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升帶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健脾益氣:白朮性溫味甘,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效。升帶湯以升提中氣、溫陽利水為主要功效,白朮能補脾益氣,使中氣充足,有助於藥物更好地升提中氣,達到溫陽利水之目的。
- 燥濕止瀉:升帶湯常用於脾虛濕困、腹瀉等症,白朮具有燥濕止瀉之功,能配合其他藥物,共同消除脾虛濕困,改善腹瀉症狀。
升帶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益氣扶正:人參性溫,味甘,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安神益智之功效。升帶湯常用於治療脾腎陽虛、元氣不足所導致的腰膝痠軟、陽痿早洩、小便頻數等症狀。人參的補氣作用能提升患者的正氣,增強抵抗力,促進機體恢復。
- 固本培元:升帶湯中加入人參,除了補益氣血之外,還能起到固本培元的功效。人參能增強人體免疫力,提高抵抗力,有助於患者機體恢復健康,防止病情反覆。
升帶湯中包含沙參,主要原因如下:
- 滋陰潤肺: 沙參性涼味甘,入肺、腎經,具有滋陰潤肺、養胃生津的功效。升帶湯主要用於治療肺燥咳嗽、咽乾口渴等症,沙參可以滋潤肺燥,緩解咳嗽,並改善口乾舌燥的症狀。
- 益氣補虛: 沙參還具有益氣補虛的作用,可以增強人體的抵抗力,幫助機體恢復元氣。升帶湯中加入沙參,可以更好地改善患者的虛弱體質,提高治療效果。
升帶湯中加入肉桂,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溫陽補腎,助陽氣上升: 肉桂性熱,味辛,入腎經,具有溫陽補腎、助陽氣上升的功效。升帶湯主治陽虛下陷所致的脾腎陽虛、氣血不足、腰膝酸軟、下肢浮腫、小便頻數等症狀。肉桂可溫腎陽、補脾陽,使陽氣上升,改善下焦虛寒,促進氣血生化,從而達到升提中氣、改善症狀的效果。
- 引導藥力下行,溫經散寒: 肉桂味辛,能引導藥力下行,溫經散寒,並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下肢寒涼。升帶湯中其他藥物如黃芪、白朮、茯苓等具有補氣健脾、利水滲濕的功效,肉桂的加入可以促進這些藥物的下行,更好地發揮其療效。
升帶湯中加入荸薺,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 清熱解毒,利咽消腫: 荸薺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利咽消腫之效。對於因熱毒引起的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荸薺能起到良好的緩解作用。
- 化痰止咳,通利水道: 荸薺還具有化痰止咳、通利水道的功效。對於痰多咳嗽、小便不利等症狀,荸薺能幫助排出痰液,促進水液代謝。
因此,升帶湯中加入荸薺,可以增強清熱解毒、利咽消腫、化痰止咳、通利水道的功效,有助於治療因熱毒引起的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痰多咳嗽等症狀。
升帶湯是一個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女性的帶下病。其組成中包含鱉甲,這具有重要的治療作用。鱉甲,又稱為水龜殼,具有滋陰、清熱、軟堅的功效,能夠有效地促進腎陰的滋養,從而調理女性生殖系統的健康。在中醫理論中,帶下病的成因多由於濕熱內生、脾虛所致。鱉甲的性質能夠幫助清除體內的濕熱,減少異常分泌,並且其補陰的特性則可以增強腎臟的功能,改善陰虛導致的帶下問題。此外,鱉甲還有助於潤澤肌膚,調理體內環境,進而在更廣泛的範圍內支持女性的健康。因此,在升帶湯的方劑組成中,鱉甲的使用能夠達到綜合調理的效果,形成了完整的治療機制。
升帶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原因有二:
一、 健脾利濕,升陽利水: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滲濕利水之功。升帶湯多用於脾腎陽虛,氣虛水腫之症,茯苓可健脾益氣,促進水濕運化,利水消腫,有助於升提中氣,改善水腫症狀。
二、 配伍增效: 茯苓與升帶湯中其他藥物如附子、肉桂等,相輔相成,共同發揮功效。茯苓利水滲濕,可防止溫陽藥物燥烈傷陰,同時也能促進藥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和利用,提高藥效。
升帶湯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化痰:半夏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升帶湯常用於治療脾胃濕痰阻滯、氣機不暢引起的胸悶、氣短、食少納呆、嘔吐等症狀。半夏加入其中可以幫助燥濕化痰,通暢氣機,改善上述症狀。
2. 和胃止嘔:半夏還具有和胃止嘔的作用,可以緩解因濕痰阻滯胃氣而引起的噁心嘔吐。升帶湯中加入半夏可以更好地抑制嘔吐,幫助患者進食,配合其他藥物共同調理脾胃。
升帶湯中加入神麴,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消食化積: 神麴為麥芽經發酵而成,具有消食化積、健脾開胃的功效。升帶湯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弱、食積不消等症狀,神麴可幫助消化積滯,改善脾胃功能。
- 行氣導滯: 神麴具有行氣導滯的作用,可促進氣血流通,解除脾胃氣滯,進一步增強升帶湯的止痛消脹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升帶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本方主治「婦人腰痠背楚,胸滿腹脹,倦怠欲卧,疝瘕帶下,百計求嗣不能如願者」。此證屬脾腎氣虛兼氣滯濕阻、任督失調之候。腰痠背楚責之腎氣不足、督脈不充;胸滿腹脹緣於脾虛濕滯、氣機壅塞;倦怠欲卧為氣血生化乏源之象;疝瘕帶下乃濕濁下注、瘀結成癥;而久不受孕,則因衝任虧虛、胞宫寒濕,難以攝精成胎。全方旨在健脾溫腎、化濕消癥、通調任督,以資生育之源。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健脾益氣為本
- 白朮(土炒)、人參、茯苓:共奏健脾益氣之功,土炒白朮兼能燥濕,茯苓滲濕,以復中焦運化之職,使氣血生化有源,濕濁無由內生。
溫腎通陽以調任督
- 肉桂:溫補命門之火,助陽化氣,散寒通脈,與人參相配可提振下焦陽氣,疏通任督二脈。
- 鱉甲(或龜甲):鱉甲鹹寒軟堅、消癥散結,針對疝瘕;若易為龜甲,則偏重滋陰填精、固衝任,二者皆能引藥入陰分,調和胞宫。
化痰濕、消積滯
- 半夏、神麯(炒):半夏燥濕化痰,降逆開結;神麯消食化滯,助脾胃運轉,解決胸滿腹脹之標證。
- 荸薺粉:清熱化痰、消積散結,輔助化解濕熱瘀阻。
益陰和胃以協調
- 沙參:甘微寒,養陰清肺,既能防溫燥之藥傷津,又可潤降胃氣,與半夏配伍,潤燥相濟。
全方配伍特點
以「補脾溫腎」為核心,佐以「化濕消癥」:白朮、人參、肉桂溫補脾腎之陽,奠定氣血生化基礎;鱉甲、荸薺粉、半夏等針對濕濁瘀結局部攻消;沙參調和陰陽。如此既可補虛固本,又能散結祛邪,使任督氣旺、胞宫得養,自然帶下止而孕育可期。
療程設計原理
「連服30劑而任督之氣旺,再服30劑而疝瘕之症除」,反映先以補益通陽為主,待正氣漸復,再側重消散癥積,體現「扶正祛邪」分階段施治思路,符合婦科癥瘕久病需緩圖之治則。
傳統服藥法
白朮1兩(土炒),人參3錢,沙參5錢,肉桂1錢(去粗皮,研),荸薺粉3錢,鱉甲3錢(炒),茯苓3錢,半夏1錢(制),神曲1錢(炒)。
水煎。連服30劑而任督之氣旺,再服30劑而疝瘕之症除。
方中鱉甲,《辨證錄》作「龜甲」。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升帶湯具有健脾益氣、理氣活血、止帶下的作用,但不宜長期服用。如果有脾胃虛寒、氣血虛弱、痰濕重、血瘀重等症狀,不宜服用升帶湯。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升帶湯, 出處:《傅青主男女科》(女科)卷上。 組成:白朮1兩(土炒),人參3錢,沙參5錢,肉桂1錢(去粗皮,研),荸薺粉3錢,鱉甲3錢(炒),茯苓3錢,半夏1錢(制),神曲1錢(炒)。 主治:婦人腰痠背楚,胸滿腹脹,倦怠欲卧,疝瘕帶下,百計求嗣不能如願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