 收斂止汗: 浮小麥收斂止汗,針對汗出過多的症狀。
- 調和藥性: 甘草調和諸藥。
- 此方以清熱涼血、滋陰降火為主,兼顧活血、收斂、調和之法,對於熱證出血、多汗等症狀有治療作用。
總結
清寧湯在不同醫書中有不同的藥方組成及主治方向:
- 《嬰兒論》版本主治吐瀉煩渴、腹痛,但藥方不明。
- 《辨證錄》版本主治陰虛中風,以滋陰補腎為主,兼顧益肺、引導、溫通。
- 《丹臺玉案》版本主治汗多、鼻血,以清熱涼血、滋陰降火為主,兼顧活血、收斂。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都稱為「清寧湯」,但不同藥方組成對應不同的病機和治療方法,使用時應當根據具體情況辨證施治。
傳統服藥法
熟地2兩,麥冬2兩,北五味3錢,芡實1兩,巴戟天1兩,菟絲子1兩。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清寧湯, 出處:《玉案》卷六。 組成:當歸1錢,連翹1錢,石膏1錢,黃連1錢,生地7分,麥門冬7分,玄參7分,甘草2分。 主治:汗出太多,鼻血不止。
清寧湯, 出處:《辨證錄》卷二。 組成:熟地2兩,麥冬2兩,北五味3錢,芡實1兩,巴戟天1兩,菟絲子1兩。 主治:陰虛中風。一時卒中,手足牽搐,口眼歪斜,然神思則清,言語如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