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防風湯

桂枝防風湯

GUI ZHI FANG FENG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4

熱/寒比例

(4.5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9%
胃經 19%
肺經 19%
肝經 14%
心經 9%
膀胱經 9%
腎經 4%
大腸經 4%
脾經
胃經
肺經
肝經
心經
膀胱經
腎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桂枝防風湯中包含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散寒,祛風止痛: 桂枝性溫,味辛甘,具有溫經散寒、通絡止痛的功效。方中以桂枝為主藥,可溫陽散寒,緩解風寒所致的肢體痠痛、發熱惡寒等症狀。

2. 配合防風,相輔相成: 防風性溫,味辛,善於祛風解表,止痛止癢。桂枝與防風相配,一溫一散,相輔相成,可更有效地祛除風寒,緩解疼痛,達到治療目的。

桂枝防風湯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祛風散寒: 防風味辛性溫,擅長祛除外感風寒,且能通達表裏,與桂枝、麻黃等藥物配合,更能有效驅散風寒之邪,緩解表寒証的症狀,如發熱、頭痛、鼻塞、咳嗽等。
  2. 調和營衛: 防風能升散營氣,使營衛氣血運行調和,避免表寒証發展為內傷寒証。同時,防風還能使桂枝的溫散作用更加溫和,避免燥烈傷陰,更適合用於治療外感風寒初期。

桂枝防風湯為一傳統中醫方劑,其主要組成為桂枝、防風等藥材,用於治療因外感風寒所導致的各種症狀。在該方劑中加入桔梗這一成分,主要是取其開宣肺氣、利咽化痰的功效。桔梗性平味苦辛,歸肺經,能升提肺氣,使藥物更容易到達病灶部位。對於風寒束表引起的咳嗽、喉嚨不適等症狀,桔梗能夠有效緩解,並有助於排出體內的痰液,改善呼吸不順的情形。此外,桔梗還具有一定的調和作用,能夠協調方中其他藥物的性能,增強整體療效。因此,在桂枝防風湯中加入桔梗,不僅可以加強發汗解表的作用,還能兼顧到對症狀的全面治療,使得該方劑更為完善且適用於風寒感冒的綜合治療。

桂枝防風湯是一種傳統中醫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因外感風寒導致的症狀,如頭痛、身痛、惡寒等。在該方劑的組成中包含了厚朴這一味藥材。厚朴性溫味苦辛,歸脾、胃、肺、大腸經,具有行氣寬中、燥濕消痰、下氣的作用。加入桂枝防風湯中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增強方劑行氣和中的功效,幫助消除因風寒外束而引起的氣滯不暢。

在臨床應用上,風寒侵襲人體後,除了會造成表證如發熱、無汗等,還會影響到臟腑機能,特別是脾胃運化功能,進而產生腹脹、噁心等內證。因此,使用厚朴可以調理脾胃,改善消化不良的症狀,使患者整體得到舒緩。總體而言,厚朴在桂枝防風湯中的應用,既符合中醫辨證施治原則,也體現了綜合治療的思維,對於提升治療效果有著重要意義。

桂枝防風湯中加入蒼朮,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祛風濕、燥濕健脾:蒼朮性溫燥,善於祛除風濕寒邪,並能燥濕健脾,與桂枝、防風等藥物協同作用,共同達到祛風散寒、止痛止癢的效果。
  2. 配合桂枝,溫通經絡:蒼朮能溫通經絡,與桂枝的溫經通脈作用相輔相成,有助於藥力更好地行達病所,增強療效。

因此,蒼朮在桂枝防風湯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既能祛風濕、燥濕健脾,又能配合桂枝溫通經絡,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桂枝防風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桂枝性辛溫,防風性辛溫,二者皆偏燥,易傷津液。甘草性甘平,入脾肺經,能緩解燥性,調和藥性,使藥物更為平和,不易傷人。
  2. 增強療效: 甘草味甘,能補脾益氣,使脾胃健運,更有利於藥物吸收和發揮作用。同時,甘草還有解毒作用,能減輕桂枝防風湯對人體的副作用,提高藥效安全性。

綜上所述,甘草在桂枝防風湯中起著調和藥性,增強療效的作用,是方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桂枝防風湯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風寒濕熱三氣下利」,意指因外感風寒或夾雜濕熱之邪,侵襲肌表或內擾腸胃,導致下利(腹瀉)之證。其作用偏於「解散肌肉之邪」,藉由疏風散寒、調和營衛,達到解表止利之效。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核心藥物配伍

  • 嫩桂枝(1.5錢)配伍杭白芍(2錢):
    此為「桂枝湯」之主干結構,桂枝辛溫發散,通陽解肌;白芍酸斂和營,二者相配,一散一收,調和營衛,既能發汗解表,又防過汗傷陰。

  • 北防風(1.5錢)配伍炙甘草(1錢):
    防風辛甘微溫,為風藥中之潤劑,善祛風勝濕,解表止痙;甘草調和諸藥,益氣和中。二者助桂枝宣散外邪,兼顧脾胃。

  • 生薑、大棗(引藥):
    生薑辛溫助桂枝散寒,大棗甘溫補脾益血,共奏調和營衛、扶正祛邪之效。

2. 加減法對應病機

  • 痰阻:加芥子(1錢)溫化寒痰。
  • 嘔吐:加陳皮、半夏(各1錢)理氣降逆、燥濕化痰。
  • 熱多:加柴胡(1錢)疏解少陽鬱熱。
  • 胸悶氣急:加枳殼、桔梗(各1錢)宣降肺氣,寬胸利膈。

3. 治療原理綜述

此方以「桂枝湯」為基底,減輕原方中桂枝、芍藥用量,佐以防風增強解表祛風之效,整體藥性溫和。其作用層次如下:

  • 表邪解散:風寒濕邪郁於肌表,透過桂枝、防風辛溫發散,使邪從汗解。
  • 調和營衛:芍藥配桂枝,調節汗液疏泄,故「有汗能止,無汗能發」,避免過汗傷陽。
  • 兼顧裏證:若邪內迫腸胃致下利,方中甘草、生薑、大棗可溫中止利,加減法更靈活應對痰、濕、熱等兼夾病邪。

三、推論潛在功效

除主治下利外,此方亦可應用於:

  1. 輕症風寒感冒:症見惡風、微汗或無汗、頭痛身楚。
  2. 風濕初起:關節痠痛因風寒濕邪客於肌表者。
  3. 小兒外感:藥量輕柔,適合體弱或稚陽之體,避免過汗傷正。

總結:桂枝防風湯以解表調營為主,靈活加減可適應風寒夾濕、兼熱或內傷痰飲等複雜病機,體現「表裏同治」之思路。

傳統服藥法


嫩桂枝1錢5分,杭白芍2錢,北防風1錢5分,炙甘草1錢。
有痰,加芥子1錢;有嘔吐,加陳皮、半夏各1錢;熱多,加柴胡1錢;胸緊氣急,加枳殼、桔梗各1錢。
解散肌肉之邪。
上作1劑。加老生薑1錢,大紅棗5枚,水煎,熱服。有汗能止,無汗能發,不致過汗亡陽。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發汗解表的功效,因此不宜在發熱、出汗、腹瀉等症狀未解除之前服用。
  • 本方具有和胃止嘔的功效,因此不宜在嘔吐頻繁、胃部不適等症狀未解除之前服用。
  • 本方具有燥濕化痰的功效,因此不宜在痰多、咳嗽等症狀未解除之前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桂枝防風湯, 出處:《傷寒大白》卷四。 組成:桂枝、防風、桔梗、厚朴、蒼朮、甘草。 主治:風寒濕熱三氣下利。

桂枝防風湯, 出處:《幼幼集成》卷二。 組成:嫩桂枝1錢5分,杭白芍2錢,北防風1錢5分,炙甘草1錢。 主治:解散肌肉之邪。主治:半周、1歲以至3-5歲幼兒,傷寒初起,惡寒發熱,體重面黃,或面白喘急,口中氣熱,呵欠頓悶。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