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桂枝苓澤湯中包含茯苓,主要因其利水滲濕之效,配合方中其他藥物,發揮以下作用:
- 利水滲濕,健脾化濕:茯苓性平味甘,能利水滲濕,健脾益氣,配合桂枝、澤瀉等藥,加強利水消腫之效,有助於改善水濕停滯所致的浮腫、腹脹等症狀。
- 和中調脾,扶正祛邪:茯苓能和中健脾,補益脾氣,配合苓澤湯中其他藥物,扶正祛邪,使水濕得以排除,達到治病求本之目的。
桂枝苓澤湯中加入澤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消腫: 澤瀉性寒,味甘,歸膀胱、腎經,具有利水滲濕、消腫退癀的功效。方中以桂枝溫陽化氣,茯苓健脾滲濕,而澤瀉則利水消腫,三者合用,可有效祛除水濕,改善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
- 協調藥性: 方中桂枝、茯苓溫燥,容易耗傷津液。澤瀉性寒,可緩解桂枝、茯苓的燥性,避免過度耗傷津液,使藥性更加協調,療效更佳。
桂枝苓澤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桂枝苓澤湯以桂枝、茯苓、澤瀉為君藥,性偏溫燥,容易傷陰耗氣。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性偏燥之功效,防止藥物過於燥烈,保護正氣。
- 增強療效: 甘草與桂枝相配,可增強桂枝溫陽化氣,散寒止痛的作用;與茯苓、澤瀉相配,可增強利水滲濕之效,使水濕代謝更順暢,達到治病的目的。
桂枝苓澤湯中包含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溫陽利水: 桂枝性溫,味辛,具有溫陽散寒、通經活絡之效。配合茯苓、澤瀉等利水藥,可溫陽利水,治療寒濕困脾、水濕停滯所致的浮腫、腹脹、小便不利等症狀。
2. 調和營衛: 桂枝能調和營衛,使氣血流通,促進水液代謝。與其他藥物配合,可改善水濕停滯導致的四肢沉重、精神倦怠等症狀。
桂枝苓澤湯中加入白芍,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緩解表寒兼濕邪,調和營衛:桂枝苓澤湯主治表寒兼濕邪,白芍性微寒,能緩解桂枝的溫燥之性,避免溫燥傷陰,同時又能協助桂枝疏散表寒,達到調和營衛的作用。
- 養血柔肝,和中止痛:白芍具有養血柔肝、和中止痛的功效,能緩解濕邪困脾所致的脘腹脹痛、腹瀉等症狀,同時也能保護肝臟,避免溫燥傷肝。
因此,白芍的加入,不僅能平衡桂枝的溫燥之性,還能協同其他藥物,更全面地治療表寒兼濕邪。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桂枝苓澤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淋家」因土濕脾陷導致肝木(乙木)鬱遏,氣機疏泄不利而出現淋澀之證,兼見木郁化風、耗傷津液之消渴。古代醫家認為,脾土濕盛則下陷,壓抑肝木升發之性,使肝疏泄功能失調(如小便不暢、淋瀝澀痛);肝郁日久化風,風動則耗損陰精,進一步加重津液不足之消渴(多飲多尿)。故本方目的在於健脾祛濕、疏肝解郁,同時顧護陰液。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茯苓、澤瀉、豬苓:
- 三者均為利水滲濕要藥,茯苓健脾淡滲,澤瀉泄腎濁,豬苓專攻下焦水濕,合用以解脾濕下陷之困,使水濕從小便而去,間接助肝氣升發。
- 此組合亦見於《傷寒論》五苓散,但去白朮以防過燥,反映本證更注重直接導濕下行。
桂枝:
- 溫通陽氣,助膀胱氣化以利小便,同時能疏肝解郁(桂枝入肝經,辛散助肝用)。
- 與茯苓搭配(如苓桂劑結構),可化解濕瘀互結,恢復三焦氣化。
炒阿膠:
- 阿膠滋陰養血,炒製後減其滋膩,更適合濕郁兼陰傷之證。
- 針對木郁風動耗陰之消渴,在滲濕同時固護陰血,體現「祛濕不傷陰」的配伍思路。
全方治療機理
以「運脾滲濕」為核心,輔以「疏肝滋陰」。通過利水濕、健脾胃解除對肝木的壓抑(土濕去則木達),桂枝調暢氣機,阿膠緩解陰傷。濕去木疏,則淋澀自除;陰液得充,消渴亦緩。此方體現了黃元御「土樞四象」理論中「扶脾疏肝」的學術特色。
傳統服藥法
茯苓3錢,澤瀉3錢,豬苓3錢,桂枝3錢,阿膠3錢(炒)。
水煎大半杯,熱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 本方有滑利作用,脾胃虛弱者慎用。
- 本方有降血糖作用,糖尿病患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桂枝苓澤湯, 出處:《醫學摘粹》。 組成:茯苓3錢,澤瀉3錢,豬苓3錢,桂枝3錢,阿膠3錢(炒)。 主治:五淋癃閉。
桂枝苓澤湯, 出處:《醫學摘粹》。 組成:桂枝3錢,茯苓6錢,澤瀉3錢,杏仁3錢,法夏3錢,甘草2錢,防己3錢,桑葉3錢,生薑3錢。 主治:鼓脹。
桂枝苓澤湯, 出處:《四聖心源》卷六。 組成:茯苓3錢,澤瀉3錢,甘草3錢,桂枝3錢,芍藥3錢。 主治:淋家土濕脾陷,抑遏乙木,發生之氣疏泄不暢,故病淋澀;木鬱風動,精液耗損,必生消渴。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