枳殼性苦、酸、微寒。主治理氣寬中、行滯消脹。 用於胸脅氣滯、脹滿疼痛、食積不化、痰飲內停、胃下垂、脫肛、子官脫垂。
益智仁性味辛、溫。主治溫脾開胃攝唾:主治中焦虛寒、食少、多唾及腹痛便溏等證、每與溫中益氣藥同用。溫腎固精縮尿:適用於腎陽不足、下元虛冷、失其固秘、症見遺精、遺尿、尿頻、尿有餘瀝等證。
延胡索性辛、苦、溫、無毒。主治活血、利氣、止痛。 用於胸脅、脘腹疼痛、經閉痛經、產後瘀阻、跌撲腫痛。
雷丸性苦,寒,有小毒《本經》:"味苦,寒"《別錄》:"鹹,微寒,有小毒《綱目》:"甘微苦,平"《醫林纂要》:"苦酸鹹,寒"。主要功效消積,殺蟲。治蟲積腹痛,疳疾,風癇。《本經》:"主殺三蟲,逐毒氣,胃中熱,利丈夫,不利女子,作摩膏,除小兒百病。"《別錄》:"逐邪氣,惡風汗出,除皮中熱、結積,白蟲、寸白自出不止。"《藥性論》:"能逐風,主癲癇狂走,殺蛔蟲。"《玉楸藥解》:"清熱疏肝,殺寸白蟲,軀風除癇,止小兒汗。"《陝西中藥志》:"消積殺蟲,清熱解毒。治蟲積腹痛,小兒疳積,胃中熱,對縧蟲病療效較顯著。"
白荳蔻性味辛、溫。主治化濕行氣、溫中止嘔。可寬胸開胃、理氣、寬胸、止嘔,行氣暖胃,消食。治療氣滯,食滯,胸悶,腹脹,噫氣,噎膈,吐逆,反胃,瘧疾等症。
木香性辛味辛、苦、溫。主治行氣止痛、健脾消食。 用於胸脘脹痛、瀉痢後重、食積不消、不思飲食、泄瀉腹痛。
當歸性味甘辛、苦、溫。主治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燥滑腸。用於血虛諸證、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症瘕結聚、崩漏、虛寒腹痛、痿痹、肌膚麻木、腸燥便難、赤痢後重、癰疽瘡瘍、跌撲損傷等症。
白朮性味苦、甘、溫。主治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常用於治療脾虛食少、腹脹腹瀉、痰飲眩悸、水腫、自汗、胎動不安等症。
半夏性味辛、溫。主治降逆止嘔,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用於痰多咳喘、痰飲眩悸、風痰眩暈、嘔吐反胃、胸脘痞悶、梅核氣。
砂仁性味辛、溫。主治化濕開胃、溫脾止瀉、理氣安胎。用於濕濁中阻、脘痞不飢、脾胃虛寒、嘔吐泄瀉、妊娠惡阻、胎動不安。
青皮性苦,辛,溫。主治疏肝破氣、消積化滯。用於肝鬱氣滯之脅肋脹痛、乳房脹痛、乳核、乳癰、疝氣疼痛、食積氣滯之胃脘脹痛、以及氣滯血瘀所至的症瘕積聚、久瘧癖塊。
牽牛子性苦、寒有毒。主治利水通便、祛痰逐飲、消積殺蟲。主水腫、腹水、腳氣、痰壅喘咳、大便秘結、食滯蟲積、腰痛、陰囊腫脹、癰疽腫毒、痔漏便毒等。
三稜性苦辛、主治破血行氣、消積止痛。用於症瘕痞塊、瘀血經閉、食積脹痛。
莪朮性味辛、苦、溫。主治行氣破血、消積止痛。用於症瘕瘤痞塊、瘀血經閉痛經、食積脹痛、早期宮頸癌、飲食積滯、脘腹脹痛、跌打損傷
順氣枳殼丸, 出處:《禦藥院方》卷四。 組成:枳殼(麸炒,去白)3兩,益智仁2兩,玄胡2兩,雷丸2兩,白豆蔻仁2兩,木香2兩,當歸(去蘆頭,銼,炒)2兩,白朮2兩,半夏(湯洗7次,切,焙乾)2兩,縮砂仁4兩,青皮(用湯浸去白)1兩,牽牛20兩(微炒,取頭末10兩),京三棱4兩(煨熟,銼碎),蓬莪朮4兩(煨熟,銼碎)。 主治:宣通一切凝滯,消化宿食,清利頭目,消磨積蘊痃癖,久服令人肥壯美,輕身進飲食。主治:痃癖,形身瘦弱,及腿腳沉重,不任攻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