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膠菀犀角湯中加入紫菀,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 潤肺止咳: 紫菀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化痰止喘之效。膠菀犀角湯主要用於治療外感風寒、肺熱咳嗽等症,紫菀能潤肺清熱,有助於緩解咳嗽症狀,配合其他藥物更能發揮止咳平喘之功效。
- 宣肺通竅: 紫菀能宣肺通竅,有助於改善鼻塞、流涕等症狀。膠菀犀角湯中犀角也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通竅止痛之功效,紫菀的加入可協同犀角疏通鼻竅,更有效地緩解鼻炎等疾病。
「膠菀犀角湯」方劑中包含「犀角」,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
-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犀角性寒,味苦鹹,入心、肝、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功效,可用於治療熱毒熾盛,神昏譫語,以及熱毒入血所致的吐血、衄血、尿血等症。
- 古代醫學觀念:古代醫學認為,犀角具有辟邪、鎮驚、解毒等功效。因此,在古代藥典中,犀角被廣泛用於治療各種疾病,包括熱病、瘟疫、驚癇、狂躁等。
然而,由於犀角來源於瀕危動物,現已禁止使用,故「膠菀犀角湯」方劑現已不具實際應用價值。
膠菀犀角湯中加入地骨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 地骨皮性寒,味甘,具有清熱涼血、解毒消腫的功效。此方以犀角清熱解毒為主,地骨皮輔之,加強清熱解毒之力,尤其針對熱毒熾盛、血分有熱的病症,如高熱、神昏、口渴等,能起到協同作用。
- 滋陰降火: 地骨皮入肺、腎經,有滋陰降火之效。犀角雖能清熱解毒,但亦有耗氣傷陰之弊。地骨皮的加入,可補益陰液,平衡犀角的燥性,避免過度耗損陰液,使治療更趨於平和。
膠菀犀角湯中加入百部,主要基於其潤肺止咳之效。百部性甘、微苦,入肺經,具有清肺熱、止咳化痰、殺蟲止癢的功效。該方以犀角清熱解毒,膠飴滋陰潤燥,配合百部,可緩解肺熱引起的咳嗽、痰多、胸悶等症狀,並能清熱解毒,止癢止痛。因此,百部的加入,可增強方劑的清熱潤肺、止咳化痰之效,達到更佳的療效。
膠菀犀角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緩解熱毒: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清熱涼血、養血柔肝之效。犀角主治熱毒,但性寒,容易傷脾胃。白芍可緩解犀角的寒性,避免傷脾胃,同時也能協助清熱解毒,使藥效更溫和。
- 和解脾胃:白芍能養血柔肝,調和氣血,防止犀角過於寒涼而損傷脾胃,促進藥物吸收和利用,使治療效果更加顯著。
綜上,白芍在膠菀犀角湯中起著緩解熱毒、和解脾胃的關鍵作用,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達到治療目的。
膠菀犀角湯中加入牡丹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涼血:牡丹皮性寒,味苦,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犀角性寒,功擅清熱解毒,二者合用,可增強清熱涼血之效,用於治療熱毒壅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疾病,如高熱、神昏、口渴、鼻衄、吐血等。
- 緩解毒性:犀角性寒,雖能清熱解毒,但其寒性較烈,容易損傷脾胃。牡丹皮性微寒,能緩解犀角的寒性,避免其過度寒涼而傷及脾胃。
膠菀犀角湯方中加入麥門冬,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潤肺:麥門冬性寒,味甘,入心、肺經,具有滋陰潤肺、清心除煩的功效。膠菀犀角湯主治熱毒熾盛,肺熱咳嗽,咽喉腫痛,而麥門冬可以滋陰降火,緩解肺熱,配合犀角清熱解毒,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 緩解燥熱:犀角性寒,清熱解毒力強,但若單用犀角容易耗傷陰液,加用麥門冬可以滋陰潤燥,避免犀角過於寒涼,導致脾胃虛寒,反而不利於病情康復。
膠菀犀角湯中包含玄參,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解毒: 玄參性寒,味甘苦,入心、肺、腎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之功效。其能清瀉心火,解毒散結,與犀角、膠菀等藥物相配合,共同發揮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用於治療熱毒熾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病症。
- 滋陰潤燥: 玄參亦具滋陰潤燥之效,可輔助其他藥物滋陰降火,緩解熱毒對人體的傷害,保護人體津液,使療效更顯著。
膠菀犀角湯中加入川貝母,主要考量其清熱潤肺、化痰止咳的功效。
- 清熱潤肺: 川貝母味甘微苦,性涼,能清肺熱,潤肺燥,對於熱病傷肺、燥熱傷肺所致的咳嗽、痰多、胸悶等症狀,具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 化痰止咳: 川貝母具有潤肺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可以幫助患者咳出痰液,緩解咳嗽症狀。
因此,在膠菀犀角湯中加入川貝母,可以增強方劑的清熱潤肺、化痰止咳功效,更有效地治療相關病症。
膠菀犀角湯中加入茯苓,主要是為了其利水滲濕之效。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功效。膠菀犀角湯以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為主,但若患者體內濕熱較重,則可能出現濕熱內蘊,阻礙藥物療效。茯苓加入方中,能利水滲濕,清除體內濕熱,使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達到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目的。同時,茯苓亦能健脾益氣,增強機體抵抗力,有助於患者更快康復。
膠菀犀角湯中加入阿膠,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補血:阿膠性味甘平,入肺、肝、腎經,具有滋陰潤燥、補血止血的功效。此方多用於治療血虛、陰虛所致的症狀,而阿膠能有效補充血液,滋養陰液,改善患者的體質。
- 固本培元:阿膠富含膠原蛋白、氨基酸等營養物質,能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促進組織修復,改善患者的體質,從而達到固本培元的效果。
膠菀犀角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犀角性寒,膠菀性苦寒,甘草性甘,味甘緩和,能調和藥性,避免寒涼過甚,減輕對脾胃的刺激,使藥物更易於被人體吸收利用。
- 增強藥效: 甘草具有解毒、緩和藥性、調和脾胃等功效,能增強犀角清熱解毒,膠菀清熱利濕的功效,使藥效更加顯著。
此外,甘草還有潤肺止咳,生津止渴等功效,在膠菀犀角湯中,能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膠菀犀角湯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勞嗽吐血」,屬虛勞咳嗽兼見咯血之證。成因多與陰虛內熱、肺絡損傷有關,症見久咳不止、痰中帶血或反覆吐血、潮熱盜汗、口乾咽燥等,常見於肺癆(肺陰虧耗型)或陰虛火旺之慢性肺疾。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養陰清熱,潤肺止咳
- 麥冬、玄參:滋肺腎之陰,清虛火,針對陰虛內熱之本。
- 地骨皮、丹皮:涼血退虛熱,除骨蒸潮熱,助犀角清血分伏火。
- 阿膠:滋陰補血止血,潤肺止咳,修復肺絡損傷。
2. 止血寧絡,解毒化瘀
- 犀角(現多以水牛角代):清熱涼血解毒,古代用於血熱妄行之吐血,直折上炎之火。
- 白芍:斂陰和血,緩解陰虛血熱之咯血。
3. 化痰止咳,標本兼治
- 紫菀、百部、川貝:潤肺下氣,化痰止咳,針對久咳痰黏。紫菀兼能止血,百部殺蟲(古用於肺癆蟲蝕)。
- 茯苓:健脾滲濕,防滋膩傷脾,兼顧肺脾同調。
- 甘草:調和諸藥,益氣和中。
推理綜效
全方以「養陰清熱」為本,結合「止咳止血」為標,標本同治。陰液得補則虛火自降,肺絡得潤則咳血自止,痰熱得化則咳喘漸平。適用於陰虛肺燥、血熱絡傷之證,體現古代治勞嗽「滋陰降火、潤肺寧絡」的核心思路。
註:現代應用需參酌體質與病情變化,犀角現多以水牛角濃縮粉替代,劑量比例應調整。
傳統服藥法
紫菀 犀角 地骨皮 百部 白 芍 丹皮 麥冬 玄參 川貝 茯苓 阿膠 甘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較強的止血作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膠菀犀角湯, 出處:《理虛元鑑》。 組成:紫菀、犀角、地骨皮、百部、白芍、丹皮、麥冬、玄參、川貝、茯苓、阿膠、甘草。 主治:勞嗽吐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