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理中消脹丸

JING YAN LI ZHONG XIAO ZHANG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24

熱/寒比例

(0.42)

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15%
脾經 15%
肺經 15%
肝經 11%
膀胱經 10%
腎經 10%
膽經 5%
胃經 5%
三焦經 5%
小腸經 4%
大腸經
脾經
肺經
肝經
膀胱經
腎經
膽經
胃經
三焦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經驗理中消脹丸中包含大戟,這看似矛盾,實則蘊含深意。大戟性峻猛,具強烈瀉下、消腫之效,一般而言不宜輕易使用。然而,此方以其作為引經藥,引導藥力直達病竈,消滅積聚於腸胃的痰飲、食積,同時配合其他藥物,如蒼朮、厚朴等,以緩解大戟的毒性,使其發揮最大藥效。故此,方中加入大戟,旨在以毒攻毒,以峻攻堅,治療頑固的食積脹滿,而非輕率使用。

經驗理中消脹丸中包含木香,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行氣止痛: 木香性溫,味苦,入脾、胃、肝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脹之效。對於因氣滯血瘀導致的腹痛、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木香能起到行氣疏肝、消食導滯的作用,有效緩解患者的症狀。
  2. 健脾消食: 木香還具有健脾消食的功效。對於脾胃虛弱、食積不消所引起的腹脹、消化不良等,木香能促進脾胃運化,增強消化功能,達到消食止脹的目的。

總之,木香在經驗理中消脹丸中的應用,是根據其行氣止痛和健脾消食的功效,用以治療氣滯血瘀、脾胃虛弱所致的腹痛、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

經驗理中消脹丸中加入甘遂,乃取其峻下逐水、消腫散結之效。方中以理氣消脹為主,但若患者脾胃虛寒,濕濁內停,僅以理氣消脹之品恐難奏效。甘遂性寒,入脾、胃、膀胱經,可燥濕化痰,通利水道,助理氣消脹之功,並可消除水腫脹滿,使藥效更顯著。然甘遂性峻,不可隨意使用,需配合其他藥物,以緩解其毒性,並需遵醫囑,嚴格控制用量。

主治功效


經驗理中消脹丸 主治功效分析

治療原理分析

根據古文記載,經驗理中消脹丸主治「痰脹」,即「濕痰挾氣阻滯胸腹,中滿腹脹,上氣喘逆,二便不利,甚或面肢俱腫者」。從中醫角度分析,其病機為濕痰內阻,氣機不暢,水濕泛濫。

方中藥物功效及配伍分析:

  • 大戟: 性味苦、寒,有毒。歸肺、脾、腎經。具有瀉水逐飲,消腫散結的功效。在本方中作為主藥,直達病所,峻下逐水,以消除停聚胸腹之水濕痰飲。
  • 木香: 性味辛、苦,溫。歸脾、胃、大腸、肝、膽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在本方中輔助大戟,行氣導滯,疏通氣機,使水濕得行,脹滿得消。
  • 甘遂: 性味苦、寒,有毒。歸肺、腎、大腸經。具有瀉水逐飲,破癥消癥的功效。與大戟相須為用,增強瀉下之力,並能消散有形之痰積。

綜合分析:

經驗理中消脹丸以大戟、甘遂為君藥,峻下逐水,消腫散結;以木香為臣藥,行氣導滯,健脾和胃。三藥合用,共奏瀉水逐飲、行氣消脹之功。

古文內容對應:

  • 「痰脹。濕痰挾氣阻滞胸腹,中滿腹脹,上氣喘逆,二便不利,甚或面肢俱腫者」:明確指出了本方的適應證。
  • 「先當去郁陳莝,經驗理中消脹丸為主」:表明本方是治療痰脹的首選方劑。
  • 「大戟二錢五分、制牙皂三錢、廣木香二錢、炒黑醜錢半、煨甘遂一錢、用紅棗肉搗丸、每用三錢、勻三次進服」:詳細記載了本方的組成、劑量和用法。

總結:

經驗理中消脹丸是一個以瀉下逐水、行氣消脹為主要功效的方劑,適用於濕痰挾氣所致的痰脹。方中大戟、甘遂峻猛,配伍木香行氣,使峻下而不傷正,逐水而不留邪,是治療痰脹的有效方劑。

傳統服藥法


大戟2錢5分,制牙皂3錢,廣木香2錢,炒黑醜1錢半,煨甘遂1錢。
用紅棗肉搗丸。
每用3錢,勻3次進服,第1次蔥白陳酒送,2次萊菔子,砂仁湯送,3次牛膝、木瓜湯送下。
體虛者勿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瀉下通便的作用,因此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經驗理中消脹丸, 出處:《重訂通俗傷寒論》。 組成:大戟2錢5分,制牙皂3錢,廣木香2錢,炒黑醜1錢半,煨甘遂1錢。 主治:痰脹。濕痰挾氣阻滯胸腹,中滿腹脹,上氣喘逆,二便不利,甚或面肢俱腫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