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解散

百解散

BAI JIE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0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2.5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2%
脾經 22%
肝經 22%
腎經 10%
膀胱經 7%
胃經 7%
心經 7%
肺經
脾經
肝經
腎經
膀胱經
胃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百解散方劑中包含防風,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祛風散寒: 防風性味辛溫,善於祛風散寒,且能通經活絡。百解散方劑主治風寒濕邪所致的痺痛,而防風能有效驅散外邪,解除痺痛。
  2. 調和藥性: 方劑中其他藥物如蒼朮、羌活等偏燥烈,易傷津液。防風性溫和,能緩解其他藥物的燥烈之性,使藥性更加平和,減少副作用。

百解散方中含有麻黃,主要原因如下:

  1. 宣肺解表,發汗解熱: 麻黃性溫,味辛,歸肺經,具有宣肺解表、發汗解熱的功效,對於外感風寒所致的表證,如發熱、惡寒、頭痛、鼻塞等症狀,有良好的治療作用。百解散方以麻黃為主藥,正是利用其宣肺解表、發汗解熱的功效,以達到治療風寒感冒的目的。
  2. 通鼻竅,利呼吸: 麻黃還有通鼻竅、利呼吸的功效,對於鼻塞、呼吸不暢等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百解散方中,麻黃與其他藥物配合,可以更有效地改善呼吸道症狀,提高療效。

百解散方中加入白芷,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1. 疏散風寒,通鼻竅: 白芷性溫,味辛,歸肺經,具有疏散風寒、通鼻竅的功效。對於因風寒引起的鼻塞、流涕、頭疼等症狀,白芷可以有效緩解。
  2. 消腫止痛,生肌斂瘡: 白芷亦可消腫止痛,生肌斂瘡。在百解散方中,可配合其他藥物,共同治療瘡瘍腫毒等症狀。

因此,白芷的加入,既能疏散風邪,又能消腫止痛,配合其他藥物,可起到更佳的治療效果。

百解散方劑中包含白芍,主要原因如下:

  1. 緩解疼痛,調和營血: 白芍性微寒,味苦酸,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緩解疼痛、調和營血之功效。方中所治的疼痛多為血虛所致,白芍能養血活血,緩解疼痛,並有助於改善氣血運行,進一步緩解病症。
  2. 收斂止汗,固澀止瀉: 白芍亦具收斂止汗、固澀止瀉之效,可改善因氣血不足導致的汗出、泄瀉等症狀。在百解散中,白芍的加入有助於提升方劑的整體療效,更全面地解決病患的困擾。

百解散方中含有烏頭,此乃由於烏頭性辛溫,入肺、腎經,具有祛風散寒、止痛、解毒的功效。其可溫經散寒,驅散體內寒邪,並具有強烈的鎮痛作用。

烏頭在百解散方中,主要用於治療寒邪侵襲所致的痺痛,如風寒濕痺、筋骨疼痛等。其配伍其他藥材,如羌活、獨活、川芎等,可增強溫經散寒、祛風止痛的功效,達到治療目的。

百解散方中包含菊花,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解毒:菊花性寒,味甘苦,入肺、肝經,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效。百解散方以清熱解毒為主,菊花可配合其他藥材,增強清熱解毒之效,對治療風熱感冒、咽喉腫痛等症狀有益。
  2. 疏風散熱:菊花能疏風散熱,清肝明目,對於頭昏腦脹、目赤腫痛等症狀也有較好的治療效果。百解散方中可能因含有其他藥材,需配合菊花散風熱,以達到治療目的。

百解散方劑中包含荊芥,主要原因有二:

  1. 疏風散熱,解表透邪: 荊芥性辛溫,入肺經,具有疏散風熱、解表透邪之功效,可治療外感風熱所致的發熱、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狀。百解散方劑主治風熱感冒,故以荊芥疏風解表,為方中主藥之一。
  2. 宣肺止咳,利咽消腫: 荊芥除疏風散熱外,亦有宣肺止咳、利咽消腫之效,可治療風熱犯肺引起的咳嗽、咽喉腫痛等症。百解散方劑中亦包含治咳化痰的藥物,而荊芥的宣肺止咳作用,可協同其他藥物,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症狀。

百解散方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嘔止瀉的功效。百解散方多用於寒濕困脾、脾胃虛寒引起的腹痛、腹瀉、嘔吐等症狀。乾薑能溫脾胃,散寒濕,改善脾胃功能,從根本上緩解症狀。
  2. 助藥力:乾薑能促進藥物吸收,增強藥效。與方中其他藥材配合,共同發揮溫中散寒、健脾益氣、化濕止瀉的功效。

總之,乾薑在百解散方中發揮溫中散寒、助藥力的作用,是方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百解散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外感表證兼夾內熱、痰濕之複雜病機,其適應證涵蓋以下特點:

  1. 表寒鬱閉

    • 「傷寒頭痛」「惡寒發熱」「肢體沉重」為風寒襲表、衛陽被遏之象。麻黃、荊芥、薄荷、升麻、葛根等辛散解表,開腠發汗以散外邪。
  2. 裏熱鬱滯

    • 「瘟疫瘴癘」「痰逆咳嗽」等症,反映表邪未解,已化熱內傳。黃芩、連翹、金銀花清泄肺胃之熱,赤芍涼血散瘀,防熱入營血。
  3. 痰濕阻滯

    • 「困倦少力」「痰逆」為痰濕內阻、氣機不暢所致。半夏燥濕化痰,合赤芍、甘草和中調氣。

此方表裏同治,散寒清熱並用,兼化痰濕,故能應對傷寒、瘟疫等外感病之夾雜證候。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解表藥群(主升散)

    • 麻黃:開腠發汗,力峻,散表寒。
    • 荊芥、薄荷:輕清疏風,助麻黃透邪。
    • 升麻、葛根:解肌透疹,升陽散火,尤宜表邪初陷未深者。此二藥亦治「瘴癘」,古謂其能解毒避穢。
  2. 清熱藥群(主降泄)

    • 黃芩:清上焦肺熱,止咳逆。
    • 連翹、金銀花:清解毒熱,針對「瘟疫」熱毒。
    • 赤芍:涼血散瘀,防熱傷血絡。
  3. 調和藥群(主疏通)

    • 半夏:化痰降逆,治痰嗽胸悶。
    • 甘草:調和諸藥,緩麻黃、半夏之烈性。

推理其治療原理
此方以「解表清裏」為核心,表裏分消。風寒外束,鬱而化熱,熱不得越則上攻頭目(偏正頭痛)、內擾肺胃(痰逆咳嗽),故以麻黃、升麻等開表,黃芩、赤芍等清裏,半夏化痰,使邪從汗泄、從裏化。
升麻、葛根之升提,佐以黃芩、赤芍之降泄,形成「升降相因」之勢,調理氣機,亦符合古方「火鬱發之」原則。適用於表寒未盡、裏熱初生、痰濕內停之「寒包火」證候。

傳統服藥法


升麻、葛根、赤芍、黃芩、連翹、麻黃、薄荷、半夏、荊芥、金銀花、甘草。
水煎,母子同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百解散具有發散風寒、解表散熱、止咳化痰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服用百解散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咳血頭痛痤瘡肺炎大便秘結腮腺炎鼻塞原發性高血壓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丹毒麻疹單純性疱疹鼻咽腫瘤鼻咽惡性腫瘤(鼻咽癌)男性勃起障礙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

相同名稱方劑


百解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六九。 組成:貝母(炒黃)1兩,麥門冬(去心)1兩,川升麻1兩,赤芍藥半兩,甘草(炙)半兩。 主治:小兒傷風、瘡疹。

百解散, 出處:《雞峰》卷五。 組成:前胡1兩,柴胡1兩,人參1兩,白朮1兩,茯苓1兩,羌活1兩,桔梗1兩,川芎1兩,甘草2分,陳皮2分。 主治:風濕疫氣,頭昏壯熱,肢節煩疼。

百解散, 出處:《雞峰》卷五。 組成:柴胡1兩,前胡1兩,羌活1兩,獨活1兩,桔梗1兩,枳殼1兩,人參1兩,茯苓1兩,甘草1兩,川芎1兩,陳皮1兩,杏仁1兩。 主治:風寒咳嗽,鼻塞聲重,風痰頭痛,嘔逆寒熱。

百解散, 出處:《活幼心書》卷下。 組成:乾葛2兩半,升麻2兩,赤芍藥2兩,黃芩1兩,麻黃7錢半,薄桂(去粗皮)2錢半,甘草1兩半。 主治:和解百病,開通腠理。主治:感冒發熱,傷寒潮熱,脈虛浮數者。溫毒發斑,小兒驚癱,鶴膝風初起。

百解散, 出處:《百一》卷七引龔子治方。 組成:防風(去蘆)3兩半,麻黃(去根節)3兩半,白芷2兩,白芍藥2兩,川烏半兩(炮,去皮尖),甘菊(去枝葉)3兩,荊芥穗3兩,乾薑3兩。 主治:解截四時傷寒,常服清神爽氣,瘟疫瘴癧不生。主治:傷寒頭痛,肢體沉重,惡寒發熱,痰逆咳嗽,困倦少力,及偏正頭痛,瘟疫瘴癧。

百解散, 出處:《普濟方》卷一三○引《護命方》。 組成:前胡(去毛)1分,柴胡(去毛)1分,知母1分,貝母1分,牡丹皮(去心)1分,桔梗1分,羌活1分,獨活1分,荊芥穗1分,黃芩1分,山茵陳1分,山梔1分,升麻1分,麻黃(去根)1分,大黃1分,麥門冬(去心)1分,杏仁(去尖)1分,紫菀1分,玄參1分,秦艽(去皮,炒)1分。 主治:傷寒四日、五日、六日不得汗,頭痛壯熱,渾身不知痛疼處,睡卧不安,心神煩躁,脈氣洪大緊急,大便秘澀不得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