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光散

三光散

SAN GUANG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9

熱/寒比例

偏熱 (1.44)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9%
腎經 15%
膀胱經 15%
脾經 9%
心經 9%
肺經 9%
膽經 9%
胃經 9%
肝經
腎經
膀胱經
脾經
心經
肺經
膽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三光散中包含秦艽,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祛風濕止痛:秦艽性苦寒,具有祛風濕、止痛的功效,可有效緩解因風濕寒邪引起的疼痛,與三光散其他藥材如羌活、獨活等相輔相成,共同發揮疏風散寒、祛濕止痛的功效。
  2. 清熱解毒:秦艽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有效緩解因濕熱引起的發熱、口渴等症狀,與三光散中的黃芩、梔子等藥材相配合,共同發揮清熱解毒、涼血止痛的作用。

總而言之,秦艽在三光散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其祛風濕止痛、清熱解毒的功效,使其成為該方劑不可或缺的藥材之一。

三光散中包含茯神,主要有兩大原因:

一、 安神定志: 茯神味甘、性平,入心、脾經,具有安神、益智、健脾的功效。三光散主治心神不安,失眠多夢,心悸怔忡等症狀,茯神可助於安神定志,改善睡眠品質。

二、 健脾益氣: 茯神亦能健脾益氣,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三光散中可能存在其他耗氣傷脾的藥物,茯神可緩解這些藥物對脾胃的負面影響,提升整體療效。

三光散中的獨活,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大功效:

1. 行氣止痛:獨活性溫,入肝經,善於祛風濕,通經絡,能有效緩解因風寒濕邪阻滯經絡所致的疼痛,如頭風、腰痛、肢體疼痛等。

2. 祛風散寒:獨活辛溫,可散寒解表,對於外感風寒所致的寒邪入侵,能起到很好的驅散作用,同時又能兼顧止痛,緩解寒邪引起的疼痛症狀。

因此,三光散中加入獨活,旨在通過其行氣止痛、祛風散寒的功效,達到治療風寒濕痹、筋骨疼痛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三光散》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一切風氣、風眩病」,意指針對外感或內生風邪引起的多種病證,尤其以眩暈、肢體麻痹、關節疼痛等風病表現為主。「風氣」廣義包含外風(如風寒濕邪侵襲)與內風(如肝風內動);「風眩」則專指因風邪上擾清竅所致的頭暈目眩,或兼見頭痛、肢體搖動等症。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秦艽(12分)

    • 藥性:辛、苦,微寒,歸肝、膽、胃經。
    • 作用:為「風藥中之潤劑」,善祛風濕、舒筋絡,兼清濕熱。其性平和,外可散風邪,內可息肝風,尤適用於風邪夾濕或久病筋脈拘攣者。
    • 配伍意義:主攻風邪流竄經絡,改善肢體痠痛、關節不利,並通過疏肝膽之氣間接緩解內風上擾之眩暈。
  2. 茯神(12分)

    • 藥性:甘、淡,平,歸心、脾經。
    • 作用:專於安神定志,兼能利水滲濕。其安神之效優於茯苓,尤善治療心脾兩虛所致的心神不寧、驚悸失眠。
    • 配伍意義:風眩多伴心神不安,茯神可寧心抑木(肝),與秦艽協調,一疏外風,一安內神,共治風眩之標本。
  3. 獨活(8分)

    • 藥性:辛、苦,微溫,歸腎、膀胱經。
    • 作用:長於祛風勝濕、散寒止痛,尤善治下半身風濕痹痛,兼能辛散發表。
    • 配伍意義:助秦艽加強祛風濕之力,尤其針對風邪偏盛之頭身疼痛;其性沉降,可引藥下行,平衡風邪上亢之眩暈。

三、方劑整體配伍邏輯

  • 治風核心:秦艽與獨活相配,一升一降,外散風濕、內調氣機,覆蓋全身風邪。
  • 安神協同:茯神補益心脾,防止風邪化火擾神,針對「風眩」病機中常見的神志不穩。
  • 劑型設計:散劑(酒送服)取其輕揚之性,酒行藥勢,助藥力速達經絡,符合風邪「善行數變」之特性。

四、延伸推論

此方組方簡潔,若風邪偏寒可見於關節冷痛,偏熱可見於眩暈煩躁,然整體性平不峻,適用於風病初起或慢性風濕夾雜症。後世若見肝陽上亢之眩暈,或可加鉤藤、天麻增強息風之效。

傳統服藥法


秦艽12分,茯神12分,獨活8分。
上為散。
每服方寸匕,酒送下,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慎用。
  • 脾胃虛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梅尼爾氏病暈眩

相同名稱方劑


三光散, 出處:《醫心方》卷三引《耆婆方》。 組成:秦艽12分,茯神12分,獨活8分。 主治:一切風氣、風眩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