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乾散

石乾散

SHI QIAN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痘疹傳心錄》卷十五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24

熱/寒比例

(0.42)

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16%
肺經 16%
胃經 16%
腎經 8%
膀胱經 8%
脾經 8%
肝經 8%
膽經 8%
三焦經 8%
大腸經
肺經
胃經
腎經
膀胱經
脾經
肝經
膽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石乾散方劑中包含木香,主要原因有二:

一、 疏肝理氣: 木香味辛、苦,性溫,入脾、胃、肝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燥濕止瀉之功效。石乾散方劑多用於治療脾胃虛弱、肝氣鬱滯所致的腹痛、腹脹、食慾不振等症狀,木香可以疏肝理氣,緩解肝氣鬱滯,促進脾胃功能,達到止痛止瀉的效果。

二、 燥濕健脾: 木香還具有燥濕健脾的功效,能有效改善脾胃虛弱、濕氣困脾導致的腹瀉、腹脹等症狀。石乾散方劑中常與其他燥濕健脾的中藥材配伍,如蒼朮、白朮等,共同達到健脾燥濕、消食止瀉的目的。

石乾散中包含牽牛子,主要是因為牽牛子具有瀉下通便的功效。牽牛子味苦、性寒,入脾、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消積化滯的作用。石乾散常用於治療濕熱阻滯、小便不利、腹脹便祕等症,而牽牛子可以幫助清除腸道積熱,促進排便,達到通利小便、緩解腹脹的目的。因此,石乾散中加入牽牛子,可以增強其瀉下通便的效果,進一步改善患者的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石乾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核心主治:膨脹(古稱「臌脹」)。
古代醫籍中,膨脹多指腹部脹滿如鼓,伴水液停聚或氣機壅滯之症,此方可推測用於氣滯水停型臌脹,症見腹大堅滿、按之不陷、叩之如鼓,兼見二便不利、胸脅脹痛等。


組成與藥理邏輯分析

1. 石乾

  • 推測品種:可能為「石乾薑」(即薑黃之別稱)或礦物類「寒水石」煅製後稱「石乾」。
    • 若指寒水石(煅):性辛鹹寒,能清熱利水、消脹滿,適用於濕熱內蘊之腹脹。
    • 若指薑黃:則辛溫行氣破血,針對氣滯血瘀之脹。
  • 在此方作用:無論何者,均以通利瀉濁為主,引水濕或瘀滯下行。

2. 木香

  • 性辛溫,歸脾、胃、大腸經,為行氣止痛要藥。
  • 方中角色:破滯氣、疏導三焦,解決「氣滯則水停」之病機,助脾胃升降復常。

3. 黑醜(黑牽牛子)

  • 苦寒有毒,瀉下逐水、消痰飲。
  • 方中角色:峻下水濕,通利二便,與石乾協力攻逐實邪,為消脹之主力。

4. 薑湯送服

  • 生薑辛溫,既能制約黑醜之寒毒,又能溫中止嘔、助藥力散行。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攻逐水飲為本
    • 黑醜瀉下、石乾利水,直接消除腹中水濕積滯,屬「瀉實」治法。
  2. 行氣以助消脹
    • 木香調暢氣機,使「氣行則水行」,避免單純攻逐傷正氣。
  3. 寒溫並用
    • 黑醜性寒,薑湯性溫,相互制約以減毒性,並兼顧濕熱或寒濕不同證型。

潛在應用擴展

  • 此方若用於實證臌脹(如肝硬化腹水初期體質尚實者),可短期攻邪;若屬虛證或久病則不宜。
  • 方中三藥比例相同,顯示「水氣並治」的平衡思路,然臨床可依體質調整,如氣滯重者增木香,水濕甚者加黑醜。

(註:古籍未明言「石乾」具體品種,後世考證或有差異,然組方思路以通利逐水+行氣導滯為核心無疑。)

傳統服藥法


石乾、木香、黑醜各等分。
上為末。
每用1錢,薑湯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麻疹

相同名稱方劑


石乾散, 出處:《痘疹傳心錄》卷十五。 組成:石乾、木香、黑醜各等分。 主治:膨脹。

石乾散, 出處:《痘疹傳心錄》卷十五。 組成:木香1錢,甘遂5分,石乾2錢,蛤蟆1隻(火逼乾)。 主治:膨脹。

石乾散, 出處:《夀世保元》卷三。 組成:石乾1錢,黑醜1錢(頭末),沉香5分,木香5分,檳榔1錢,葶藶8分,琥珀5分,海金沙1錢。 主治:蠱脹。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