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損承氣丸

增損承氣丸

ZENG SUN CHENG QI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15

熱/寒比例

偏熱 (1.13)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1%
肺經 13%
心經 13%
肝經 13%
大腸經 11%
胃經 11%
腎經 7%
膀胱經 3%
心包經 1%
小腸經 1%
三焦經 1%
脾經
肺經
心經
肝經
大腸經
胃經
腎經
膀胱經
心包經
小腸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增損承氣丸中添加前胡,主要是利用其疏散風寒理氣止痛的功效。

前胡味辛性溫,入肺經,能疏散風邪,對於因風寒引起的胸悶、咳嗽、氣喘等症狀具有緩解作用。同時,前胡亦能行氣止痛,對於寒邪阻滯經絡所致的腹痛、胸痛等症狀也有改善效果。

因此,在增損承氣丸中加入前胡,可以更有效地疏散寒邪緩解疼痛,促進腸胃蠕動,達到通便瀉下的目的。

增損承氣丸中加入枳實,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消積: 枳實味苦性寒,具有行氣消積、破氣除痞的功效。方中以大黃瀉下為主,易致腸胃氣滯,枳實可助其行氣,避免因瀉下過猛而導致腸胃不適,並促進藥物下行,增強其瀉下之力。

2. 緩和藥性: 枳實性寒,可緩和方中大黃、芒硝等藥物的燥熱之性,防止其傷及脾胃,使藥效更趨平和,避免過於猛烈而導致腹痛、腹瀉等不良反應。

增損承氣丸中加入桂枝,主要出於以下兩點考慮:

  1. 緩和攻下之性:承氣湯以瀉下為主,性偏峻猛。桂枝性溫和,可緩解其燥烈之性,防止傷陰耗氣。
  2. 調和脾胃:桂枝能溫中散寒,調和脾胃,幫助脾胃更好地運化水谷,促進藥物吸收,增強瀉下效果。

此外,桂枝還能發汗解表,與其他藥材共同發揮協同作用,更有效地治療疾病。

增損承氣丸中加入乾薑,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1. 溫中散寒,助藥力達下: 承氣湯以瀉下寒熱為主,但若患者脾胃虛寒,寒邪阻滯,則藥力難以順利下達腸道,藥效減弱。乾薑性溫,具有溫中散寒之功,可溫煦脾胃,促進藥物下行,增強其瀉下通便之效。
  2. 緩解寒瀉所致的腹痛: 承氣湯瀉下之力強,易造成腹痛。乾薑辛溫,能溫中止痛,緩解寒瀉所致的腹痛,避免寒邪傷及陽氣,使患者不至腹痛難忍。

因此,在增損承氣丸中加入乾薑,既能助藥力達下,又能緩解腹痛,提高藥效,使瀉下更安全有效。

增損承氣丸方中加入吳茱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助瀉力: 吳茱萸性溫,味辛苦,入肝、脾、胃經。其溫中散寒之性可溫暖脾胃,助其運化,提升承氣湯瀉下之效,使藥效更顯著。
  2. 緩解寒邪內伏,腹痛: 增損承氣丸用於治療寒邪內伏,脾胃虛寒,腹痛便祕等症,而吳茱萸可溫散寒邪,並能緩解因寒邪內伏所致的腹痛,避免單純瀉下造成患者不適。

因此,吳茱萸在增損承氣丸中發揮著溫中散寒、助瀉和緩解腹痛的作用,使藥效更全面,療效更佳。

增損承氣丸中加入茯苓,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利水滲濕: 茯苓味甘淡,性平,具有利水滲濕的功效。承氣湯以瀉下為主,但若患者濕熱內阻,僅瀉下不足以完全解除病症。茯苓能利水滲濕,使濕熱之邪得以排出,配合承氣湯瀉下,更能徹底清除病邪。
  2. 健脾和中: 茯苓亦能健脾和中,增進脾胃功能。承氣湯瀉下作用較強,易傷脾胃。茯苓加入方中,能緩解承氣湯對脾胃的損傷,使藥物更為平和,減少副作用。

增損承氣丸中加入白芍,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緩和寒涼之性:承氣湯本身寒涼峻猛,易傷脾胃。白芍味苦甘酸,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緩解寒涼之性,保護脾胃,避免藥物過於猛烈,造成腸胃損傷。
  2. 調和營血:白芍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汗的功效。承氣湯瀉熱通便,容易耗損津液,白芍可以補充血氣,調和營血,防止藥物過於燥烈,損傷人體正氣。

總之,白芍在增損承氣丸中起到緩和寒涼之性、保護脾胃、調和營血的作用,使藥效更為平和,減少副作用。

增損承氣丸中添加厚朴,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瀉熱除濕: 厚朴性辛溫,入肺、脾、胃經,具有燥濕化痰、行氣消積之功效。與大黃、芒硝等瀉熱藥配合,可增強瀉熱除濕之力,有助於清熱解毒、通腑泄熱。

2. 調和脾胃: 厚朴可降逆止嘔,調和脾胃,與其他藥物共同作用,可防止瀉下過度而傷及脾胃,避免出現腹痛、腹瀉等副作用,使藥效更加溫和。

總而言之,厚朴在增損承氣丸中起到輔佐瀉熱、調和脾胃的作用,使其藥效更加全面,並減少副作用。

增損承氣丸中加入橘皮,主要有兩個原因:

  1.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橘皮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其疏肝理氣之功,可緩解肝氣鬱結,進而止痛,避免因肝氣不舒導致的腹痛、腹脹等症狀。
  2.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增損承氣丸以大黃為主藥,性寒瀉下,容易傷脾胃。橘皮的溫性可以中和寒性,避免藥性過於猛烈,同時還能促進腸胃蠕動,幫助藥物更好地發揮瀉下作用。

增損承氣丸中的大黃,是方劑中最重要的藥材之一。主要原因有二:

  1. 瀉熱通便:大黃性寒,味苦,具有瀉熱通便的功效。其能清熱解毒,瀉火通腑,對於熱結便祕、腸胃積熱等症狀具有顯著療效。
  2. 引導藥力:大黃在方劑中起到引導藥力的作用。其寒性可引導其他藥物深入腸胃,發揮其清熱解毒、通便止痛等功效,使藥力直達病竈,達到治療效果。

因此,大黃的加入,不僅能有效緩解便祕,更能促進其他藥物的發揮,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增損承氣丸中的杏仁,主要作用在於潤腸通便,輔助瀉下。

杏仁味苦甘,性微溫,入肺、大腸經。其潤燥滑腸之效,可緩解燥熱便祕,同時亦可改善因燥熱引起的咳嗽、咽喉疼痛等症狀。

此外,杏仁還具有止咳平喘之效,與方中其他藥物合用,可增強通便效果,並減輕因瀉下引起的腸胃不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增損承氣丸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胸脅支滿,背上時有一答熱則痛,腹脹多噫,醋咽氣逆」,其病機關鍵在於氣機壅滯兼有寒熱錯雜

  1. 胸脅支滿、腹脹:反映肝胃氣滯,中焦升降失司,與方中厚朴、枳實、橘皮的理氣降逆作用相應。
  2. 背上熱痛:局部鬱熱,可能因氣滯化熱或痰濁阻絡所致,大黃清瀉鬱熱,芍藥緩急止痛。
  3. 多噫、醋咽氣逆:胃氣上逆伴酸水湧溢,吳茱萸、乾薑溫中降逆,茯苓健脾滲濕以制酸。

整體屬「氣滯為主,兼寒熱夾雜」之證,病位涉肝、脾、胃三臟,邪實而正未虛。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行氣破滯,疏理中焦

  • 核心配伍:厚朴(10分)、枳實(7分)、橘皮(10分)
    • 厚朴為君,重用至十分,善消「腹滿脹」,其性溫燥,既能下氣除滿,又可化濕;
    • 枳實破氣消積,橘皮理氣健脾,三者協同開解中上焦氣機壅滯,針對「支滿、腹脹」主症。

2. 溫散寒邪,降逆止嘔

  • 溫中組合:乾薑(5分)、吳茱萸(5分)、桂心(5分)
    • 吳茱萸主降肝胃逆氣,止「醋咽」;乾薑溫胃散寒,桂心助陽化氣,合而化解寒凝氣滯。

3. 清瀉鬱熱,潤腸通腑

  • 通降配伍:大黃(7分)、杏仁(70枚)、前胡(7分)
    • 大黃量輕於承氣湯類方,取其「泄熱」而非峻下,清胸背鬱熱;
    • 杏仁潤腸降氣,前胡宣散風熱,助肺氣肅降以利大腸(肺與大腸相表裏)。

4. 調和營血,健脾滲濕

  • 佐使之藥:芍藥(6分)、茯苓(4分)
    • 芍藥柔肝緩急,治「痛」;茯苓健脾防理氣藥傷正,兼化痰濕。

製服法特點

  • 蜜丸緩攻:改湯為丸,藥力較緩,符合「氣滯需漸消」之理;酒飲送服助藥力宣行。
  • 劑量設計:厚朴、橘皮重用,大黃輕用,凸顯「行氣為主,瀉熱為輔」之意。

方劑思路溯源

此方為**《備急千金要方》承氣類變方**,融合以下經方架構:

  1. 厚朴三物湯(厚朴、枳實、大黃)去大黃增量,加味化裁,轉治「氣滯甚於熱結」;
  2. 吳茱萸湯(吳茱萸、生薑)思路,去人參加乾薑,專攻寒凝氣逆;
  3. 大黃杏仁配伍,仿大陷胸丸之「逐邪從上緩下」法,避免瀉下傷正。

全方體現「宣上、溫中、降下並行」的立體調氣思維,標本兼顧,適用於寒熱互結、氣機紊亂之實證。

傳統服藥法


前胡7分,枳實7分(炙),桂心5分,乾薑5分,吳茱萸5分,茯苓4分,芍藥6分,厚朴10分(炙),橘皮10分,大黃7分,杏仁70枚(去皮尖)。
上為末,納杏仁脂中研調,度蜜和丸,如梧桐子丸。
每服7丸,食後少時,酒、飲任下。以氣宣下泄為度。
忌生蔥,火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較強的通利作用,因此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體虛者慎用。

相關疾病


胃下垂噯氣

相同名稱方劑


增損承氣丸, 出處:《外台》卷六引《延年秘錄》。 組成:前胡7分,枳實7分(炙),桂心5分,乾薑5分,吳茱萸5分,茯苓4分,芍藥6分,厚朴10分(炙),橘皮10分,大黃7分,杏仁70枚(去皮尖)。 主治:胸脅支滿,背上時有一答熱則痛,腹脹多噫,醋咽氣逆。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