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氣活血湯

HANG QI HUO XUE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跌打損傷方》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11

熱/寒比例

偏熱 (1.36)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9%
心經 17%
脾經 12%
肺經 12%
腎經 8%
胃經 8%
膽經 6%
膀胱經 4%
大腸經 4%
小腸經 2%
心包經 2%
三焦經 2%
肝經
心經
脾經
肺經
腎經
胃經
膽經
膀胱經
大腸經
小腸經
心包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行氣活血湯中加入青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行氣止痛:青皮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行氣解鬱、消食止痛之功效。對於因氣滯血瘀所致的胸腹脹痛、胃脘疼痛、消化不良等症狀,青皮能疏通氣機,緩解疼痛。

二、活血化瘀:青皮還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有利於瘀血消散。在行氣活血湯中,青皮與其他活血化瘀藥物配合,可增強其活血化瘀效果,促進血行暢通。

行氣活血湯中加入羌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風散寒,通絡止痛:羌活性溫,味辛,歸膀胱、肝經,擅長疏散風寒,通絡止痛。行氣活血湯多用於治療氣血運行不暢、寒邪阻滯所致的疼痛症狀,羌活可助於驅散寒邪,促進氣血流通,緩解疼痛。
  2.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行氣活血湯中往往包含其他活血化瘀、溫經止痛的藥物,如當歸、川芎、赤芍等。羌活與這些藥物配合使用,可相輔相成,共同發揮疏風散寒、活血通絡的功效,提升整體療效。

行氣活血湯中包含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當歸具有活血化瘀之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瘀血阻滯,有助於行氣活血,緩解疼痛。

二、當歸兼具補血功效,能滋養血氣,改善氣虛血虛之症,從而增強機體抵抗力,提高藥效。

因此,當歸在行氣活血湯中起到活血化瘀、補血雙重作用,有助於改善氣血運行不暢,達到行氣活血的目的。

行氣活血湯中包含紅花,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功效:

  1. 活血化瘀:紅花性溫,味辛,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對於血瘀阻滯所致的胸痺、心痛、經閉、痛經等症,皆有較好療效。
  2. 行氣止痛:紅花亦能行氣止痛,對於氣滯血瘀所致的脘腹疼痛、肢體麻木等症,亦有舒緩作用。

因此,行氣活血湯中加入紅花,可有效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氣血運行,達到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目的。

行氣活血湯中加入蘇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活血化瘀:蘇木性味苦甘,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其藥性平和,不燥不寒,適用於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腫脹、閉經等症。與方劑中的其他藥物如桃仁、紅花等配合,能更有效地達到活血化瘀的效果。
  2. 行氣止痛:蘇木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從而減輕疼痛。同時,其行氣作用能疏通經絡,解除氣血瘀滯,達到止痛的效果。

行氣活血湯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涼血滋陰: 生地黃性寒,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涼血滋陰、養血生津的作用。行氣活血湯常用於血瘀阻滯、氣血不通的病症,而生地黃可以緩解因血瘀而引起的熱象,並滋陰養血,使氣血流通順暢。
  2. 配伍協調: 行氣活血湯中多用辛溫行氣活血之品,如川芎、當歸等。生地黃的加入,可以起到清熱解毒、滋陰降火的作用,平衡方劑的寒熱,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燥熱傷陰,增強藥效。

行氣活血湯中加入杜仲,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肝腎,強腰膝:杜仲性溫,味甘苦,入肝腎經,具有補肝腎、強腰膝之功效。此湯方多用於氣血運行不暢,腰膝酸軟,肢體麻木等症,而杜仲的補腎強腰之效可加強整體療效。
  2. 通經活絡,止痛:杜仲具有一定的活血通絡作用,可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經絡阻滯引起的疼痛。行氣活血湯以活血行氣為主,杜仲的通經活絡之效可輔助其疏通經絡,緩解疼痛。

行氣活血湯中加入木香,是因其具有以下兩個主要作用:

  • 行氣止痛: 木香味苦辛,性溫,入脾、胃、肝經,能行氣止痛,疏肝解鬱。對於因氣滯血瘀引起的疼痛,木香能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共同促進氣血流通,達到止痛的效果。
  • 健脾和胃: 木香亦能健脾和胃,對於脾胃虛弱,消化不良所致的腹痛、腹脹等症,木香可以起到調理脾胃,增進食慾的作用。

因此,木香在行氣活血湯中,既能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疼痛,又能健脾和胃,增強療效。

行氣活血湯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行氣化痰: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行氣消積、化痰止咳之效。可幫助理氣寬中,緩解因氣滯血瘀導致的胸悶、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
  2. 調和脾胃:陳皮能健脾和胃,促進消化吸收,有助於改善氣血運行,提升藥效。同時,陳皮還能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因此,陳皮在行氣活血湯中起到行氣化痰、調和脾胃的重要作用,有助於整體藥效的發揮。

行氣活血湯中包含牡丹皮,其主要原因在於牡丹皮具有以下兩項功效:

  1. 活血化瘀: 牡丹皮性寒,味苦,入心、肝經,能涼血止痛、活血化瘀,對於血瘀所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具有很好的療效。
  2. 清熱解毒: 牡丹皮還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可以降低體內熱毒,促進血液循環,達到行氣活血的效果。

因此,行氣活血湯中加入牡丹皮,可以有效地達到活血化瘀、清熱解毒的作用,有助於治療血瘀阻滯所致的各種病症。

行氣活血湯中包含木通,主要原因如下:

  1. 通利水道,利水消腫:木通性寒,味甘苦,入膀胱、腎經,具有通利水道、利水消腫之功效。行氣活血湯常用於治療血瘀阻滯經絡,導致水濕停滯所致的腫脹疼痛等症狀,木通可助於利水消腫,促進氣血運行。
  2. 引藥下行,助氣活血:木通入藥後可引藥下行,使藥力直達病所,促進氣血流通,配合其他藥物更有效地活血化瘀,改善血瘀所致的各種病症。

行氣活血湯中加入川芎,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行氣止痛: 川芎味辛性溫,入肝經,具有行氣活血、止痛的功能。它可以疏通經絡,解除氣滯血瘀,達到止痛的效果。
  2. 活血化瘀: 川芎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微循環,有助於化解瘀血,對於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腫脹、麻木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因此,川芎在行氣活血湯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能有效地改善氣血運行不暢,達到止痛和化瘀的效果。

行氣活血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行氣活血湯中往往包含多種藥材,甘草可以中和藥性,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藥物之間的相互拮抗,達到更好的療效。
  2. 增強補益: 甘草除了調和藥性外,本身也具有一定的補益作用,可以補脾益氣,緩解氣血不足的狀況。在行氣活血湯中,甘草可以輔助其他藥材,更好地促進氣血運行,達到活血化瘀、舒筋活絡的效果。

主治功效


行氣活血湯主治功效分析

主治症狀

根據古文記載,行氣活血湯主要用於治療跌打損傷引起的各種症狀,包括:

  • 氣滯血瘀疼痛: 跌打損傷後,局部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的疼痛、腫脹、青紫等症狀。包括胸部、肋部、肩部、背部、小腹、膀胱、陰囊、陰戶、海底穴等部位的損傷。
  • 氣虛血少: 傷後氣血耗損,表現為面白、氣虛、血少等症狀。
  • 氣促、氣喘: 傷及胸部、肩部、肋部等,影響肺氣宣降,導致氣促、氣喘。
  • 面黃浮腫: 傷後氣血瘀滯,影響面部氣血運行,導致面色發黃、浮腫。
  • 小便不利: 傷及膀胱、陰囊、陰戶等,影響膀胱氣化功能,導致小便痛澀、滴瀝不盡、甚至閉塞不通。
  • 發熱、咳嗽: 傷後瘀血化熱,或兼感外邪,導致發熱、咳嗽。
  • 血海受傷: 傷及血海穴(位於大腿內側,股四頭肌內側頭隆起處),導致吐血、胸背板滯作痛。
  • 其他症狀: 如食少、昏沉、坐臥不安等。

治療原理

行氣活血湯的組成為:青皮、羌活、當歸、紅花、蘇木、生地黃、杜仲、木香、陳皮、牡丹皮、木通、川芎、甘草。

從藥物組成分析,行氣活血湯的治療原理主要為行氣活血、化瘀止痛、兼顧補益、清熱利水

  1. 行氣活血,化瘀止痛:

    • 當歸、紅花、蘇木、川芎、牡丹皮: 為方中主藥,具有強力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可消除瘀血,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腫脹。
    • 青皮、木香、陳皮: 行氣疏肝,理氣止痛,協助活血藥物運行,增強化瘀止痛的效果。青皮破氣散結消癥,木香兼能健脾和胃,陳皮兼能燥濕化痰。
    • 羌活: 發散風寒,止痛解表,可疏通經絡,緩解疼痛,同時可兼顧表證。
  2. 補益肝腎,強筋壯骨:

    • 杜仲: 補肝腎,強筋骨,可輔助治療跌打損傷,促進筋骨修復。
  3. 清熱涼血,滋陰潤燥:

    • 生地黃: 清熱涼血,滋陰潤燥,可防止瘀血化熱,兼顧陰血損傷。
    • 牡丹皮: 除了活血化瘀,還能清熱涼血,加強生地黃的作用。
  4. 利水通淋,清熱解毒:

    • 木通: 利水通淋,清熱解毒,可治療傷及膀胱、陰部導致的小便不利。
  5. 調和諸藥:

    • 甘草: 調和諸藥,益氣緩急,使藥性更加平和。

總結

行氣活血湯以活血化瘀、行氣止痛藥物為主,配伍補益肝腎、清熱涼血、利水通淋之品,針對跌打損傷後氣滯血瘀的病機,達到行氣活血、化瘀止痛、消腫散結的效果。通過促進血液循環,消除瘀血,緩解疼痛、腫脹,改善氣虛血少、小便不利等症狀。

古文記載中,行氣活血湯常與其他方劑合用,例如:

  • 七釐散、吉利散合用,增強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效果。
  • 蘇風理氣湯、琥珀丸合用,加強理氣、利水的作用。
  • 和傷丸合用,加強補益、活血的作用。
  • 藥酒合用,增強活血通絡、溫經散寒的作用。

因此,在臨床應用時,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辨證施治,靈活運用。

從古文描述來看,行氣活血湯主要針對跌打損傷的早期或中期,即瘀血腫痛明顯的階段。對於後期,則需根據具體情況調整用藥,如氣血虛弱明顯,則需加強補益氣血;如有筋骨損傷,則需加用接骨續筋的藥物。

傳統服藥法


青皮、羌活、歸身、紅花、蘇木、生地、杜仲、木香、陳皮、丹皮、木通、川芎、甘草。
發熱,加柴胡1錢。
水煎,酒沖服砂仁末1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但孕婦、出血性疾病患者慎用。

相關疾病


慢性肝炎慢性肝硬化

相同名稱方劑


行氣活血湯, 出處:《跌打損傷方》。 組成:青皮、羌活、歸身、紅花、蘇木、生地、杜仲、木香、陳皮、丹皮、木通、川芎、甘草。 主治:跌打損傷。

行氣活血湯, 出處:《古今名方》引關幼波方。 組成:葛根9g,草河車9g,白芷9g,鬱金9g,枳殼9g,生甘草9g,紅花15g,澤蘭15g,赤芍12g,白芍12g,五味子12g。 主治:舒肝理氣,活血化瘀。主治: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長期肝功能不正常,證屬氣滯血瘀型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