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二白丸方劑中加入石灰,其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
- 增強藥效: 石灰性寒,能解毒消腫,與方中白附子、白芷等藥物相輔相成,加強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
- 輔助制丸: 石灰具有吸水性,可幫助藥材乾燥,利於製丸成型,並有助於藥丸保存。
總而言之,石灰在二白丸方劑中既可增強藥效,又能輔助制丸,是藥方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白丸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健脾利濕: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功效。二白丸主治痰濕阻肺,咳嗽氣喘等症,茯苓可健脾化濕,利水消痰,協助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
- 配伍增效:二白丸中含白朮、白茯苓,二者皆為健脾燥濕之品,茯苓加入其中,既可增強健脾利濕之效,又可防止白朮燥性過強,起到協調作用,使藥效更為溫和。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二白丸】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首見於《女科切要》,主用於婦科「白帶」、「淋帶」諸症。古代醫家認為,白帶多因「濕濁下注」或「脾虛不攝」所致,證見帶下色白、質稀或黏、量多綿綿不斷。而「淋帶」則可能兼有小便不暢、淋瀝澀痛等濕熱蘊結之象。此方以簡潔配伍,針對濕濁為核心病機,體現古人「燥濕固澀」的治療思路。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石灰(1兩)
- 性味:辛、苦、溫,有毒,歸肝、脾經。
- 作用:
- 燥濕殺蟲:石灰具強烈收澀燥濕之性,能迅速乾涸濕濁分泌物,古方常用於濕瘡、帶下過多等濕邪外溢之證。
- 固澀止帶:其收斂之性可直接固攝下焦,減少帶下淋漓。
- 解毒防腐:外用常治潰瘍,內服則可能抑制濕熱腐敗所生之病理產物。
茯苓(2兩)
- 性味:甘、淡、平,歸心、肺、脾、腎經。
- 作用:
- 健脾滲濕:茯苓能淡滲利水,從源頭疏導脾濕,防濕濁再生。
- 寧心安神:間接調理情志,古人認為帶下與「思慮傷脾」相關,茯苓可輔助安定心神。
- 佐制石灰之烈:茯苓甘平緩和,能減輕石灰溫燥毒性,避免傷正。
三、配伍原理
- 標本兼治:
- 治標:石灰急則治標,直接收澀止帶,針對已形成的濕濁病理產物。
- 治本:茯苓緩則治本,健脾以絕濕邪之源,調節水液代謝。
- 剛柔相濟:
石灰辛燥猛烈,配茯苓甘淡平和,形成「燥濕不傷脾,利濕不耗陰」的配伍結構。 - 劑型設計:
原方以水為丸,或輔以養麥面、雞子清製丸,可能取其黏合之效,同時雞子清甘涼潤澤,進一步中和石灰燥性。
四、潛在運用邏輯
此方體現「濕去則帶自止」的核心思想,適用於實證為主之帶下(如濕熱、寒濕),若屬虛證(如腎虛不固)則非所宜。石灰的殺蟲作用亦可能用於合併「陰癢蟲蝕」之證,符合古人對帶下「濕鬱生蟲」的觀察。
結語
二白丸以簡馭繁,通過石灰與茯苓的協同與制約,展現古人對濕邪致病的精準把握。其組方思路對現代臨床治療濕性帶下仍具啟發性,然具體應用需辨證精準,以發揮其「燥澀滲利並行」之特點。
傳統服藥法
石灰1兩,茯苓2兩。
上為末,水為丸。
每服30丸,空心白水送下。
《女科切要》本方用法:為細末,用養麥面、雞子清調糊為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二白丸, 出處:《普濟方》卷一五八。 組成:白善粉1兩,白礬1兩。 主治:暴嗽。
二白丸, 出處:《魯府禁方》卷三。 組成:石灰1兩,茯苓2兩。 主治:白帶,淋帶。
二白丸, 出處:《衛生總微》卷十。 組成:白石脂、白龍骨(煅)各等分。 主治:泄瀉滑數不止。
二白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二○。 組成:白僵蠶(炒)半兩,白礬(熬枯)半兩。 主治:齒痛蚛孔。
二白丸, 出處:《元戎》卷十一。 組成:白礬一塊(約1兩)。 主治:墜痰清神。主治:痰涎爲病患,以致癲癇、狂妄、驚悸。
二白丸, 出處:《醫學入門》卷七。 組成:白朮2兩,山楂1兩半,神曲1兩半,白芍5錢,半夏5錢,黃芩5錢。 主治:奉養太過,飲食傷脾,常瀉或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