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善散

十善散

SHI SHAN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2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2.75)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0%
肝經 20%
脾經 16%
肺經 13%
胃經 13%
膀胱經 6%
心經 6%
膽經 3%
腎經
肝經
脾經
肺經
胃經
膀胱經
心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十善散中加入秦艽,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祛風濕止痛: 秦艽性寒,味苦,入肝經,具有祛風濕、止痺痛的功效,可有效緩解因風寒濕邪侵襲所致的關節疼痛、肢體麻木等症狀。十善散主要用於治療風濕痹症,而秦艽的祛風濕止痛功效,與方劑主治方向相符。
  2. 清熱解毒: 秦艽亦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功效,可以輔助其他藥物清除體內濕熱,防止其阻礙藥效發揮,進一步增強方劑治療風濕痹症的效果。

總而言之,秦艽在十善散中起著祛風濕止痛、清熱解毒的雙重作用,是方劑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十善散中包含獨活,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方面功效:

  1. 祛風濕止痛:獨活性溫,入肝經,擅長祛除風寒濕邪,並可止痛。十善散多用於治療風寒濕痺,肢體疼痛,麻木不仁等症,而獨活恰好能針對這些症狀,發揮疏通經絡,驅散寒濕的作用。
  2. 活血化瘀:獨活亦具活血化瘀之效,能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十善散中,常與其他活血化瘀藥物配合使用,以達到更好的療效。

十善散中包含茯神,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安神定志:茯神性甘平,入心經,具有安神定志的功效,可治療心神不寧、失眠多夢、心悸不安等症狀。十善散主治心神不安、驚悸失眠、健忘恍惚等症,茯神可以起到安神定志的作用,幫助患者改善睡眠質量,提高精神狀態。
  2. 益氣健脾:茯神還具有一定的益氣健脾作用,可以改善脾胃虛弱、食慾不振等症狀。十善散中常與其他益氣健脾藥物配伍,共同發揮益氣健脾的作用,從根本上改善心神不安的病根。

十善散中包含山藥,主要是因為山藥具有以下功效:

  1. 補脾益氣: 山藥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健脾益氣、補肺止咳的作用。十善散中往往加入山藥以補益脾胃之氣,提高機體抵抗力,改善消化功能。
  2. 滋陰潤燥: 山藥還具有滋陰潤燥、生津止渴的功效。對於一些脾胃虛弱、津液不足引起的症狀,例如口渴、乾燥、便祕等,山藥可以起到緩解作用。

因此,十善散中加入山藥,一方面可以補益脾胃,另一方面可以滋陰潤燥,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十善散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山茱萸,主要原因在於山茱萸具有滋補肝腎、療效顯著的特點。山茱萸的果實富含多種化學成分,如黃酮、皁苷和有機酸,這些成分能夠增強免疫力、抗氧化並促進新陳代謝。此外,山茱萸對於肝腎虧損所引起的各種症狀,如腰膝酸軟、耳鳴、視力模糊等,均有良好的調理效果。

在十善散中,山茱萸的作用不僅是滋陰補腎,還能調和其他藥材的效果,增強方劑的整體效果,使其更具協同作用。此方特別適用於虛證患者,有助於強化身體的正氣,提升生機,有助於復健和補養。因此,山茱萸的添加,使十善散成為一種理想的調理方劑,適用於恢復健康和增強體質的需求。

十善散方中包含藁本,主要原因有二:

  1. 疏風散寒止痛: 藁本性溫,味辛,入肺、膀胱經,具有疏散風寒、止痛止痙之效。十善散主要用於治療風寒襲表、頭痛鼻塞、肢體痠痛等症狀,藁本的疏風散寒作用可有效緩解這些症狀。
  2. 通竅止痛: 藁本具有通鼻竅、止痛之效。十善散中常與其他具有通竅作用的藥物配伍,如川芎、蒼朮等,共同達到疏風散寒、通竅止痛的效果。

因此,藁本在十善散中發揮著疏風散寒止痛、通竅止痛的重要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十善散方中使用天雄,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散寒、祛風止痛: 天雄性溫,味辛,入肝腎經,具有溫陽散寒、祛風止痛之功效。對於寒邪凝滯所致的風寒濕痹、肢體麻木、疼痛等症,天雄可溫經散寒,驅散寒邪,起到止痛的效果。

2. 通絡止痛: 天雄具有通經活絡的作用,可改善氣血循環,緩解經絡不通所致的疼痛。對於風寒濕痹所致的關節疼痛、肌肉痠痛等,天雄能通絡止痛,達到緩解疼痛的目的。

總之,天雄在十善散方中,發揮溫陽散寒、祛風止痛、通絡止痛的作用,對於寒濕痹痛等症有一定的療效。但天雄性溫燥,使用需謹慎,需遵醫囑使用。

十善散中使用鐘乳石,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 鐘乳石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十善散為治療熱毒壅盛之症,鐘乳石可清熱瀉火,解毒消腫,與方中其他清熱解毒藥物如金銀花、連翹等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清熱解毒之功。
  2. 化痰止咳: 鐘乳石亦具有化痰止咳之效,對於熱痰壅盛、咳嗽氣喘等症狀,可起到化痰開胸、宣肺止咳之作用。十善散中包含多味化痰止咳藥物,如半夏、貝母等,鐘乳石加入其中可加強其化痰止咳之效。

十善散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緩解疼痛: 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之功效。可有效緩解因肝氣鬱結、血虛所致的疼痛,例如脘腹疼痛、脅肋疼痛等,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更好的止痛效果。

二、調和藥性: 白芍能和解藥性,使藥物更加平和,減少副作用。例如,方劑中可能存在一些偏燥熱的藥物,白芍的寒性可以緩解其燥熱之性,使藥性更加協調,提高藥效,減少對身體的刺激。

十善散中包含乾薑,主要是為了其溫中散寒、回陽通脈之功效。

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腎經,可溫脾胃、散寒邪,有助於緩解因寒邪入侵而引發的腹痛、嘔吐、腹瀉等症狀。此外,乾薑還能溫經通脈,改善血液循環,對於因寒邪凝滯導致的肢體麻木、關節疼痛等症狀也有一定的療效。

因此,在十善散的組成中加入乾薑,可增強其溫中散寒、回陽通脈的作用,使藥效更加全面,更好地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十善散主治範圍廣泛,以「風邪」與「虛損」為核心,涵蓋以下證候:

  1. 風病
    • 外風:如「風氣」「風眩」「頭面風」指風邪侵襲頭面、肌表,致眩暈、頭痛或皮膚瘙癢等;「中風腳弱」「風濕痹弱」則屬風濕夾雜,流注經絡,導致肢體麻木、痿弱或關節疼痛。
    • 內風:如「傷寒心痛」「中惡冷病」,可能為寒邪內侵或陽虛陰盛,引發胸痹、猝然昏厥等。
  2. 虛損病
    • 「房勞少精」為腎精虧虛,與天雄、鐘乳等溫腎填精藥相應;
    • 「風濕痹弱」除風邪外,亦隱含氣血不足、筋骨失養之機理。

此方體現「風病多夾虛」的傳統觀點,攻補兼施,既祛風散邪,又溫補肝腎。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藥味配伍分析

  1. 祛風通絡組

    • 秦艽、獨活、藁本
      三者均走表祛風,獨活偏治下半身風濕痹痛,秦艽舒筋活絡,藁本善達巔頂治頭面風。
    • 天雄(附子類)
      大熱之品,溫陽逐寒,助藥勢透達肢節,兼治「中惡冷病」。
  2. 補益肝腎組

    • 山茱萸、薯蕷(山藥)
      山茱萸固精補肝,山藥健脾益腎,針對「房勞少精」之虛損。
    • 鐘乳石
      溫腎納氣,傳統用於虛勞咳喘、陽痿精冷,與天雄協同補下焦元陽。
  3. 調和輔助組

    • 茯神
      安神利水,兼防風藥燥性傷陰。
    • 芍藥、乾薑
      芍藥斂陰緩急,制約溫藥之峻;乾薑溫中守中,助天雄散寒。

(二)治療原理推論

  1. 祛風濕、通痹弱
    風濕痹證多因正虛感邪,方中秦艽、獨活祛外邪,天雄、鐘乳扶正氣,符合「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理。

  2. 溫陽填精
    天雄、鐘乳石為「壯陽起痿」經典組合,佐山茱萸固精,適用於腎陽不足之「少精」。

  3. 標本同治
    外可散風寒(如藁本治頭面),內可溫臟腑(如乾薑治心痛),體現「異病同治」的辨證思維。

(三)方劑特點

  • 剛柔並濟:天雄、獨活之辛燥,佐以芍藥、山藥之柔潤。
  • 上下兼顧:藁本上達巔頂,獨活下通足膝,鐘乳石潛補腎命。

此方適用於風濕纏綿、肝腎不足之複雜病機,然藥性偏溫,陰虛火旺者非宜。

傳統服藥法


秦艽、獨活、茯神、薯蕷、山茱萸、藁本、天雄、鐘乳(研七日)、芍藥、乾薑。上銼散。
以酒服1方寸匕,每日2次。

相關疾病


梅尼爾氏病心臟病心臟痛動脈粥樣硬化心絞痛肺結核坐骨神經痛胃及十二指腸炎五十肩類風濕性關節炎心肌梗塞肺性心臟病心包炎心肌炎四肢麻痺癱瘓風濕性心臟病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暈眩

相同名稱方劑


十善散, 出處:《醫心方》卷三引《耆婆方》。 組成:秦艽、獨活、茯神、薯蕷、山茱萸、藁本、天雄、鍾乳(研7日)、芍藥、乾薑。 主治:風氣、風眩、頭面風、中風腳弱,風濕痹弱,房勞少精,傷寒心痛,中惡冷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