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氣飲

和氣飲

HE QI YI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17

熱/寒比例

偏寒 (0.65)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3%
脾經 19%
大腸經 12%
肝經 12%
肺經 12%
心經 8%
膽經 4%
小腸經 4%
腎經 3%
胃經
脾經
大腸經
肝經
肺經
心經
膽經
小腸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和氣飲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燥濕: 白朮性溫味甘,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效。和氣飲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氣虛濕困等症,白朮能補脾益氣,燥濕化痰,使脾胃運化功能恢復正常,氣機得以暢通。
  2. 固護中焦: 白朮能補中益氣,固護中焦脾胃,防止氣虛下陷。和氣飲中加入白朮,能更好地固護中焦,防止氣虛下陷,進一步提高療效。

和氣飲方劑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瀉火: 黃芩味苦寒,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和氣飲中常因脾胃濕熱或肺熱咳嗽而使用,黃芩可清熱瀉火,緩解這些病症。
  2. 燥濕止瀉: 黃芩可燥濕止瀉,對於脾胃濕熱導致的腹瀉,黃芩可起到收斂止瀉的作用。此外,黃芩亦能抑制腸道細菌的生長,進一步控制腹瀉。

綜上所述,和氣飲中加入黃芩,既能清熱瀉火,又能燥濕止瀉,配合其他藥材共同發揮功效,達到治療目的。

和氣飲中加入大腹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 大腹皮性平味辛,入肝脾經,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之效。和氣飲主治肝氣鬱結、脾胃不和所致的胸脅脹痛、脘腹疼痛等症,大腹皮能疏通肝氣,使氣機運行通暢,從而緩解疼痛。
  2. 健脾消食,降逆止嘔: 大腹皮亦具健脾消食、降逆止嘔之功效。和氣飲中常配伍其他健脾和胃之藥,大腹皮的加入有助於促進脾胃消化功能,消除食積,進而達到和胃止嘔的效果。

和氣飲方劑中包含枳殼,其主要原因如下:

  1. 理氣消脹: 枳殼味苦性寒,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消脹、降逆止嘔之效。方中加入枳殼,可疏肝理氣,解除胸脘脹滿,緩解氣機鬱滯之症。
  2. 調和脾胃: 和氣飲主要用於治療脾胃氣滯、胸脘痞悶、飲食不消等症。枳殼能促進脾胃運化,調和脾胃功能,有助於改善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問題。

和氣飲方劑中加入紫蘇葉,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1. 疏風散寒,解表止咳:紫蘇葉性溫,味辛,具有解表散寒、行氣止咳之功效。對於風寒感冒引起的咳嗽、胸悶、氣喘等症狀,紫蘇葉能有效緩解。
  2. 和中調氣,止嘔止瀉:紫蘇葉入肺、脾經,能理氣和胃,對於脾胃虛寒、氣滯引起的嘔吐、腹瀉等症狀,紫蘇葉也有很好的調理作用。

因此,和氣飲方劑中加入紫蘇葉,可以發揮其疏風散寒、和中調氣的功效,達到治療風寒感冒、脾胃虛寒等症狀的目的。

和氣飲中包含砂仁,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止嘔: 砂仁味辛、性溫,具有行氣化濕、溫中止嘔之效。和氣飲用於治療脾胃氣滯、濕阻中焦引起的脘腹脹滿、嘔吐等症。砂仁的理氣止嘔作用,可幫助疏通氣機,化解濕濁,從而達到止嘔的效果。
  2. 溫脾開胃: 砂仁亦有溫脾開胃之功,可促進脾胃消化吸收功能,對於脾胃虛寒導致的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有改善作用。和氣飲中加入砂仁,有助於溫補脾胃,增強其消化功能,進一步促進食慾,改善消化不良。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和氣飲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子滿」,即妊娠後期(7-8月)因孕婦奉養過盛、安逸少動,導致胎兒體型過大、濕熱內蘊,症見腹大如鼓、腹滿下墜、會陰壓迫感、坐臥不安。其病機核心爲「氣滯濕阻,兼有寒熱錯雜」,屬胎氣壅滯之證。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行氣燥濕,通調脾胃

    • 蒼朮、厚朴、橘紅、枳殼:共奏燥濕運脾、行氣消脹之功,針對濕阻中焦之腹滿。
    • 半夏、赤茯苓:化痰滲濕,助脾胃升降,緩解濕熱內停。
  2. 溫散寒邪,調和氣血

    • 乾薑、吳茱萸、桂枝:溫中散寒,兼化濕濁,防止濕鬱化寒傷陽。
    • 當歸、川芎、白芍:養血和血,柔肝緩急,避免行氣藥過燥傷陰,亦合「胎前宜涼,產後宜溫」之變通。
  3. 升降並用,疏利三焦

    • 桔梗:宣肺氣以開上焦,助氣機上行。
    • 白芷:芳香化濕,兼散風燥濕,協同蒼朮宣通表裏之濕。
    • 炙甘草:調和諸藥,緩解氣機壅滯之急迫。

整體治療思維
此方以「辛開苦降」爲法,結合溫燥與和血,既化解濕熱鬱滯,又避免苦寒傷胎。其組合體現「和氣」之名,透過調暢氣機、分消濕濁,使胎壓得減,母體氣血運行復常。生薑煎服更助溫胃止嘔,契合妊娠惡阻之潛在兼症。

備註
古方所載「子滿」與現代「羊水過多」症狀類似,然中醫辨證重氣化失司,非單純祛水,而是從氣血濕熱整體調治。

傳統服藥法


蒼朮1兩4錢,桔梗1兩2錢,枳殼(去瓤,麩炒)6錢,橘紅6錢,白芍藥3錢,白芷3錢,川芎3錢,當歸3錢,赤茯苓3錢,桂(去粗皮)3錢,半夏(湯洗7次)3錢,甘草(炙)3錢,厚朴(去粗皮,薑制)4錢,乾薑4錢,吳茱萸(炒)半兩。
上銼散。
每服4錢,水1盞半,生薑3片,煎至8分,去滓,食前通口服。二滓並煎。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服用和氣飲前,應先諮詢醫生。
  • 和氣飲有一定的副作用,如腹瀉、便溏等。
  • 和氣飲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下腹脹氣胰臟炎月經腹痛神經性厭食症原發性高血壓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嘔吐舌頭痛胃腸脹氣腹瀉腹中有鳴叫聲噁心反胃

相同名稱方劑


和氣飲, 出處:《嵩崖尊生》卷十四。 組成:當歸6分,川芎6分,白芍6分,人參6分,蘇梗6分,陳皮6分,腹皮6分,甘草3分,木香2分。 主治:妊娠心胃脹滿。

和氣飲, 出處:《金鑑》卷五十二。 組成:蒼朮、紫蘇、防風、赤苓、豆豉、藿香、陳皮、厚朴(薑炒)、炙甘草。 主治:溫散。主治:小兒斷臍失護,風冷乘入,傳於大腸,遂成臍寒瀉,糞色青白,腹痛腸鳴。

和氣飲, 出處:《雞鳴錄》。 組成:白朮(土炒)1錢5分,鹽橘紅1錢,鹽香附2錢(研),茯苓8分,炒白芍1錢,酒芩1錢,川芎5分,炙草5分,酒歸身1錢6分。 主治:妊娠4月,倦卧不安,或口舌頭痛,腳弱及腫者。

和氣飲, 出處:《女科萬金方》。 組成:厚朴5錢,香附5錢,白朮4錢,枳殼4錢,黃芩4錢,小茴香3錢,陳皮3錢,藿香3錢,甘草3錢,玄胡索3錢,砂仁2錢,草果2錢。 主治:婦人血氣不和,飲食少進,肚腹膨脹,嘔吐惡心。

和氣飲, 出處:《廣嗣紀要》卷九引李東垣方。 組成:白朮1錢半,黃芩1錢半,大腹皮1錢,枳殼(炒)1錢,蘇葉莖5分,砂仁(炒)5分,炙草3分。 主治:子滿。妊娠7-8月,其婦奉養本厚,安居太過,胎元肥壯,溫熱內盛,腹大如鼓,腹滿下墜,逼迫子戶,坐卧不安。

和氣飲, 出處:《續易簡》卷二。 組成:蒼朮1兩4錢,桔梗1兩2錢,枳殼(去瓤,麸炒)6錢,橘紅6錢,白芍藥3錢,白芷3錢,川芎3錢,當歸3錢,赤茯苓3錢,桂(去粗皮)3錢,半夏(湯洗7次)3錢,甘草(炙)3錢,厚朴(去粗皮,薑制)4錢,乾薑4錢,吳茱萸(炒)半兩。 主治:腹痛,腸鳴,泄利。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