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中治濕湯

BU ZHONG ZHI SHI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3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4%
心經 16%
胃經 15%
肺經 13%
肝經 8%
大腸經 7%
膀胱經 5%
腎經 2%
小腸經 2%
膽經 2%
脾經
心經
胃經
肺經
肝經
大腸經
膀胱經
腎經
小腸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9

方劑組成解釋

補中治濕湯中加入人參,乃因其具補氣健脾之效。

濕邪易傷脾,脾虛則氣虛,導致中氣不足,濕邪更易侵襲。人參為補氣之要藥,能益氣生津,補脾益肺,扶正祛邪,增強脾胃運化水濕的能力。

此外,人參亦能補虛損,提高人體抵抗力,使之更能抵抗濕邪侵襲。因此,補中治濕湯中加入人參,可起到補中益氣,健脾化濕之功效,有助於恢復人體正氣,祛除濕邪,達到治療目的。

補中治濕湯中包含白朮,主要原因如下:

  1. 健脾燥濕: 白朮味甘性溫,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補中治濕湯旨在補益脾胃、祛除濕邪,白朮能增強脾胃運化水濕的能力,從根本上解決濕邪困脾的問題。
  2. 固護中氣: 白朮能補益中氣,使脾胃功能恢復正常,防止濕邪入侵。濕邪困脾會導致脾胃虛弱,進而影響氣血生化,白朮能補益中氣,為治療濕證提供有力保障。

補中治濕湯中加入蒼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健脾:蒼朮味辛、苦,性溫,入脾、胃經,具有燥濕健脾、祛風止痛的功效。對於脾虛濕困、脘腹脹滿、食慾不振等症狀,蒼朮能有效改善脾胃運化功能,達到燥濕健脾之效。
  2. 化濕止瀉:濕邪困脾,常導致脾胃失調,出現腹瀉等症狀。蒼朮能化解濕邪,並能溫陽健脾,促進脾胃運化,達到止瀉的效果。

補中治濕湯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理氣健脾:陳皮味辛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補中治濕湯多用於脾胃虛弱、濕邪困脾所致的症狀,而陳皮可助脾胃運化,消食導滯,使濕邪得以降解,改善食慾不振、脘腹脹滿等症狀。
  2. 調和藥性:補中治濕湯中常含其他性寒或偏寒的藥材,如茯苓、澤瀉等,加入陳皮可起到調節藥性、溫和脾胃的作用,避免寒涼藥材對脾胃的過度刺激,使藥性更加協調,提高藥效。

補中治濕湯中加入赤茯苓,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燥濕:赤茯苓性平味甘,入脾經,具有健脾利濕之效。補中治濕湯旨在補中益氣,燥濕化痰,而赤茯苓的利濕作用可助脾胃運化水濕,改善濕邪困脾所致的脘腹脹滿、食慾不振等症狀。
  2. 滲濕利水:赤茯苓具有利水滲濕之功,可將體內過多的水濕排出,緩解濕邪阻滯所致的肢體沉重、小便不利等症狀。補中治濕湯中常與其他利水滲濕藥物配伍,共同發揮利水消腫的作用。

補中治濕湯中包含麥門冬,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滋陰潤燥:麥門冬味甘性寒,入心、肺經,具有滋陰生津、潤肺止咳之效。濕邪困脾,脾失健運,容易導致津液虧損,出現口渴、皮膚乾燥等症狀。麥門冬能滋養陰液,潤燥生津,有助於緩解濕邪引起的津液不足。
  2. 清熱除濕:麥門冬雖性寒,但能清心火、除濕熱。濕熱內蘊,容易導致心煩不寐、口苦咽乾等症狀。麥門冬能清熱降火,並通過滋陰潤燥,達到清熱除濕的效果,配合其他藥材,共同消除濕邪。

補中治濕湯中加入木通,主要是基於其利水滲濕、清熱解毒的功效。

木通性寒,味甘苦,入膀胱經,具有通利水道、消腫止痛的功效。濕邪阻滯中焦,脾胃失運,常導致水濕停聚,出現腹脹、小便不利等症狀。木通能通利水道,將體內積聚的水濕排出,緩解濕邪對脾胃的影響。此外,木通還能清熱解毒,對於濕熱蘊結所致的口苦、煩躁等症狀也有輔助治療作用。因此,補中治濕湯中加入木通,可以更有效地祛除濕邪,改善脾胃功能,達到補中治濕的目的。

補中治濕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補血活血,改善濕邪困脾:

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濕邪困脾,常導致脾虛氣弱,血虛不運,出現面色蒼白、四肢乏力、脾胃不和等症狀。當歸補血活血,能改善血液循環,促進脾胃運化,有助於化解濕邪,改善脾虛症狀。

2. 溫經散寒,助益補中:

濕邪阻滯,常伴有寒邪入侵,導致脾胃陽氣不足,出現畏寒肢冷、脘腹冷痛等症狀。當歸性溫,能溫經散寒,有助於溫煦脾陽,促進脾胃運化,達到補中益氣的效果。

綜上,當歸在補中治濕湯中既能補血活血,改善濕邪困脾,又能溫經散寒,助益補中,是治療濕邪困脾的重要藥材。

補中治濕湯中加入黃芩,主要是為了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黃芩味苦寒,入肺、膽、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效。補中治濕湯的主要作用是健脾燥濕,而濕邪常夾雜熱邪,容易造成脾胃運化功能失調,出現腹脹、腹痛、食慾不振等症狀。黃芩的清熱燥濕作用,可以幫助脾胃祛除濕熱,促進脾胃運化,達到健脾燥濕的目的。同時,黃芩也能抑制濕熱引起的發炎反應,減輕患者的不適感。因此,補中治濕湯中加入黃芩,可以更好地達到治療濕邪的目的。

補中治濕湯中加入厚朴,主要基於其燥濕化痰、行氣消積的功效。

濕邪困脾,脾失健運,易導致脘腹脹滿、食慾不振等症狀。厚朴味辛性溫,能燥濕化痰,消食導滯,且能行氣消積,緩解濕邪阻滯脾胃所致的氣機不暢。

此外,厚朴還能降逆止嘔,對於脾胃虛弱、濕邪上犯所致的噁心嘔吐也具有一定的療效。因此,補中治濕湯中加入厚朴,有助於祛除濕邪,健脾化濕,改善脾胃功能,達到治療濕證的目的。

補中治濕湯中加入升麻,主要是利用其解表散寒、升陽舉陷的功效。

濕邪阻滯中焦,容易導致脾胃氣虛、運化失常,出現腹脹、納呆、肢體困重等症狀。升麻具有升發陽氣的作用,能夠振奮脾胃之氣,促進水濕代謝,改善濕邪阻滯所致的脾胃不健。同時,升麻還能夠疏散風邪,解表散寒,有助於消除濕邪侵襲的同時,也改善寒濕所致的畏寒、肢體痠痛等症狀。

因此,補中治濕湯中加入升麻,可以起到祛濕健脾、解表散寒的雙重作用,有效改善濕邪困脾、脾陽不振所致的各種症狀。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補中治濕湯」

組成:

  • 人參:補氣、益氣生津、補肺益腎
  • 白朮:健脾、燥濕、利水
  • 蒼朮:燥濕、健脾、化痰
  • 陳皮:理氣、健脾、燥濕
  • 赤茯苓:利水、健脾、寧心
  • 麥門冬:養陰、生津、清心
  • 木通:利水、通淋、清熱
  •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
  • 黃芩:清熱、燥濕、瀉火
  • 厚朴:溫中、降氣、燥濕
  • 升麻:發汗、解表、清熱

主治功效:

  • 水病:是指由水引起的疾病。水病可以分為外水病和內水病。外水病是由於水從外部侵入人體而引起的疾病,如皮膚浸漬、水腫等。內水病是水氣積聚在體內而引起的疾病,如水腫、腹水、痰飲等。水病的臨牀表現可以是水腫、腹脹、嘔吐、腹瀉、尿少等。

方劑組成介紹:

  • 人參:性味甘、微苦,溫。歸脾、肺經。具有補氣、益氣生津、補肺益腎等功效。
  • 白朮:性味苦、辛,溫。歸脾、胃經。具有健脾、燥濕、利水等功效。
  • 蒼朮:性味苦、辛,溫。歸脾、胃經。具有燥濕、健脾、化痰等功效。
  • 陳皮:性味苦、辛,溫。歸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等功效。
  • 赤茯苓:性味甘、淡,平。歸心、脾、腎經。具有利水、健脾、寧心等功效。
  • 麥門冬:性味甘、微苦,寒。歸心、肺經。具有養陰、生津、清心等功效。
  • 木通:性味甘、微苦,寒。歸腎、膀胱經。具有利水、通淋、清熱等功效。
  • 當歸:性味甘、苦,溫。歸心、脾、肝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等功效。
  • 黃芩:性味苦、寒。歸肺、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等功效。
  • 厚朴:性味辛、苦,溫。歸肺、脾、胃經。具有溫中、降氣、燥濕等功效。
  • 升麻:性味辛、苦,微寒。歸肝、膽、脾、胃經。具有發汗、解表、清熱等功效。

總結:

中藥方劑「補中治濕湯」組成包括人參、白朮、蒼朮、陳皮、赤茯苓、麥門冬、木通、當歸、黃芩、厚朴、升麻等多味中藥材,具有補氣、益氣生津、補肺益腎、健脾、燥濕、利水、理氣、健脾、燥濕、利水、健脾、寧心、養陰、生津、清心、利水、通淋、清熱、補血、活血、調經、清熱、燥濕、瀉火、溫中、降氣、燥濕、發汗、解表、清熱等多種功效,主治水病,包括外水病和內水病,臨牀表現包括水腫、腹脹、嘔吐、腹瀉、尿少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補氣健脾、利水滲濕的功效,適合氣虛水腫、脾虛水濕內停、小便不利等症狀。但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滋膩生濕。

相同名稱方劑


補中治濕湯, 出處:《東醫寶鑑》卷六引《醫林》。 組成:人參1錢,白朮1錢,蒼朮7分,陳皮7分,赤茯苓7分,麥門冬7分,木通7分,當歸7分,黃芩5分,厚朴3分,升麻3分。 主治:補中行濕。主治:水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