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風住痛散

XIAO FENG ZHU TONG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8

寒性指數

26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5%
胃經 13%
肺經 13%
腎經 10%
脾經 9%
小腸經 8%
心經 8%
大腸經 8%
膀胱經 6%
三焦經 4%
膽經 4%
肝經
胃經
肺經
腎經
脾經
小腸經
心經
大腸經
膀胱經
三焦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消風住痛散中包含芒硝,其主要原因有二:

一、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芒硝性寒,味鹹,入肝、腎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可有效緩解風熱所致的頭面部腫痛、牙痛等症狀,與方中其他清熱解毒藥物相輔相成,達到消風住痛之目的。

二、 引藥下行,通利關竅: 芒硝具有引藥下行的作用,可將藥力引導至病竈部位,並通利關竅,促進血液循環,加速消腫止痛的效果。其通利關竅的特性也能幫助排出體內毒素,進一步緩解風熱所致的炎症反應。

消風住痛散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緩和藥性: 消風住痛散為祛風止痛之劑,方中多用辛溫藥物,易傷陰耗氣。甘草味甘性平,能調和藥性,緩解辛溫藥物對脾胃的刺激,避免燥烈之弊,使藥力平和,利於服用。
  2. 增強療效: 甘草味甘,入脾經,具有補脾益氣、緩急止痛之效。其補氣作用有助於提升藥物整體療效,而緩急止痛則能協同方中其他藥物,更有效地止痛消腫,達到治療目的。

消風住痛散中包含蒼朮,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祛風濕止痛:蒼朮性溫燥,具有祛風濕、止痛的作用,對於風寒濕痺引起的疼痛,如風濕性關節炎、坐骨神經痛等,能有效緩解。
  2. 健脾燥濕:蒼朮能健脾燥濕,利水滲濕,可改善濕邪內阻引起的脾胃不適、水腫等症狀,配合其他藥物,能更好地發揮療效。

因此,蒼朮在消風住痛散中,既能祛風濕止痛,又能健脾燥濕,有助於整體治療效果的提升。

消風住痛散中包含蟬蛻,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方面功效:

  1. 疏散風熱,止痛消腫:蟬蛻性味甘寒,入肺經,具有疏散風熱、清熱解毒、止痛消腫的功效。對於風熱引起的頭痛、牙痛、咽喉腫痛等症狀,蟬蛻能有效緩解。
  2. 通經活絡,止癢消疹:蟬蛻還具有通經活絡、止癢消疹的作用。對於風熱引起的皮膚瘙癢、疹子等症狀,蟬蛻能有效緩解,促進皮膚恢復健康。

綜上所述,消風住痛散中加入蟬蛻,旨在通過其疏散風熱、止痛消腫、通經活絡等功效,達到治療風熱表證、頭痛、牙痛、咽喉腫痛、皮膚瘙癢等病症的效果。

消風住痛散中加入當歸,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活血止痛: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止痛的功效。方中因風濕痹痛、筋脈拘攣,而當歸能活血通絡,改善血液循環,緩解疼痛。
  2. 補血養血:當歸還具有補血養血的功效,能改善氣血不足的情況。方中因風寒濕邪侵襲,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當歸能補益氣血,促進氣血運行,進而緩解疼痛。

消風住痛散中包含防風,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祛風止痛:防風性味辛溫,具有祛風散寒、止痛的效果。消風住痛散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頭痛、身痛、肢體麻木等症,而防風可有效驅散風寒濕邪,減輕疼痛。
  2. 通絡止痛:防風具有通絡止痛的作用,可以疏通經絡,改善血液循環,從而緩解疼痛。消風住痛散中,防風與其他藥物配合,可達到更好的通絡止痛效果,使患者的疼痛症狀得到緩解。

消風住痛散中包含荊芥,主要原因有二:

一、清熱解表: 荊芥性辛溫,具有疏散風熱、解表止痛之效。對於風熱感冒引起的頭痛、鼻塞、發熱、咽痛等症狀,荊芥能有效清熱解表,緩解患者不適。

二、通絡止痛: 荊芥還具有一定通絡止痛的作用,能疏通經絡,解除風寒濕邪阻滯引起的疼痛。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關節疼痛、肌肉疼痛等,荊芥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綜上所述,荊芥在消風住痛散中起到清熱解表、通絡止痛的作用,是該方劑的重要組成部分。

消風住痛散中包含木通,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熱,止痛消腫: 木通味甘性寒,具有清熱利濕、通經下乳、消腫止痛的功效。方劑中加入木通,可疏散風熱,消除因風熱所致的疼痛,並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消散腫脹。
  2. 配合其他藥材,發揮協同作用: 木通與方劑中其他藥材如柴胡、川芎等,共同發揮疏風散寒、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協同作用,加強療效,達到消風止痛的目的。

總之,消風住痛散中加入木通,是基於其清熱利濕、消腫止痛的功效,以及與其他藥材的協同作用,以達到消散風熱,止痛消腫的治療目的。

消風住痛散中包含牛蒡子,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疏散風熱,消腫止痛: 牛蒡子性寒,味苦,歸肺、胃經。具有疏散風熱、消腫止痛的功效。其苦寒之性,可清熱解毒,疏散風邪;其利水消腫之效,可消除炎症,緩解疼痛。對於風熱襲表、頭風痛、目赤腫痛等症狀,牛蒡子能有效改善。
  2.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消風住痛散中其他藥物,如荊芥、防風等,也具有疏散風熱的功效。牛蒡子與這些藥物配合使用,可增強疏散風熱的功效,同時也加強了消腫止痛的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消風住痛散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止痛: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生津、養血止痛的功效。消風住痛散以祛風止痛為主,但亦有熱毒蘊結之症,故生地黃可清熱解毒,涼血止痛,緩解疼痛症狀。
  2. 滋陰潤燥: 生地黃能滋陰潤燥,緩解因風熱所致的燥熱之症。同時,生地黃的滋陰作用可緩解部分藥物可能造成的燥性,使方劑更為平和,達到更好的療效。

消風住痛散中包含石膏,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1. 清熱解毒,涼血止痛: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痛的功效。消風住痛散旨在治療風熱、濕熱所致的各種疼痛,石膏能清熱解毒,消散風熱,並涼血止痛,減輕疼痛症狀。
  2. 配合其他藥物發揮作用:消風住痛散中,其他藥物如川芎、羌活、防風等具有疏風散寒、活血止痛的作用,石膏與之搭配,可以更好地發揮清熱解毒、涼血止痛的作用,使藥效更為顯著。

石膏在消風住痛散中的作用不可小覷,它與其他藥物相互配合,共同達到清熱解毒、涼血止痛的功效,從而治療風熱、濕熱所致的各種疼痛。

消風住痛散中加入知母,主要是基於其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的功效,用以緩解風熱上襲所致的頭痛、鼻塞、咽痛等症狀。

知母性寒,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的作用,能降肺火,清胃熱,對於風熱引起的頭脹痛、目赤腫痛、口渴咽乾等症狀有良好的緩解效果。同時,知母還有除煩止渴的功效,能夠緩解風熱引起的煩躁不安、口乾舌燥等症狀。

因此,消風住痛散中加入知母,可以起到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的作用,輔助治療風熱上襲所致的頭痛、鼻塞、咽痛等症狀。

消風住痛散中加入苦參,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清熱燥濕,殺蟲止癢: 苦參性寒,味苦,入肺、脾、胃經。其清熱燥濕的功效能有效治療濕熱所致的皮膚病症,如濕疹、皮炎等。而其殺蟲止癢的功效則可以抑制皮膚上的寄生蟲,減輕瘙癢症狀。
  2. 解毒消腫: 苦參具有一定的解毒消腫功效,可以緩解因濕熱引起的皮膚炎症,並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消風住痛散中加入苦參,可以有效地治療濕熱所致的皮膚病症,起到清熱燥濕、殺蟲止癢、解毒消腫的作用,從而達到消風止痛的效果。

主治功效


消風住痛散

中藥方劑「消風住痛散」,主要成分是:

  • 芒硝
  • 甘草
  • 蒼朮
  • 蟬蛻
  • 當歸
  • 防風
  • 荊芥
  • 木通
  • 牛蒡子
  • 生地黃
  • 石膏
  • 知母
  • 苦參

主治功效

  • 跌撲損傷

中藥方劑組成介紹

  • 芒硝:性寒味苦鹹,歸肺、胃、大腸經,具有清熱利尿、瀉火、瀉下、利水消腫、破血消癥、通便、軟堅、清熱利濕、活絡止痛等功效。
  •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 蒼朮:具有燥濕健脾、芳香化濕、散風寒、健脾胃、補腎、溫裡溫中、清肝明目、利水滲濕等功效。
  • 蟬蛻:為中藥材,具有散風熱、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止癢、退翳、透疹、去風止痙等功效。
  • 苦參:味苦、性寒,歸肝、心、肺、腎經,具有清熱燥濕、殺蟲止癢、清熱涼血、清熱利尿、生津止渴、利水消腫、清熱瀉火等功效。
  •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
  • 防風:性溫,微苦,歸肺、脾、膀胱經,具有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等功效。
  • 荊芥:性微溫、味辛,具有散風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止癢、止血、活絡止痛、透疹、消食化積、斂瘡等功效。
  • 木通:具有清熱瀉火、清熱利尿、補血養肝、利水滲濕、排膿、通乳、利尿、利尿通淋、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等功效。
  • 牛蒡子:性涼、味辛、苦,具有散風熱、發汗解表、清熱瀉火、清肺熱利咽、利水消腫和清熱解毒等功效。
  • 生地黃:性寒味苦鹹,具有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等功效。
  • 石膏:性寒味甘,具有清熱利尿、清熱瀉火、生津止渴、止咳平喘、化腐生肌和活絡止痛的功效。
  • 知母: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功效。

結論

中藥方劑「消風住痛散」具有清熱利尿、瀉火、瀉下、利水消腫、破血消癥、通便、軟堅、清熱利濕、活絡止痛、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燥濕健脾、芳香化濕、散風寒、健脾胃、補腎、溫裡溫中、清肝明目、利水滲濕等功效,可治療跌撲損傷。

傳統服藥法


消風散、住痛散。
消風散煎,送住痛散合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年老體弱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消風住痛散, 出處:《傷科匯纂》卷八。 組成:消風散、住痛散。 主治:跌僕損傷。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