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人參紫菀湯中包含人參,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 補氣益肺: 人參性溫,味甘,歸脾、肺經,有補氣益肺、生津止渴之效。紫菀性溫,味辛,歸肺、脾經,有潤肺止咳、祛痰降氣之效。兩者合用,相輔相成,可達到補氣益肺、潤肺止咳的功效,尤其適用於肺氣虛弱、咳嗽痰多、氣短乏力等症狀。
- 扶正祛邪: 人參作為補氣之品,可以提高人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紫菀則具有清熱化痰、止咳平喘的作用。兩者結合,可以扶正祛邪,增強機體抵抗力,更有效地治療咳嗽、痰多等肺部疾病。
人參紫菀湯中加入五味子,主要原因在於其收斂固護肺氣的功效。
紫菀性溫,善於宣肺化痰,但其辛散之性也可能耗傷肺氣。五味子味酸,具有斂肺固精之效,可防止紫菀宣散過度,耗傷肺氣,達到溫肺化痰而不傷肺氣的效果。
此外,五味子亦有滋陰潤燥的功效,可輔助人參補氣養陰,進一步增強藥效,使藥物更能溫和有效地治療咳嗽、氣喘等症狀。
人參紫菀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 紫菀性寒,人參性溫,甘草性甘平,加入甘草可以中和紫菀的寒性,避免藥性過於寒涼,減輕對脾胃的刺激。
- 增強藥效: 甘草具有補氣益脾、緩和藥性、調和諸藥的作用。加入甘草可以增強人參補氣益氣的功效,使藥效更加協調,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人參紫菀湯中加入桂枝,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溫肺散寒,助紫菀化痰止咳: 紫菀性寒,擅長清肺化痰,但對於寒邪客肺、肺氣虛寒者,單用紫菀恐難以溫肺散寒,而桂枝性溫,可助紫菀溫肺散寒,達到化痰止咳之效。
-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 人參紫菀湯以滋陰潤肺、化痰止咳為主,桂枝的加入可溫補脾陽,促進氣血運行,協調藥性,使藥力更加協調,療效更佳。
人參紫菀湯中加入紫菀,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潤肺止咳:紫菀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化痰之效。對於肺氣虛弱、咳嗽痰多、氣短乏力等症狀,紫菀可有效改善。
- 配合人參:人參性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之效。與紫菀配合,可增強補氣潤肺之功,更有效地改善肺虛咳嗽等症狀。
人參紫菀湯中加入款冬花,主要是針對其潤肺止咳、化痰止喘之功效。
款冬花性溫,味甘,歸肺經,具有溫肺化痰、止咳平喘之效,對於寒咳、痰多、喘息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與方中人參補氣固本、紫菀潤肺化痰相配合,能夠更好地緩解肺氣虛弱、痰多咳嗽、呼吸不暢等病症,達到扶正祛邪、標本兼治的效果。
人參紫菀湯中加入杏仁,主要是因為杏仁具備潤肺止咳的功效。
杏仁性味甘苦,入肺經,具有降氣止咳、潤肺止燥的功效,對於肺熱燥咳、痰多粘稠的症狀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而人參紫菀湯主要用於治療肺虛久咳、痰多氣喘的症狀,杏仁的加入可以有效滋潤肺燥、化痰止咳,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共同達到治療效果。
人參紫菀湯中加入砂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脾和胃: 紫菀性寒,長期服用易傷脾胃,砂仁辛溫,可溫脾和胃,避免紫菀寒性損傷脾胃,同時提升藥效。
- 理氣消痰: 砂仁芳香行氣,能促進氣機運行,利於痰液的排出,配合紫菀清肺化痰,能更有效地解決肺氣鬱結,痰液阻塞之症。
總而言之,砂仁在人參紫菀湯中起到溫脾和胃、理氣消痰的輔助作用,協同其他藥物,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人參紫菀湯是一張傳統中醫處方,此方主要用於治療肺虛所致的咳嗽、氣喘等症狀。在該方的組成中,包含了人參、紫菀等多種草藥,以及一種較為特殊的成分——罌粟殼。罌粟殼在古代中醫學中被視為具有止瀉、止咳及安神效果的藥材,其含有的生物鹼成分能對呼吸道產生一定影響,從而達到緩解咳嗽的目的。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罌粟殼含有微量嗎啡等成分,使用時需謹慎控制劑量,以免造成副作用或依賴性。因此,在現代中醫臨床應用中,對於罌粟殼的使用有著嚴格的限制與規定。人參紫菀湯中加入罌粟殼的目的主要是取其止咳平喘之效,配合其他草藥共同發揮調理肺氣、補益虛弱的功效,用於改善患者因肺虛所導致的一系列症狀。但實際應用時應由專業醫師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進行調整和開方。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人參紫菀湯主治肺氣失調所致的咳喘諸症,其病機核心在於 肺氣壅滯、痰濕內阻,具體表現如:
- 咳嗽喘急、晝夜不止:肺失宣降,氣逆不降,痰阻氣道。
- 胸膈煩悶、痰涎不利:痰濕鬱滯胸中,氣機壅塞。
- 日久不癒、形瘦羸弱:久病耗傷肺脾之氣,正虛邪戀。
此方針對 虛實夾雜 之證,既有痰濕壅肺的實邪,又有氣虛日久(形容瘦減、力氣羸劣)的虛象,故用藥兼顧 化痰降氣、健脾益肺,標本同治。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方劑組成與配伍意義
人參(1兩)
- 補益肺脾之氣,針對久病氣虛的基礎病機,助正氣以祛痰止咳。
- 與紫菀、葶藶配伍,防其瀉肺過猛而耗氣。
紫菀(2兩,君藥)
- 溫潤化痰、止咳平喘,性溫而不燥,長於開泄肺鬱,通調水道。
- 重用為君,主導化痰止咳之功。
苦葶藶(2兩,炒紫色)
- 瀉肺逐痰、降氣平喘,炒後減其寒性,專攻痰水壅肺之實邪。
- 與紫菀一宣一瀉,調暢肺氣。
白朮(1兩)、川芎(1兩)、木香(1兩)
- 白朮健脾燥濕,斷痰濕之源,助人參補脾益肺。
- 川芎活血行氣,防久病氣滯血瘀,兼助肺氣宣通。
- 木香理氣醒脾,調和脾胃氣機,助痰濕運化。
防己(1兩)
- 利水消腫、祛濕化痰,輔助葶藶導水濕從下而解,緩解肺中痰飲。
生薑、烏梅(引藥)
- 生薑溫肺化飲,和胃止嘔,兼制葶藶寒性。
- 烏梅斂肺生津,防辛散耗氣,協調宣降。
(2)治療原理
此方以 「瀉實補虛」 為綱:
- 瀉實:紫菀、葶藶宣瀉肺中痰濕,防己利水,川芎、木香行氣活血,破滯開鬱。
- 補虛:人參、白朮健脾益氣,固護中焦,助正氣抗邪。
- 標本兼顧:既解當下痰壅咳喘之急,又調理脾肺氣虛之本,適合 久咳虛喘、痰濕未清 之證。
(3)適用體質與禁忌
- 適宜:氣虛痰濕型咳喘(痰多黏稠、胸悶氣短、倦怠乏力)。
- 慎用:純虛無痰或陰虛燥咳者(方中葶藶、川芎偏燥,恐傷陰液)。
(注:方中劑量比例突顯「瀉中寓補」之意,葶藶、紫菀用量較大,但配人參、白朮緩和其峻性,體現攻補兼施之巧。)
傳統服藥法
人參1兩,川芎1兩,木香1兩,防己1兩,白朮1兩,紫菀(去上)2兩,苦葶藶(炒紫色)2兩。上為粗散。
每服3錢,水1大盞,加生薑4片,烏梅1個,煎至8分,去滓,食前溫服,日進3服。
慎濕面、溫酒等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補氣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如果有肺熱、痰熱、咳嗽痰黃、痰多粘稠等症狀,不宜服用本方。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人參紫菀湯, 出處:《禦藥院方》卷五。 組成:人參1兩,川芎1兩,木香1兩,防己1兩,白朮1兩,紫菀(去上)2兩,苦葶藶(炒紫色)2兩。 主治:濕熱流注,足脛浮腫,痰咳等。
人參紫菀湯, 出處:《袖珍》卷一。 組成:紫蘇、橘皮、半夏(薑制)、桔梗(炒)、杏仁(炒)、烏梅(去核)、紫菀、知母、薄荷、桑白皮、五味子、粟殼(蜜炙)、人參、甘草(炙)。 主治:咳嗽痰喘。
人參紫菀湯, 出處:《百一》卷五。 組成:人參1分,五味子1分,甘草1分,桂枝1分,京紫菀半兩,款冬花半兩,杏仁半兩,縮砂仁1兩,罂粟殼(去頂瓤,用薑汁制炒)1兩。 主治:肺氣不調,咳嗽喘急,胸膈煩悶,痰涎不利,坐卧不安,晝夜不止,日久不癒,以致形容瘦減,力氣羸劣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