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戟散

大戟散

DA JI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潔古家珍》

熱性指數

8

寒性指數

27

熱/寒比例

(0.3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6%
大腸經 16%
脾經 11%
肝經 11%
膀胱經 11%
腎經 11%
胃經 11%
膽經 5%
三焦經 5%
肺經
大腸經
脾經
肝經
膀胱經
腎經
胃經
膽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大戟散,方如其名,以大戟為君藥,乃因其性峻烈,善於逐水消腫

大戟性寒,味苦辛,入心、肺、腎經,具有瀉水消腫、破積散結之功效。其藥性猛烈,擅長攻逐水濕、痰飲、積聚等病邪,故常用於治療水腫、腹水、胸水、痰飲、積聚等症。

此外,大戟散中亦可配合其他藥材,如芒硝、甘遂等,以增強其瀉水消腫之力,或以甘草、生薑等,以緩解其毒性,使藥效更為安全有效。

大戟散中包含牽牛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瀉下逐水: 牽牛子性寒,味苦,具有瀉下逐水之效,可通便排毒,利水消腫。與大戟散中其他藥物如大戟、芫花等相配合,可增強瀉下通便之力,達到消腫解毒之目的。
  2. 攻逐寒濕: 牽牛子善於攻逐寒濕,對於寒濕凝滯所致的腹痛、腹瀉、水腫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大戟散本身具有較強的攻下作用,搭配牽牛子可更有效地驅逐體內寒濕,改善病情。

大戟散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緩解大戟毒性: 大戟性峻猛,容易傷胃,木香性溫和,能健脾和胃,緩解大戟對胃部的刺激,減少其毒性反應,起到保護脾胃的作用。
  2. 引導藥力: 木香氣味芳香,能引導藥力下行,使大戟的藥效更好地發揮到病竈部位,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總之,木香在大戟散中起到重要的輔助作用,既可以降低藥物毒性,又能提高藥效,使藥物安全有效地治療疾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大戟散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大戟散的主要功效在於治療嚴重的水腫病症,具體表現為:

  • 腹部腫大如鼓(腹水明顯)
  • 或全身性水腫(遍身皆腫)

此方屬於古代治療水腫的重劑,尤其適用於臟腑功能失常導致的嚴重水積停聚。

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藥物組成邏輯

本方採用五臟相應的瀉水藥物系統:

  1. 紅芽大戟(主脾)
    為君藥,善瀉脾經水濕,專攻腹中水積

  2. 甜葶藶(主肺)
    瀉肺行水,開水之上源,通調水道

  3. 黑牽牛(主腎)
    半生半熟兼顧攻逐與利尿,瀉腎經水濕

  4. 續隨子(主肝)
    去殼炒用減毒性,破血逐水,疏肝利水

  5. 甘遂(主心)
    瀉心經水濕,通經絡之積水

配伍特點

  • 五臟同治:針對水腫涉及的多個臟器功能失調
  • 倍量主證:根據具體表現突出的臟腑症狀,相應主藥加倍用量
  • 劑型設計:為末散劑保留峻猛藥性,五更空腹服以利藥力直達
  • 攻補有序:峻下後用蔥薑粥溫中和胃,繼以平胃散調補脾胃

治療原理

  1. 逐水為先:集中多種峻下逐水藥協同作用,強制排出體內積水
  2. 標本兼治
    • 治標:快速消除腫脹症狀
    • 治本:通過調節五臟氣化功能恢復水液代謝
  3. 給邪出路:主要通過二便(尤其是大便)排出積水
  4. 系統調節:從多個臟腑層面同時調節水液運化、輸布和排泄

此方體現了中醫"急則治標"的治療思想,對於水腫重症採取集中攻邪的策略,同時兼顧臟腑功能的整體調節。

傳統服藥法


紅芽大戟(炒。主脾)1兩,甜葶藶(炒。主肺)1兩,黑牽牛(半生半熟。主腎)1兩,續隨子(炒,去殼。主肝)1兩,甘遂(炒。主心)1兩。
觀其五臟病證,其病證之藥加1兩,共2兩,並為末。煎燈心湯,五更初服1錢。用藥多少,相老少虛實加減。至天明其水下3-5次,其腫即消,卻用生蔥、薑煮粥止之,隔日服平胃散補貼。如體虛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大戟散具有瀉下通便的功效,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腹瀉、腹痛等副作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年老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氣喘痤瘡胰臟炎心內膜炎慢性肝硬化膽囊炎胃及十二指腸炎心包炎慢性腎衰竭二尖瓣狹窄三尖瓣疾病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心臟衰竭胃下垂腎絲球腎炎腹瀉無尿及少尿全身性水腫多痰

相同名稱方劑


大戟散, 出處:《普濟方》卷一九二。 組成:大戟、大黃、木香、商陸各等分。 主治:水氣。

大戟散, 出處:《潔古家珍》。 組成:大戟、白牽牛(頭末)、木香各等分。 主治:水腫,腹大如鼓,或遍身皆腫。

大戟散, 出處:《聖惠》卷五十四。 組成:大戟1兩半(銼碎,微炒),木通半兩(銼),當歸半兩(銼碎,微炒),陳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木香半兩。 主治:水氣,腳膝腫滿入腹,氣喘煩悶,小便不利。

大戟散, 出處:《普濟方》卷一九二引《經驗良方》。 組成:紅芽大戟(炒。主脾)1兩,甜葶藶(炒。主肺)1兩,黑牽牛(半生半熟。主腎)1兩,續随子(炒,去殼。主肝)1兩,甘遂(炒。主心)1兩。 主治:脾元虛憊,水氣腫滿。

大戟散, 出處:《聖惠》卷六十九。 組成:大戟1兩,前胡1兩(去蘆頭),木通1兩(銼),當歸半兩,陳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桑根白皮半兩(銼),赤茯苓1兩,紫蘇莖葉3分,漢防己半兩,檳榔1兩。 主治:婦人水氣,四肢浮腫,心胸痞滿,痰毒壅滯,喘息稍急,小便不利,坐卧不安。

大戟散, 出處:《聖惠》卷六十九。 組成:大戟3分,當歸3分(銼,微炒),芫花半兩(醋拌,炒令乾),青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豬苓3分(去黑皮),赤芍藥3分,桃仁3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 主治:婦人血分,心腹脹滿,手足浮腫,肩背煩疼。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