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熱和胃丸

QING RE HE WEI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16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1%
脾經 19%
肺經 15%
心經 11%
肝經 10%
大腸經 6%
膽經 5%
三焦經 4%
小腸經 3%
心包經 2%
胃經
脾經
肺經
心經
肝經
大腸經
膽經
三焦經
小腸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清熱和胃丸中包含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 黃連味苦寒,性寒涼,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瀉的功效。對於胃熱引起的口渴、口臭、胃痛、腹脹、便祕等症狀,黃連能有效清熱降火,改善胃部不適。
  2. 抑菌消炎: 黃連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能抑制腸道內病菌的繁殖,對於胃炎、潰瘍等引起的胃部炎症,黃連能起到一定的消炎止痛作用。

因此,清熱和胃丸中加入黃連,旨在清熱瀉火、抑菌消炎,達到和胃止痛、改善胃部症狀的效果。

清熱和胃丸中加入梔子,主要出於以下兩點考慮:

  1. 清熱解毒:梔子性寒,味苦,入肝、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對於胃熱引起的口乾口苦、煩躁不安、胃痛灼痛等症狀,梔子可以起到清熱解毒、緩解症狀的作用。
  2. 和胃止嘔:梔子能降胃火,止嘔吐,對於胃熱引起的噁心嘔吐,具有緩解作用。

總之,梔子在清熱和胃丸中發揮着清熱解毒、和胃止嘔的作用,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清熱和胃、緩解胃熱症狀的效果。

清熱和胃丸中加入竹茹,主要是因為其具有清熱降火、和胃止嘔的功效。

竹茹為淡竹莖的乾燥外層,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其清熱降火作用能有效緩解胃火上炎導致的口乾舌燥、胃脘灼痛等症狀。同時,竹茹還有和胃止嘔的作用,能緩解胃氣上逆引起的噁心嘔吐。因此,清熱和胃丸中加入竹茹,可以協同其他藥材,達到清熱和胃、消炎止痛的效果。

清熱和胃丸中包含麥門冬,主要基於其清熱潤肺、養陰生津的功效。麥門冬性寒,味甘,入肺、心經,能滋養肺陰,清熱解毒,緩解因胃熱引起的口渴、咽乾、食慾不振等症狀。

同時,麥門冬還具有養胃生津的作用,可緩解胃陰不足導致的胃脘灼痛、口乾舌燥等症狀。因此,麥門冬的加入,可以協調清熱和胃丸整體的功效,更好地達到清熱解毒、養陰生津、和胃止痛的療效。

清熱和胃丸中包含連翹,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

連翹性味苦寒,入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之效。其對於外感熱病、咽喉腫痛、瘡瘍腫毒等症狀具有顯著療效。在清熱和胃丸中,連翹可以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清熱解毒,消散胃熱,達到和胃止痛的效果。此外,連翹還可以促進胃腸蠕動,緩解消化不良等問題,從而達到清熱和胃的功效。

清熱和胃丸中加入山楂,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消食化積:山楂味酸甘,性微溫,入脾胃經,具有消食化積、行氣散瘀的功效。對於因飲食積滯、脾胃不和所致的脘腹脹滿、消化不良等症狀,山楂能有效促進消化,緩解不適。
  2. 活血化瘀:山楂還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有助於消散胃腸道瘀血,對於食積瘀阻導致的胃痛、腹痛等症狀亦有一定療效。

清熱和胃丸中包含神麴,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消食化積:神麴為麥芽經發酵而成,具有消食健胃之效,能幫助消化積滯,緩解食慾不振、腹脹、噯氣等症狀,與清熱和胃丸的整體功效相輔相成。
  2. 和胃降逆:神麴性平味甘,可和胃降逆,緩解胃氣上逆、嘔吐、泛酸等症狀。這對於清熱和胃丸治療因胃熱引起的消化不良、反胃等症狀有很好的輔助作用。

神麴與清熱和胃丸中的其他藥物協同作用,能更有效地達到清熱和胃、消食導滯的效果。

清熱和胃丸中包含麥芽,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消食健脾: 麥芽味甘性涼,入脾、胃經,具有消食健脾、和胃止嘔的作用。清熱和胃丸常用於治療熱病傷津、胃熱不降、口苦口渴、食慾不振等症狀,而麥芽的消食健脾功效有助於緩解食積停滯,促進消化吸收,改善胃腸功能。
  2. 清熱解毒: 麥芽還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功效,可以輔助清熱解毒藥物,共同達到清熱解毒、和胃止嘔的療效。

總之,麥芽在清熱和胃丸中發揮著消食健脾、清熱解毒的作用,有助於提升藥效,更好地治療相關病症。

清熱和胃丸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和胃:陳皮味辛、苦,性溫,歸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溼化痰、和胃降逆的功效。它可以疏通脾胃氣機,緩解胃氣上逆、噁心嘔吐等症狀,幫助胃腸恢復正常功能。
  2. 行氣消滯:陳皮還能幫助消化食物,消解積滯,對於食積不化、腹脹便祕等症狀也有很好的療效。它與其他清熱解毒的中藥配合,可以更好地緩解胃腸炎症,達到清熱和胃的效果。

清熱和胃丸中包含枳殼,主要因為其具有以下作用:

  1. 理氣行滯:枳殼味苦性寒,善於行氣消積,對於胃中積滯、脘腹脹滿等症狀,可起到疏通氣機,促進消化吸收的作用。
  2. 降逆止嘔:枳殼能降逆氣,對於胃氣上逆所致的噁心嘔吐,具有緩解作用,同時也能輔助清熱解毒,改善胃腸功能,達到和胃止嘔的效果。

清熱和胃丸中包含大黃,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大黃性寒,味苦,入脾、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方劑中因熱邪壅盛,胃失和降而致腹痛、腹脹等症,大黃可清熱瀉火,解毒消積,使胃氣和降。
  2. 通腑導滯:大黃亦能通利大腸,促進腸道蠕動,排除體內積熱和濕濁。對於熱邪阻滯腸道,導致便祕、腹痛等症,大黃可起到通腑導滯,緩解腸道阻塞的作用。

總之,大黃在清熱和胃丸中起到清熱瀉火、通腑導滯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達到和胃止痛、清熱解毒的功效。

清熱和胃丸中包含甘草,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功效:

  1. 調和藥性: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能緩和其他藥物的燥性,避免藥性過於偏激,使藥物更易於被人體吸收和利用。
  2. 增強藥效:甘草能增強其他藥物的療效,例如能提高黃芩、黃連等清熱藥的降火效果,也能減輕石膏等寒涼藥的寒性,使藥效更顯著。

總而言之,甘草在清熱和胃丸中起著調和藥性、增強藥效的作用,有助於提升藥方整體的療效和安全性。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清熱和胃丸」介紹

「清熱和胃丸」是中藥方劑之一,主要成分包括黃連、梔子、竹茹、麥門冬、連翹、山楂、神麴、麥芽、陳皮、枳殼、大黃、甘草。

  • 黃連: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可治療濕熱痞滿、嘔吐吞酸、瀉痢、黃疸、高熱神昏、心火亢盛、心煩不寐、血熱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癰腫疔瘡等症狀。
  • 梔子:具有止血、清熱解毒、清熱瀉火、清熱利濕、清熱涼血、清熱利尿等功效。適用於治療各種熱證,如心煩、失眠、心悸、口渴、黃疸、發熱、小便短赤、吐血、衄血、便血等。
  • 竹茹:性涼、味甘,具有清熱化痰、清胃熱、止嘔、清熱瀉火、止咳化痰、利水消腫、清熱涼血等功效。
  • 麥門冬:味甘性寒,具有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益氣安神的功效。用於治療陰虛津虧的各種症狀,如乾咳少痰、口乾咽燥、舌紅少苔;心肺氣陰兩虛所致的咳嗽、氣喘、心悸、失眠;以及熱病津傷、煩躁、身熱、神昏等症狀。
  • 連翹:具有清熱瀉火、散風熱、清熱解毒、散結、排膿、利水消腫、止嘔等多種功效。主要用於治療熱入肺胃、熱盛化火、火熱上炎、外感風熱、溫病初起、熱入營血、熱入心包、高熱神昏、熱淋澀痛、瘡瘍腫毒、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瘰癧、痰核、甲狀腺腫大、膿瘡、乳癰、水腫、尿少、浮腫、嘔吐、反胃等疾病。
  • 山楂:具有消食化積、理氣行氣、活血化瘀、降氣、清熱利尿、安神等多種功效。可防治心腦血管疾病,緩解血管痙攣,改善血液流通,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
  • 神麴:性甘溫,具有消食化積、健脾胃、除煩等功效。其成分含有酵母菌、維生素 B 羣和蛋白水解酵素,能增進食慾、改善消化不良、腹脹、嘔吐、泄瀉等症狀。
  • 麥芽:性甘、平,具有健脾胃、消食化積、行氣理氣、溫裡溫中、除煩等功效。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如麥芽糖、葡萄糖、澱粉、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B羣等,這些成分協同作用,促進胃腸蠕動,改善脾胃功能,調節氣機,補益中氣,增強體力,緩解情緒問題,提高身體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提高身體的抵抗力。
  • 陳皮:性溫,味苦、辛,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等多種功效。理氣行氣方面,陳皮能行氣、燥濕、化痰,常用於濕阻氣滯痰凝所致之肺失宣肅、脾失健運之證。
  • 枳殼: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消食化積、降氣等功效。它能理氣寬中,行滯消脹,主治胸脅氣滯、脹滿疼痛、食積不化;其性寒,故不適用於脾胃虛寒、腹瀉洩瀉者。
  • 大黃:具有清熱利尿、瀉下、止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降氣、清熱涼血、清熱瀉火等功效。大黃清熱利尿,可治療實熱便祕、積滯腹痛、瀉痢不爽、濕熱黃疸。大黃瀉下,可治療熱結便祕、實熱結而兼氣血虛虧、脾陽不足、冷積便祕、濕熱痢疾初起、食積腹痛等症。
  •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臨牀上,甘草可適用於治療熱毒瘡瘍、咽喉腫痛、藥物中毒、心氣不足、脾氣虛弱、熱毒發熱、口渴、咳嗽、痺痛、泄瀉、咽喉腫痛、口腔潰瘍、肺熱咳嗽、痰多氣喘、咽喉腫痛、口瘡、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症狀。

總括

中藥方劑「清熱和胃丸」主要成分包括黃連、梔子、竹茹、麥門冬、連翹、山楂、神麴、麥芽、陳皮、枳殼、大黃、甘草,具有清熱和胃的功效,主治小兒患有驚癇症。初期症狀是面色發黃、腹部脹滿、嘔吐酸臭的物質,後期症狀變為時常抽搐。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清熱和胃丸是一味中藥方劑,使用時應遵醫囑,不可自行服用。

相關疾病


下腹脹氣癲癇胃腸脹氣腹瀉突然暈倒不省人事

相同名稱方劑


清熱和胃丸, 出處:《金鑑》卷五十一。 組成:川連(生)5錢,梔子(生)5錢,竹茹4錢,麥冬(去心)5錢,連翹(去心)4錢,山楂1兩,神曲(炒)1兩,麥芽(炒)1兩,陳皮4錢,枳殼(麸炒)5錢,大黃5錢,甘草(生)3錢。 主治:小兒食癇。初面黃腹滿,吐利酸臭,後變時時發搐。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