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鎮心丹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益心氣: 人參性溫,味甘,歸脾、肺、心經,具有大補元氣、益氣養陰、生津止渴之效。心主神志,而心氣虛弱則易出現心悸、失眠、健忘等症狀。人參可補益心氣,改善心臟功能,從而達到安神定志的作用。
2. 協調藥性: 鎮心丹中往往包含其他性質偏寒涼的藥物,如酸棗仁、茯苓等。人參的溫性可以與之相互協調,避免寒涼之性損傷脾胃,同時也能更好地發揮其他藥物的療效。
鎮心丹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養血柔肝,緩解心悸失眠: 白芍具有養血柔肝的功效,能滋養心血,緩解因肝血不足導致的心悸失眠。
- 平肝潛陽,安定心神: 白芍具有平肝潛陽的功效,能抑制肝陽上亢,防止肝陽擾心,進而達到安定心神,緩解心神不寧的功效。
白芍與其他藥材配合,協同作用,可有效改善心悸、失眠等症狀,達到鎮心安神的目的。
鎮心丹中含有硃砂,主要原因如下:
- 鎮心安神: 硃砂性寒,入心經,具有鎮心安神、清熱解毒的功效。其主要成分硫化汞能抑制中樞神經系統,達到鎮靜安神、緩解心悸、失眠等症狀的效果。
- 治療驚癇: 硃砂對於驚癇、癲癇等症狀也有較好的療效。其鎮靜作用能抑制腦神經的異常興奮,起到平息驚厥、緩解抽搐的作用。
需要提醒的是,硃砂含有微量汞元素,長期服用會造成汞中毒,因此使用鎮心丹需嚴格遵醫囑,不可自行服用。
鎮心丹方劑中包含天花粉,主要是利用其清熱瀉火、生津止渴的功效。天花粉性寒味甘,入肺、胃經,能清肺熱、降胃火,並能滋陰生津,緩解心煩不寧、口渴咽乾等症狀。
此外,天花粉還具有一定的利尿作用,可以幫助排除體內多餘的熱量和毒素,進一步達到清熱解毒、安神鎮心的目的。
鎮心丹方劑中加入山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脾益腎,安神定志: 山藥性平味甘,入脾、腎二經,具有補脾益腎、滋陰養血之功效。心腎相交,心主神志,腎藏精,精氣不足則心神不寧。山藥補益脾腎,可充養心氣,安定心神,從根本上解決心神不寧的根本原因。
- 健脾和胃,增強體質: 脾胃為後天之本,脾胃虛弱則氣血生化不足,進而影響心神安定。山藥健脾和胃,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有助於改善心神不寧的症狀。
總而言之,山藥在鎮心丹方劑中,起到補益脾腎、安神定志,以及健脾和胃、增強體質的作用,可有效改善心神不寧等症狀。
鎮心丹方劑中包含遠志,主要基於其安神定志之功效。遠志味甘、性溫,入心、肺經,具有益智寧心、解鬱寬胸的功效。
遠志能安撫心神,緩解焦慮、失眠、心悸等症狀,與鎮心丹的功效相輔相成。此外,遠志還可通竅開鬱,使心氣暢達,有助於緩解因心神不寧所致的胸悶氣短等症狀。
因此,遠志在鎮心丹方劑中,發揮著安神定志、開鬱通竅的重要作用,有助於達到心神安定、精神愉悅的療效。
鎮心丹中加入酸棗仁,主要基於其寧心安神的功效。
酸棗仁性味甘酸,入心、脾經,具有養心安神、斂汗生津之效。其富含生物鹼、氨基酸等成分,能改善睡眠、緩解焦慮、穩定情緒。
對於鎮心丹治療的心悸、失眠、心神不寧等症狀,酸棗仁能起到鎮靜安神、緩解心悸、促進睡眠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整體療效。
鎮心丹方劑中包含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益心: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心、脾經,具有健脾益心、寧心安神之功效。其能利水滲濕,健脾化濕,使脾胃運化正常,從而達到益心安神之效。鎮心丹用茯苓,旨在健脾益心,使心氣充足,達到鎮心安神的作用。
- 利水滲濕: 茯苓具有利水滲濕的功效,能祛除心脾濕熱,使心神安定。心脾濕熱往往是導致心神不寧、心悸失眠的重要原因。鎮心丹中加入茯苓,可起到利水滲濕、清心安神的作用,有助於改善心神不寧的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鎮心丹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驚悸」,即因心神不寧、外驚內擾所致之恐慌不安、心悸動搖等症。古代醫家認為,驚悸多與「心虛受邪」或「痰熱擾神」相關,此方以重鎮安神、化痰定驚為核心,適用於實證或虛實夾雜之證。
二、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鐵粉(1分)
- 性味:辛涼,質重沉降。
- 作用:重鎮降逆,安神定志。古醫籍載其能「鎮心平肝」,適用於驚癇、心悸亢奮之證。其金屬沉降之性,可引上擾之陽氣下行,緩解心神浮越。
蛇黃(1兩,煅醋淬)
- 性味:甘寒,質重。
- 作用:為蛇類久埋土中形成之礦物,《本草綱目》謂其能「鎮心安神,治驚癇」。煅後醋淬增強其收斂降逆之效,協同鐵粉沉降浮陽,兼清肝熱。
代赭石(半兩,煅醋淬)
- 性味:苦寒,質重。
- 作用:專入肝心二經,善降逆氣、平肝鎮驚。煅製後減其寒涼之性,醋淬增其收斂安神之效,與蛇黃共奏潛陽定悸之功。
馬屁勃(半兩)
- 性味:辛平,輕浮。
- 作用:為菌類藥材,能「散熱解毒、化痰利咽」。本方取其輕揚之性,宣散鬱熱,防重鎮藥過於沉降導致氣機鬱滯,兼化痰濕以解擾神之因。
麝香(1分,別研)
- 性味:辛溫,走竄。
- 作用:開竅醒神、通絡散結。少量用之可助諸藥透達經絡,破除痰瘀滯結,使神志得清而悸動自平。
三、方劑配伍原理
全方以「重鎮安神」為主軸,佐以「化痰開竅」:
- 重鎮潛陽:鐵粉、蛇黃、代赭石三藥質重下行,直折浮越之陽氣,安定心神。
- 痰熱並治:馬屁勃宣散痰熱,麝香開竅通絡,共解痰濁蒙蔽之擾。
- 升降相因:重鎮藥沉降,佐麝香、馬屁勃之輕宣,調暢氣機,防鎮降過度。
服法用意:以「磨剪刀環水」送服,或取金屬器皿之重墜意象,強化鎮心安神之效,亦可能與古代巫醫文化相關,具心理暗示作用。
四、推論可能功效延伸
除驚悸外,此方或可應用於:
- 肝陽上亢所致之頭暈目眩。
- 痰熱擾神之失眠多夢。
- 癲癇輕症輔助治療(需結合其他療法)。
(註:此分析基於古籍記載與中醫理論推演,未涉及現代藥理驗證。)
傳統服藥法
鐵粉1分,蛇黃1兩(煅,醋淬7次),代赭石半兩(煅,醋淬十次),馬屁勃半兩,麝香1分(別研)。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小豆大。
每服1粒,食後磨剪刀環水化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慎用。
- 本方有大補元氣、安神益智的作用,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鎮心丹, 出處:《丹溪心法附餘》卷十。 組成:好辰砂不拘多少。 主治:諸癇。
鎮心丹, 出處:《辨證錄》卷四。 組成:人參1兩,白芍1兩,丹砂1錢,鐵落1錢,天花粉1錢,山藥5錢,遠志2錢,生棗仁5錢,茯苓3錢。 主治:驚悸。
鎮心丹, 出處:《三因》卷九。 組成:光明辰砂(研)、白礬(煅汁盡)各等分。 主治:心氣不足,驚悸自汗,煩悶短氣,喜怒悲憂,悉不自知,亡魂失魄,狀若神靈所擾;及男子遺泄,女子帶下。
鎮心丹, 出處:《普濟方》卷十六引《衛生家寶》。 組成:人參(洗淨,去蘆,切)1兩,茯神(去皮)1兩,綿黃耆(去蘆)1兩,當歸(洗淨,去蘆)1兩,酸棗仁(去皮,别研)1兩,菖蒲(節密者)1兩,熟乾地黃1兩,柏子仁(别研成膏)1兩,肉蓯蓉半兩(洗淨),遠志半兩(去心),五味子半兩,朱砂6錢(别研)。 主治:憂愁思慮繁多,以致心氣不足。
鎮心丹, 出處:《丹溪心法附餘》卷十九引《濟生方》。 組成:遠志(甘草水煮,去心)5兩,熟地黃(酒洗,蒸,焙)5兩,新羅人參5兩,木鱉子(炒,去殼)5兩,白朮5兩,麥門冬(去心)3兩,當歸(去蘆,酒浸,焙)3兩,石菖蒲3兩,石蓮肉(去心,炒)3兩,黃耆(去蘆)3兩,茯神(去木)3兩,柏子仁(揀淨)3兩,茯苓(去皮)3兩,益智仁3兩,朱砂50兩。 主治:男子婦人心氣不足,神志不寧,一切心疾。
鎮心丹, 出處:《傳信適用方》卷二。 組成:黃耆5兩(炙),乾熟地黃2兩半(洗),五味子2兩半(去枝梗),柏子仁2兩半(研),遠志2兩半(去心),白茯神5兩(去木),人參5兩,酸棗仁5兩(去皮,炒),朱砂3兩(别研)。 主治:安鎮心臟,補養心氣,常服安神鎮心,益夀延年,産後安胎,産後補虛。主治:驚憂思慮過傷,心氣不足,怔忡盜汗,亂夢失精,卒暴心痛,中風不語,風癇癲狂,客忤不省,悲哭無常,色脫神悴,飛屍鬼註,恍惚驚悸,吐血便血,虛勞羸瘦,病後虛煩,不得眠睡;及胎動不安,産後體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