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丸

JU HUA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扶夀精方》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14

熱/寒比例

偏寒 (0.71)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40%
腎經 31%
心經 9%
脾經 9%
肺經 9%
肝經
腎經
心經
脾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菊花丸中加入菊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平肝明目: 菊花性寒,味甘苦,入肺、肝經,具有清熱解毒、平肝明目之功效。其能疏散風熱,清肝火,對於因肝火上炎導致的頭痛、目赤、口乾、咽痛等症,具有較好的緩解作用。
  2. 配合其他藥材: 菊花常與其他清熱解毒、平肝明目之藥材配伍,如黃芩、梔子、白芍等,以增強其療效,達到協同作用。

菊花丸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活血,緩解頭風頭痛: 菊花丸主要用於治療頭風頭痛,而當歸具有補血活血、養血潤燥的功效。頭風頭痛多因血虛風燥引起,當歸可以補益氣血,促進血液循環,改善頭部血液供應,從而緩解頭風頭痛。
  2. 清熱解毒,協調藥性: 菊花具有清熱解毒、平肝明目的功效,但單獨使用容易寒涼傷胃。當歸性溫,可以中和菊花的寒性,協調藥性,避免副作用,提高藥效。

菊花丸方劑中加入生地黃,主要是基於其清熱涼血的功效。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其具有清熱涼血、滋陰生津的功效。菊花則以清熱解毒、平肝明目著稱。二者搭配,相輔相成,可達到清熱涼血、滋陰養肝的功效,適用於肝火上炎、目赤腫痛、口乾舌燥等症狀。

此外,生地黃還具有滋陰潤燥的作用,可以緩解菊花丸的燥性,使藥性更加平和。

菊花丸中加入川牛膝,主要是利用其 活血通絡、利水消腫 的功效。

川牛膝性溫,味苦辛,入肝、腎經,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菊花丸的組成中,常包含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藥材,而川牛膝的加入,可以 協同其他藥物,更好地 活血化瘀、消散熱毒,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此外,川牛膝的利水消腫作用,也能配合其他藥物,有效 減輕水腫、排泄毒素,進一步提升療效。

菊花丸中加入覆盆子,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補腎益精,固澀止瀉:覆盆子味甘酸性溫,入腎經,具有補腎益精、固澀止瀉之功效。菊花丸多用於治療肝腎陰虛、頭暈目眩、耳鳴耳聾、腰膝痠軟等症狀,覆盆子可以補充腎精,改善肝腎陰虛,同時也能固澀止瀉,防止藥物過於滋膩而導致腹瀉。
  2. 滋陰潤燥,生津止渴:覆盆子還具有滋陰潤燥、生津止渴的作用。菊花丸中多含有辛燥之品,覆盆子的加入可以中和藥性,防止燥熱傷陰,避免藥物過於燥烈而導致口乾舌燥、咽喉腫痛等症狀。

主治功效


菊花丸主治功效分析

綜合古文分析

根據多部古代醫書的記載,菊花丸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病症:

  • 眼疾
    • 眼目昏暗、視物不清、見黑花(《衛生寶鑒》、《醫學綱目》)
    • 瞳仁倒、五臟俱損(《驗方新編》、《異授眼科》)
    • 風熱攻眼、赤腫羞明、漸生翳障、目痛(《奇效良方》、《審視瑤函》)
    • 風毒沖目、虛熱赤痛、澀癢腫疼、久赤不瘥(《聖濟總錄》、《太平聖惠方》)
    • 冷淚常流(《本草簡要方》)
    • 眼昏暗,漸成內障(《聖濟總錄》)
    • 兩眼雲翳遮睛(《醫學綱目》)
  • 腎虛
    • 腎臟虛弱(《衛生寶鑒》、《醫學綱目》)
    • 腎水枯竭(《驗方新編》、《異授眼科》)
  • 肝虛
    • 肝虛風熱(《奇效良方》、《審視瑤函》)
  • 脾肺氣虛
    • 脾肺氣虛、憂思過度、榮衛枯耗、脣裂沈緊、口吻生瘡、容色枯悴、男子失精、女子血衰(《世醫得效方》、《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 風證
    • 風邪注頭、頭目俱暈、心悶、倒僕(《聖濟總錄》)
    • 風頭旋、目運欲倒、胸中痰逆、筋骨疼痛(《聖濟總錄》、《奇效良方》)
    • 一切風眼、風攻頭系(《聖濟總錄》)
    • 頭面風、皮膚痹癢、肢節疼痛、頭目不利、項強耳聾(《太平聖惠方》)

治療原理分析

菊花丸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中醫的臟腑理論和氣血津液學說:

  1. 滋補肝腎,明目退翳

    • 菊花、枸杞子、熟地黃等藥材具有滋補肝腎、益精明目的功效。
    • 肝開竅於目,腎主藏精,肝腎精血充足,則目得所養,視物清晰。
    • 菊花還能清熱解毒,對於風熱引起的眼疾有良好的療效。
    • 巴戟、肉蓯蓉等藥材能溫補腎陽,增強腎臟的功能。
  2. 益氣養血,調和營衛

    • 當歸、熟地黃等藥材能補血活血,調經止痛。
    • 氣血充盈,則營衛調和,能改善脾肺氣虛、憂思過度等引起的症狀。
  3. 祛風散邪,通絡止痛

    • 羌活、防風、獨活等藥材具有祛風散邪的作用,能緩解風邪引起的頭暈、目眩、疼痛等症狀。
    • 川芎、木香等藥材能行氣活血、通絡止痛,有助於改善筋骨疼痛。
  4. 清熱利濕,化痰降逆

    • 黃連、天竺黃等藥材具有清熱燥濕、化痰降逆的作用,能改善胸中痰逆等症狀。
    • 赤茯苓能利水消腫,有助於緩解水濕停滯引起的症狀。
  5. 健脾益氣,固本培元

    • 方中多味藥材具有補益作用,能增強人體正氣,提高抗病能力。
    • 長期服用菊花丸,能起到固本培元、延年益壽的作用。

總體而言,菊花丸通過滋補肝腎、益氣養血、祛風散邪、清熱利濕等多種途徑,達到治療眼疾、改善腎虛、緩解風證、調理脾肺等多重功效。

傳統服藥法


甘菊花半兩(擇去梗),羌活半兩(去蘆頭),枳殼半兩(去瓤,麩炒),芎藭半兩,防風半兩(去叉),桂(去粗皮)半兩,細辛(去苗葉)1兩,檳榔(銼)1枚。
上為末,以生薑汁煮薄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空心酒送下,1日2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菊花丸具有補益肝腎、養血明目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本方劑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遺精嗜眠症(嗜睡症)多痰嘴唇紅腫嘴唇焦裂內障

相同名稱方劑


菊花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七。 組成:甘菊花、人參、白茯苓(去黑皮)、山芋各等分。 主治:一切風眼及風攻頭繫。

菊花丸, 出處:《三因》卷十六。 組成:甘菊花、枸杞子、肉蓯蓉(酒浸,洗,切)、巴戟(去心)各等分。 主治:脾肺氣虛,憂思過度,榮衛枯耗,唇裂,沈緊,或口吻生瘡,容色枯瘁,男子失精,女子血衰。

菊花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六。 組成:甘菊花半兩(擇去梗),羌活半兩(去蘆頭),枳殼半兩(去瓤,麸炒),川芎半兩,防風半兩(去叉),桂(去粗皮)半兩,細辛(去苗葉)1兩,檳榔(銼)1枚。 主治:風邪註頭,頭目俱暈,輕則心悶,重則倒僕。

菊花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五。 組成:甘菊花1兩,黃芩(去黑心)1兩,玄參1兩,決明子(炒)1兩半,升麻1兩,蕤仁(去皮)1兩半,車前子2兩,防風(去叉)2兩,黃連(去須)2兩,萎蕤2兩,大黃(銼,炒令香)3兩。 主治:風毒衝眼,久赤不癒。

菊花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七。 組成:甘菊花(擇)、枸杞子(擇)、天麻(酒浸,切,焙)、獨活(去蘆頭)、蔓荊實(去皮)、木香、川芎、防風(去叉)、羌活(去蘆頭)、天竺黃(研)、赤茯苓(去黑皮)、藁本(去土)各等分。 主治:風頭旋。目暈欲倒,胸中痰逆,筋骨疼痛。

菊花丸, 出處:《扶夀精方》。 組成: 菊花丸(《扶夀精方》。)出處:《扶夀精方》。組成:甘菊花(家園菊,黃白色盛開時採,陰乾)6兩,秦當歸(去蘆頭梢尾,酒洗,焙乾,爲末)3兩,地黃膏(採生鮮者,取自然汁,每斤入蜜2兩,瓦器內慢火熬成膏,忌銅鐵)6兩,牛膝4兩(酒浸透,焙乾,爲末),覆盆子4兩。主治:補諸虛,除諸疾,明目滋陰,常服氣血永不衰,鬓發永不白,駐顔益夀。 。 主治:補諸虛,除諸疾,明目滋陰,常服氣血永不衰,鬢發永不白,駐顔益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