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烏梅四物湯

加味烏梅四物湯

JIA WEI WU MEI SI WU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16

熱/寒比例

偏寒 (0.56)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1%
脾經 18%
腎經 12%
肺經 12%
心經 12%
大腸經 6%
胃經 6%
肝經
脾經
腎經
肺經
心經
大腸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加味烏梅四物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原因如下:

  1. 緩解血虛兼熱症狀: 白芍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汗、緩急止痛之效。四物湯偏於滋陰補血,而烏梅則性酸收斂,易於助熱。白芍的加入,可緩解四物湯的燥熱之性,並與烏梅協同作用,達到滋陰涼血、清熱止渴的效果。
  2. 緩解肝氣鬱結: 白芍可舒肝解鬱,與烏梅酸收斂肝氣的作用相輔相成,可有效緩解肝氣鬱結所導致的胸悶、脅痛、月經不調等症狀。

加味烏梅四物湯中添加生地黃,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涼血: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涼血、清熱解毒之效。四物湯以補血為主,但若血熱妄行,則易致出血或瘀滯。生地黃可協同烏梅清熱解毒,滋陰涼血,使補血作用更趨平和,避免燥熱傷陰。
  2. 配伍增效:生地黃與烏梅相配,可增強清熱涼血之效。烏梅酸收斂,可止血生津;生地黃滋陰涼血,可解熱除煩。兩者合用,相輔相成,可達到更佳的療效。

加味烏梅四物湯中加入當歸,主要有以下原因:

  1. 補血活血: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四物湯本身以補血為主,加入當歸可增強補血效果,並改善血液循環,促進氣血運行。
  2. 調和藥性:烏梅性酸,收斂止瀉,但可能過於寒涼。當歸性溫,可緩解烏梅的寒涼之性,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過寒損陽,更適合多種體質使用。

加味烏梅四物湯中加入烏梅,主要有兩個原因:

  1. 斂陰止汗: 烏梅性酸斂,能收斂津液,止汗止瀉,適合用於氣陰兩虛、自汗盜汗、脾虛泄瀉等症狀。四物湯滋陰補血,但對於氣陰兩虛、汗多者,單用四物湯難以止汗,因此加入烏梅,以增強其斂陰止汗之效。
  2. 酸味入肝,疏肝解鬱: 烏梅味酸,入肝經,能疏肝解鬱,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胸悶、脅痛、心煩等症狀。四物湯以補血為主,但對於肝鬱氣滯者,單用四物湯效果不佳,加入烏梅,可以起到疏肝解鬱,協同補血的作用。

加味烏梅四物湯中加入川牛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活血通絡,引血下行: 川牛膝性溫,入肝腎經,具有活血通絡、引血下行的功效。四物湯滋補肝腎,但若血瘀阻滯,藥效難以發揮。川牛膝加入後,可促進血液循環,將藥力引導至下焦,改善血瘀,提高藥效。
  2. 利水消腫,改善水腫: 川牛膝兼具利水消腫的作用,對於四物湯治療過程中出現的水腫現象,有一定的輔助治療效果。尤其針對肝腎陰虛導致的水腫,川牛膝能促進水液代謝,消退水腫,緩解患者不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加味烏梅四物湯」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蟲積腹痛,日久肌膚消瘦」,屬中醫「蟲證」範疇,尤其針對寄生蟲(如蛔蟲、蟯蟲等)內擾腸道,耗傷氣血陰液,導致長期腹痛、形體消瘦、營養不良者。其機理在於:

  1. 蟲積腹痛:蟲體寄生腸道,擾動氣機,甚則纏結成團,阻滯腑氣,引發臍周或腹部陣發疼痛。
  2. 日久肌瘦:蟲久居腸道,耗吸水穀精微,氣血生化不足;加之久病陰血虧虛,肌膚失養,故見形體消瘦、面色萎黃。

本方以「滋陰扶正,導滯除蟲」為法,兼顧驅蟲與補虛,避免攻伐傷正。


二、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1. 藥物組成與邏輯關係

  • 烏梅肉(君藥)

    • 味酸澀,性平,入肝、脾、肺、大腸經。
    • 驅蟲:《本草綱目》載其能「治蛔厥吐利」,酸味使蟲體靜伏,緩解蟲動腹痛。
    • 斂陰生津:針對蟲積日久傷陰之口渴、瘦削。
  • 當歸、白芍、生地(臣藥)

    • 三藥合為「四物湯」之變方(去川芎),專注養血滋陰
      • 當歸補血活血,潤腸通便,助緩解蟲積腸燥。
      • 白芍柔肝緩急,止痛安蛔,協烏梅抑蟲躁動。
      • 生地清熱涼血,滋陰生津,改善陰血虧耗。
  • 懷牛膝(佐使藥)

    • 性平,味甘苦酸,歸肝、腎經。
    • 引藥下行:導藥力至下焦腸道,助驅除寄生蟲。
    • 補肝腎、強筋骨:輔助改善久病體虛,肌肉羸弱。

2. 配伍特點與治療原理

  • 酸甘化陰,柔肝安蟲
    烏梅之酸配合當歸、白芍之甘,酸甘化陰以滋養肝血,柔肝緩急止痛;同時利用烏梅酸性使蟲體靜伏,緩解腹痛。
  • 養血潤腸,通導蟲積
    當歸潤腸、生地滋陰,使腸道潤澤,避免蟲體纏結;牛膝下行引導,助蟲體排出。
  • 攻補兼施,標本同治
    全方驅蟲不傷正,透過滋陰養血恢復正氣,間接削弱蟲體寄生環境,適合體弱患者。

三、延伸思考

此方體現中醫「蟲得酸則伏」理論(烏梅),並結合「治蟲先扶正」原則,避免單純殺蟲導致正氣更虛。現代可應用於寄生蟲感染伴營養不良者,或慢性腹痛屬陰血不足夾蟲積之證。

(分析完畢)

傳統服藥法


白芍3錢(生),生地3錢,全當歸3錢,烏梅肉5個(去殼),懷牛膝3錢。
滋陰扶正,導滯除蟲。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孕婦慎用。
  • 本方具有收斂固澀的功效,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腹痛胰臟炎身體消瘦

相同名稱方劑


加味烏梅四物湯, 出處:《醫門八法》卷三。 組成:白芍3錢(生),生地3錢,全當歸3錢,烏梅肉5個(去殼),懷牛膝3錢。 主治:滋陰扶正,導滯除蟲。主治:蟲積腹痛,日久肌膚消瘦。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