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琥珀參苓散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補氣健脾: 人參性溫,味甘,具有大補元氣、益氣補脾、生津止渴的功效。此方常用於脾虛氣弱、倦怠乏力、食慾不振、面色蒼白等症狀,人參可以補益脾胃,增強機體的抵抗力,提高食慾,改善體虛乏力等症狀。
- 配合琥珀: 琥珀性平,味甘,具有安神定驚、化痰散結的功效。人參與琥珀相配,既能補氣益脾,又能安神定驚,相輔相成,更能增強治療效果。
琥珀參苓散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1. 健脾益氣: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健脾益氣、利水滲濕的功效。與人參、白朮等藥物配伍,可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改善氣虛乏力、食少便溏等症狀。
2. 利水滲濕: 茯苓具有利水滲濕的作用,可排除體內過多水分,改善水腫、痰濕等症狀。與琥珀、白扁豆等藥物配伍,可加強利水滲濕之效,使藥效更顯著。
總之,茯苓在琥珀參苓散中的加入,可發揮健脾益氣、利水滲濕的功效,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治療氣虛乏力、食少便溏、水腫痰濕等症狀的目的。
琥珀參苓散方中加入琥珀,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心安神,鎮驚止痙: 琥珀性味甘平,入心經,具有清心安神、鎮驚止痙的功效。對於心神不寧、失眠多夢、驚悸不安等症狀,琥珀能起到安神定志的作用,輔助參苓散益氣健脾,改善整體效果。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琥珀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功效,對於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在某些情況下,參苓散可能存在氣血運行不暢的情況,琥珀的加入能促進氣血循環,增強藥效。
琥珀參苓散方中加入澤瀉,主要基於其利水滲濕、清熱解毒的功效,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達到治療目的。
- 利水滲濕: 澤瀉善於利水滲濕,有助於去除體內多餘的水分,配合參苓等滋陰健脾藥材,可有效改善脾虛濕困所致的腹瀉、水腫等症狀。
- 清熱解毒: 澤瀉亦具清熱解毒之效,有助於清熱解毒,與琥珀等藥材相輔相成,可改善因濕熱內蘊所致的口苦、煩躁、小便黃赤等症狀。
琥珀參苓散中加入柴胡,主要是為了 疏肝解鬱。
琥珀參苓散以健脾益氣、寧心安神為主要功效,但脾胃虛弱往往伴隨肝氣鬱結,影響脾胃運化。柴胡性微寒,味苦,善於疏肝解鬱,理氣調中,可以 緩解肝氣鬱結導致的胸悶、脅痛、食慾不振等症狀,從而促進脾胃運化,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琥珀參苓散中包含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補血養血: 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方劑中加入當歸,可補益氣血,促進脾胃運化,改善氣血不足所致的頭暈目眩、面色蒼白、心悸失眠等症狀。
- 活血化瘀: 當歸具備活血化瘀的功效,能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琥珀參苓散中常配伍其他活血化瘀藥物,如丹參、川芎等,與當歸相輔相成,共同改善氣血運行,促進機體恢復。
琥珀參苓散方中加入延胡索,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行氣止痛:延胡索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行氣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能有效緩解胸腹脹痛、脅肋脹滿、脘腹疼痛等症狀,與方中參、茯苓、白朮等藥物相配,可增強補氣健脾之效,並能緩解氣滯所致的胃脘不適。
- 疏肝解鬱:延胡索能疏肝解鬱,調節肝氣,緩解情緒抑鬱、心煩氣躁等症狀。琥珀參苓散用於治療脾胃氣虛,兼有肝氣鬱結者,延胡索的加入有助於改善肝氣鬱結,使脾胃氣虛得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琥珀參苓散中加入川楝子,主要考量其疏肝理氣、止痛的功效。
川楝子味苦性寒,入肝、脾經,能行氣止痛,對於肝氣鬱結、脾胃不和所致的脘腹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有較好的改善作用。
此外,川楝子還有殺蟲止癢的功效,對於由寄生蟲引起的腹痛、腹瀉等症狀也有一定的療效。
因此,在琥珀參苓散中加入川楝子,可以有效緩解肝脾不調所致的各種不適,提升藥方整體的治療效果。
琥珀參苓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 琥珀參苓散以補氣健脾為主,但其中參苓等藥性偏燥,甘草性甘平,可緩解藥性燥烈,避免傷陰,使藥性更為平和,適合長期服用。
- 增強藥效: 甘草有益氣和中、緩急止痛、解毒生津的功效,可協同其他藥材,增強補氣健脾、化痰止咳、益氣安神之效,使藥效更佳。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琥珀參苓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以「氣滯濕阻、下焦鬱熱」為核心的病機,具體表現於:
- 泌尿系統症狀:莖中刺痛、小便淋漓不利,反映濕熱結於下焦,氣化不利。
- 婦科症狀:陰中腫痛,屬肝經濕熱循經下注所致。
- 氣機鬱滯:脅痛氣逆、疝痛淋痛,皆與肝鬱氣滯、經絡不通相關。
整體而言,此證為「肝失疏泄,濕熱下注」,兼有氣血運行不暢。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調氣疏肝為主軸
- 柴胡:疏肝解鬱,暢達氣機,為治脅痛、疝痛要藥。
- 川楝子:清肝火、行氣止痛,專治疝氣淋痛。
- 玄胡索:活血行氣,增強止痛之效,針對氣滯血瘀之痛。
此三藥共組「調氣止痛」骨架,解決肝鬱氣滯之本。
2. 利濕通淋為輔助
- 茯苓、澤瀉:健脾滲濕,利水通淋,導濕熱從小便出。
- 琥珀:活血利尿,散瘀通淋,針對莖中刺痛、小便不利。
此組藥物直接緩解「濕熱下注」之標證。
3. 益氣養血為佐使
- 人參:補益元氣,防利水傷正,兼具「氣行則水行」之意。
- 當歸尾:活血化瘀,配合玄胡索疏通經絡瘀滯。
- 生甘草:調和諸藥,緩急止痛。
方劑特色與機理
- 標本兼顧:以柴胡、川楝子疏肝治本,茯苓、琥珀利濕治標,人參、當歸調補氣血,結構層次分明。
- 動靜結合:疏泄藥(柴胡、川楝子)與固護藥(人參、甘草)並用,避免攻伐太過。
- 氣血水同調:兼顧氣滯(柴胡)、血瘀(當歸尾)、水停(茯苓),符合「肝主疏泄」失常的複雜病機。
此方適用於「肝鬱濕熱」所致的痛症,尤其下焦濕熱兼氣機不暢者,通過調氣、利水、活血三重作用,達到止痛通淋之效。
傳統服藥法
人參5分,茯苓5分,琥珀3分,澤瀉4分,柴胡4分,當歸尾5分,玄胡索7分,川楝子5分,生甘草5分。
止痛,調氣,利尿。
上為極細末。
每服1錢,白開水送下。
忌食辛辣酒類。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琥珀參苓散, 出處:《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沈陽方)。 組成:人參5分,茯苓5分,琥珀3分,澤瀉4分,柴胡4分,當歸尾5分,玄胡索7分,川楝子5分,生甘草5分。 主治:止痛,調氣,利尿。主治:男子莖中刺痛,女子陰中腫痛,小便淋漓不利,脅痛氣逆,各種疝痛淋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