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打損傷方
《跌打損傷方》一書,出自楊成博之手,是一部專門探討中醫學中「跌打損傷」範疇的醫學著作。雖然作者的確切朝代已不可考,但從其內容體例與用藥思路來看,應是彙集了當時或前代的臨床經驗與理論,旨在系統性地指導跌打損傷的診治。本書被視為古代中醫典籍之一,具備重要的臨床與學術價值。
根據書介所述,此書結構清晰,共分四卷:首卷闡述跌打損傷的病因、症狀與診斷方法;第二卷詳述治療手段;第三卷側重預防之道;第四卷則辨析常見的治療誤區。這種編排體例,體現了醫學著述從認識疾病、治療疾病到預防疾病,再到規避風險的完整邏輯,對於讀者,無論是醫者或一般民眾,都提供了由淺入深、全面了解跌打損傷的途徑。書介更提到本書採用圖文並茂形式、內容簡明扼要,這有助於複雜醫學知識的傳播與理解,使其更具實用性。
從提供的內文摘要及部分章節內容來看,本書在診斷方面,開篇即強調對跌打損傷患者的細緻觀察與辨證。它從整體著眼,提出「人身關五形知於臟腑」,通過觀察面色(心傷面紅、肝傷面青等)來判斷傷勢可能影響的臟腑,並結合脈診「按六脈以定虛實」,這體現了中醫「見外而知內」的整體觀念與「辨證論治」的核心思想。更為具體和實用的是,書中列舉了多種特定的傷後症候,包括一些預後不良甚至「不治」的情況,例如氣絕脫出、目仁直視、長短氣喘、喉里響抽等,提醒醫者謹慎判斷,辨識生死輕重,避免誤治,這對於當時醫療條件下的臨床實踐至關重要。
在治療方面,本書的內容極為豐富且具有實踐指導意義。它廣泛收錄了內服藥、外用藥、針灸、推拿等多元化手段,雖然提供的內文主要集中在藥物治療部分。書中強調「周身部位有七十二穴」,以及「各處所傷輕重」與「春夏秋冬四季節候」對治療的影響,並遵循中藥組方「君臣佐使」的原則,可見其理論基礎紮實。書中特別指出,初傷時使用青草藥或能見效迅速,但若要「全功」徹底痊癒,則需運用「君臣之藥內托外扶」,即內服藥物配合外治手段,標本兼顧。
提供的內文詳細列舉了針對不同身體部位(上部、中部、下部)和特定穴位/區域損傷的具體治療方劑。這些方劑的組成複雜,包含了許多常用於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舒筋續骨的中藥,如乳香、沒藥、丹皮、柴胡、山甲、歸尾、桃仁、紅花、生地、桔梗、蘇木、香附、甘草等。更為特別的是,書中還使用了許多動物類藥材,如熊膽、珍珠、牛黃、麝香、虎骨、象血、山羊血、蛤蚧、蜈蚣等,這些藥材在中醫跌打損傷治療中常被認為有較強的活血散瘀、消腫止痛、定驚止痛或促進組織修復的功效。這種豐富而多元的用藥體系,反映了古代醫家在長期臨床實踐中積累的經驗。
除了針對急性損傷的治療,本書也關注了「積傷之症」,即因外力損傷未得到及時妥善處理而導致的慢性問題,如死血久積、影響筋骨、導致勞傷等。對於這類病症,書中也提出了相應的治療思路與用藥原則,強調因症之輕重,配合適當藥物,切勿「魍魎服藥」,以免誤人。這顯示了本書對跌打損傷病程演變的認識,以及對慢性損傷治療的重視。
書中還收錄了一些特殊方劑,例如「一治通身藥末方驗愈」這樣針對全身性嚴重損傷的方劑;「一治行軍平安散」和「通關散方」這類通過吹鼻給藥、可能用於急救甦醒或開竅的方劑;以及針對特定部位(如腰骨)的外敷藥方。這些都極大地豐富了本書的臨床應用範圍,使其不僅僅局限於內服藥物。
《跌打損傷方》的體例雖然簡明,但內容卻相當實用。它不僅提供了辨證論治的思路,更有大量具體的方劑作為臨床參考。從內文可以看出,楊成博對於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跌打損傷,都有相對應的治療方案,甚至會區分同一部位在不同受傷情況下的處理差異(如骨破血流不止與否、傷筋與否等)。書中對於藥材的計量單位(錢、分)以及煎服或製作方法(水煎、酒泡、研末、貼敷)均有詳細說明,具有很高的操作性。
總結來說,楊成博的《跌打損傷方》是一部在中醫跌打損傷領域具有重要地位的著作。它以系統的架構,從診斷、治療到預防進行闡述,並特別強調辨識預後、區分急慢性傷勢、根據部位傷情用藥等實踐原則。書中收錄的豐富方劑,尤其是結合了多種動植物藥材的複雜組方,體現了古代醫家對跌打損傷治療的深入探索與經驗積累。其圖文並茂(據書介)、簡明扼要的風格,使其易於學習和應用,對後世中醫處理跌打損傷提供了寶貴的理論指導與臨床經驗參考。本書的存在,為研究中醫骨傷科的發展歷史,提供了重要的文獻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