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藏散

五藏散

WU CA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醫心方》卷三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10

熱/寒比例

偏熱 (1.1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7%
腎經 17%
膽經 10%
胃經 10%
脾經 8%
心經 8%
肺經 8%
膀胱經 8%
肝經
腎經
膽經
胃經
脾經
心經
肺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五臟散中包含秦艽,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風通絡,止痛消腫: 秦艽味苦性寒,入肝經,具有疏風散寒、通絡止痛、消腫止癢的功效。五臟散多用於治療風寒濕痹、筋骨疼痛、肢體麻木、關節腫痛等病症,秦艽能有效改善這些症狀,達到通絡止痛的效果。
  2. 配伍協調,增強療效: 秦艽與五臟散中其他藥物如羌活、獨活等,共同組成疏風解表、祛風濕、通經絡的藥物組合,協同作用,增強藥效,使藥力更為精準有效,更好地治療相關疾病。

五藏散中包含獨活,主要基於其祛風濕、通經絡的功效。獨活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疏散風寒濕邪,通經活絡止痛的功效。

五藏散為治療風寒濕痺,經絡不通,肢體疼痛,麻木不仁的常用方劑。而獨活作為方中重要藥物,正是通過祛除風寒濕邪,暢通經絡,以達到緩解疼痛,恢復肢體功能的目的。

五臟散中加入茯神,主要有兩點原因:

  1. 寧心安神,健脾益氣:茯神味甘性平,入心、脾經,具有寧心安神、健脾益氣的功效。方中加入茯神,可緩解心神不寧、失眠多夢、脾胃虛弱等症狀,有助於整體調理臟腑功能。
  2. 補益心脾,助藥力:五臟散主要針對心脾不足、氣血失調等症狀,茯神補益心脾,可增強藥效,使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同時,茯神亦可緩解藥物對脾胃的刺激,避免產生副作用。

五藏散中包含山茱萸,主要原因在於其 補益肝腎、固澀止遺 的功效。

山茱萸性溫,味酸澀,歸肝、腎經。其酸澀收斂之性,能 固澀精氣,適用於腎氣虛弱、遺精滑泄、帶下清稀等症狀。此外,山茱萸還能 補益肝腎,改善腰膝酸軟、頭暈耳鳴等肝腎不足所致的症狀。

五藏散作為治療腎虛、脾虛、肝氣鬱滯等症的方劑,加入山茱萸,可起到 固腎止遺、補肝益腎 的作用,使方劑療效更加全面。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五藏散》主治「風氣、風眩、頭面風病」,其病症特徵與中醫「風邪」致病相關。

  1. 風氣:指外感或內生風邪導致的氣機紊亂,常見肢體遊走性疼痛、筋脈拘急。
  2. 風眩:風邪上擾清竅,引發頭暈目眩,或兼見嘔逆(如現代耳源性眩暈或高血壓眩暈)。
  3. 頭面風病:風邪侵襲頭面,表現為頭痛、面部麻木、口眼歪斜(如面神經麻痺或偏頭痛)。

此方以「散風邪、調五臟」為核心,針對風邪夾雜虛損的病機,尤其注重 肝腎不足 導致的內風上擾。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藥物配伍與季節劑量變化的意義

方中五藥(秦艽、獨活、茯神、薯蕷、山茱萸)皆按 春夏秋冬四時增減劑量,反映「天人相應」思想:

  • 春(4分):風邪當令,藥量適中,疏風兼顧生發之氣。
  • 夏(2分):暑熱易耗氣陰,減量防燥烈。
  • 秋(8分):燥金主令,風邪易夾燥,增量潤養。
  • 冬(12分):寒水封藏,風邪內伏,重用溫補以固本。

(二)藥性與協同作用

  1. 秦艽(苦辛平):

    • 主入肝膽,祛風濕、舒筋絡,針對風邪遊走性病痛。
    • 現代研究:含秦艽鹼,具抗炎、鎮痛作用。
  2. 獨活(辛苦溫):

    • 善祛下半身風濕,與秦艽協同通行全身經絡。
    • 性溫可制約秦艽之平,防風邪化熱。
  3. 茯神(甘淡平):

    • 寧心安神,防治風眩伴隨的失眠、心悸。
    • 健脾滲濕,斷風痰上擾之源(「無痰不作眩」)。
  4. 薯蕷(山藥)(甘平):

    • 補脾益腎,固護後天之本,助正氣抗風邪。
    • 養陰潤燥,平衡獨活、秦艽之辛散。
  5. 山茱萸(酸澀微溫):

    • 補肝腎、斂虛陽,防內風上亢,治本之藥。
    • 酸收之性可防風藥過散,標本兼顧。

(三)組方特點

  1. 祛風與補虛並行:秦艽、獨活祛外風,山茱萸、薯蕷補肝腎以熄內風。
  2. 動靜結合:獨活之「動」配山茱萸之「靜」,調和氣血陰陽。
  3. 酒送服:酒行藥勢,助藥力上達頭面,增強祛風通絡之效。

三、推測潛在應用範疇

此方可能適用於以下現代疾病:

  • 周圍性眩暈(如梅尼爾氏症):茯神安神、山茱萸調節內耳微循環。
  • 慢性關節炎:秦艽、獨活抗風濕,山藥補益緩解長期消耗。
  • 輕度腦缺血:風藥改善頭面血流,山茱萸保護神經細胞。

總結而言,《五藏散》體現中醫「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與「四季調攝」的整體觀,通過動態劑量調整與臟腑同調,達到祛風不傷正的效果。

傳統服藥法


秦艽春4分,夏2分,秋8分,冬12分;獨活春4分,夏2分,秋8分,冬12分;茯神春4分,夏2分,秋8分,冬12分;薯蕷春4分,夏2分,秋8分,冬12分;山茱萸春4分,夏2分,秋8分,冬12分。
上切,搗篩為散。
每服1方寸匕,酒送下,1日2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辛溫燥烈之性,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暈眩梅尼爾氏病

相同名稱方劑


五藏散, 出處:《醫心方》卷三。 組成:秦艽春4分,夏2分,秋8分,冬12分;獨活春4分,夏2分,秋8分,冬12分;茯神春4分,夏2分,秋8分,冬12分;薯蕷春4分,夏2分,秋8分,冬12分;山茱萸春4分,夏2分,秋8分,冬12分。 主治:風氣,風眩,頭面風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