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黃湯

消黃湯

XIAO HUANG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26

熱/寒比例

(0.35)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3%
肺經 13%
胃經 13%
脾經 13%
心經 9%
三焦經 9%
小腸經 9%
大腸經 9%
心包經 4%
腎經 4%
肝經
肺經
胃經
脾經
心經
三焦經
小腸經
大腸經
心包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消黃湯中加入芒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芒硝性寒,味苦鹹,入肝、胃、大腸經,具有清熱瀉火、軟堅散結的功效。消黃湯主治黃疸,多因濕熱內蘊、肝膽濕熱所致,芒硝可清熱解毒,瀉火通便,幫助消除體內濕熱,促進膽汁分泌,從而減輕黃疸症狀。
  2. 通便潤腸:芒硝具有通便潤腸的作用,可促進腸道蠕動,加速毒素排出,有助於改善便祕,並減少因濕熱停滯所致的腹痛、腹脹等症狀。這對於改善黃疸患者的整體狀態十分重要。

消黃湯中包含大黃,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瀉火: 大黃性寒,味苦,能清熱瀉火,主治濕熱黃疸、熱毒壅盛等症。消黃湯針對的是黃疸病症,而大黃的清熱瀉火作用可以有效抑制肝膽濕熱,緩解黃疸症狀。
  2. 通腑瀉下: 大黃具有通腑瀉下的作用,可以促進腸道蠕動,排除體內毒素。黃疸患者往往伴隨便祕,大黃可幫助排毒,減輕肝臟負擔,有利於恢復肝功能。

消黃湯中包含荊芥,主要原因有二:

一、 疏風散熱,解表止癢: 荊芥性辛溫,具有疏散風熱、解表止癢的功效,可清熱解毒,消散肌膚表面之熱毒,對於黃疸病症中的發熱、瘙癢、皮膚黃染等症狀有緩解作用。

二、 宣肺利氣,通竅止痛: 荊芥兼具宣肺利氣之效,可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對於黃疸病症中的胸悶、氣短、呼吸不暢等症狀亦有改善作用。

消黃湯是傳統中醫用於治療黃疸的一種方劑,其組成成分包括多種草藥,其中黑牽牛(學名:Ipomoea nil)是一味重要的成員。在中醫理論中,黃疸多由濕熱之邪困阻肝膽,導致膽汁外溢而致皮膚、目睛發黃。黑牽牛性寒味甘,歸肝、腎經,具有清熱利濕、瀉下通便的功效。它能清除體內的濕熱,促進膽汁排泄,從而對黃疸有良好的療效。此外,黑牽牛還能活血化瘀,改善肝臟微循環,有助於肝功能的恢復。在消黃湯中,黑牽牛與其他草藥相互配合,共同發揮清熱解毒、利濕退黃的作用,是治療濕熱型黃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需注意的是,黑牽牛用量不宜過大,且孕婦及脾胃虛弱者慎用。

消黃湯中包含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調和藥性: 消黃湯為清熱利濕的方劑,方中多用苦寒藥物,容易傷脾胃。甘草性甘平,具有緩和藥性、調和脾胃的作用,能防止藥物過於寒涼,避免損傷脾胃功能。
  2. 增強療效: 甘草有解毒、抗炎的作用,可以增強其他藥物清熱利濕的功效,並能減輕藥物的毒副作用,使藥效更為安全、有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消黃湯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主治:疔腫(專指熱毒壅盛、氣血瘀滯所致的癰腫瘡毒,症見局部紅腫熱痛,或伴發熱煩渴)。
功效:瀉熱解毒、破瘀消腫、疏風散邪,屬「通瀉攻邪」之方,以「利下毒氣」為治療核心。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君臣佐使解析

  • 君藥

    • 大黃(生用):苦寒沉降,瀉熱通腑,破瘀解毒,直折火毒上炎之勢,使熱毒從腸道排出。
    • 樸消(芒硝):鹹寒軟堅,瀉下通便,與大黃協同攻逐熱結,增強瀉毒之力。
  • 臣藥

    • 黑牽牛(炒):苦寒有毒,逐水通便,助君藥瀉下熱毒,兼能消腫散結。
    • 荊芥:辛溫散風,透表解熱,既防瀉下過猛致邪內陷,又疏解肌表風熱,開邪外出之路。
  • 佐使藥

    • 甘草節:甘平緩急,解毒和中,調和諸藥峻烈之性,專治「癰腫」(甘草節尤擅長消瘡毒)。
    • 酒調服:酒性辛散上行,助藥力速達病所,兼活血行瘀,促進毒邪消散。

(2)配伍邏輯

  1. 瀉下與升散並行
    • 大黃、芒硝、牽牛攻逐裏熱,使毒從二便出;
    • 荊芥辛散,防瀉下過峻而留邪,形成「表裏分消」之勢。
  2. 峻瀉中兼顧護正
    • 甘草節緩和藥性,保護脾胃,避免攻伐傷正。
  3. 針對「熱毒夾瘀」病機
    • 疔腫多因火毒熾盛、氣血壅滯,方中瀉熱藥配合酒行血,契合「熱清瘀散則腫消」之理。

(3)治療原理

  • 通因通用:以瀉下驅毒,使壅滯之熱毒從腸道排出,局部腫痛自緩。
  • 表裏雙解:內瀉熱結,外疏風邪,避免單純攻裏導致表邪內陷。
  • 標本兼顧:急則治標(瀉毒消腫),兼調氣血(酒、甘草節),契合疔腫急症需求。

總結:此方以「瀉下透邪」為主軸,適用於實熱壅盛之疔腫,體現「泄可去閉」的治療思維,然須辨證屬實熱方可用。

傳統服藥法


樸消(明者,熬成牙消)2錢,大黃(生用)半兩,荊芥半兩,黑牽牛(炒)半兩,甘草節4錢。
利動毒氣。
上為末。
酒調,空心服,以利為度。
虛老人宜斟酌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 本方有瀉下作用,服用後應注意補充水分。
  • 本方有活血作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消黃湯, 出處:《永類鈐方》卷七。 組成:朴消(明者,熬成牙消)2錢,大黃(生用)半兩,荊芥半兩,黑牽牛(炒)半兩,甘草節4錢。 主治:利動毒氣。主治:疔腫。

消黃湯, 出處:《中醫原著選讀》引關幼波方。 組成:茵陳60g,萹蓄30g,金銀花30g,酒炒大黃9g,酒炒黃芩9g,瞿麥15g,澤蘭15g,赤芍12g,丹皮12g,六一散(包)12g,木通45g。 主治:清熱利濕,解毒通淋。主治:黃疸持續不退。症見尿黃赤而灼熱,尿頻,尿痛,大便乾,時有發熱,舌苔稍黃,脈弦數,濕熱下注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