苓白朮散

LING BAI ZHU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3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4%
肺經 16%
腎經 14%
胃經 14%
心經 12%
三焦經 4%
肝經 4%
大腸經 4%
膀胱經 3%
膽經 1%
脾經
肺經
腎經
胃經
心經
三焦經
肝經
大腸經
膀胱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苓白朮散是一張常見的中醫處方,其主要目的是健脾利濕。在該方劑的組成中,包含了人參這一味重要的草藥。人參性溫、味甘微苦,歸脾、肺經,具有大補元氣、復脈固脫、補脾益肺、生津安神的功效。對於脾虛濕盛所導致的食少便溏、肢體倦怠等症狀,人參能夠起到很好的補益作用。

苓白朮散中的其他藥材如茯苓、白朮等同樣是用於健脾祛濕的藥物,與人參相輔相成。人參在方中不僅能增強脾胃的功能,還能促進藥物間的協同作用,使得整體療效更為顯著。對於一些體質虛弱或是長期脾虛濕困的患者來說,加入人參能夠更好地調理身體,達到扶正祛邪的目的。因此,在苓白朮散的配伍中加入人參,是為了增強方劑的補益效果,使患者能夠更快地恢復健康。

苓白朮散中包含白朮,主要原因如下:

  1. 健脾燥濕: 白朮味甘性溫,具有健脾燥濕之效,能促進脾胃運化,改善濕困脾胃之症。苓白朮散主要用於治療脾虛濕困,因此白朮為其核心藥物,有助於健脾利濕,改善腹瀉、水腫等症狀。
  2. 固護中氣: 白朮能補中益氣,固護脾胃之氣,避免脾胃虛弱導致濕邪困脾。苓白朮散中加入白朮,能增強脾胃功能,維持機體正氣,進一步加強其利濕效果。

苓白朮散中加入木香,主要考量其理氣燥濕之效,以助藥力達脾胃。

苓白朮散以利水滲濕為主,但脾虛濕困,氣機不暢,也會影響水濕運化。木香味辛,氣溫,入脾胃經,具有理氣燥濕、行氣止痛的功效。加入木香,可疏肝理氣,使脾胃氣機通暢,促進水濕運化,達到利水滲濕的效果,更能增強苓白朮散的療效。

苓白朮散為一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脾虛濕盛所導致的諸多症狀,如水腫、食少便溏等。在該方劑的組成中,包含了蓮子這一成分。蓮子性平味甘澀,歸脾、腎、心經,具有補脾止瀉、益腎固精、養心安神的功效。從中醫理論來看,脾臟負責運化水濕,當脾虛不能正常運作時,人體便會出現濕氣重、水腫等問題。蓮子能補益脾氣,增強脾臟的功能,有助於改善因脾虛引起的症狀。

此外,蓮子還能夠收斂固澀,對於脾虛所導致的泄瀉有很好的治療效果。加之蓮子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如蛋白質、維生素及礦物質等,這些成分對人體有益,可以輔助調理身體機能。因此,在苓白朮散中加入蓮子,不僅可以增強整個方劑的補益作用,還能夠全面地改善患者因脾虛濕盛而產生的各種不適,達到治療與調養雙重目的。

苓白朮散中加入砂仁,主要是因為其理氣和中之效。

砂仁味辛溫,入脾、胃經,能行氣消食,溫中止痛。苓白朮散主治脾虛濕困,水停證,方中以茯苓、白朮健脾燥濕,但脾虛多兼氣滯,故加砂仁理氣和脾,以助茯苓、白朮健脾燥濕之力,使藥效更為顯著。同時,砂仁也能溫中散寒,改善脾胃寒涼,提高藥效

苓白朮散中包含茯苓,其原因主要在於茯苓的藥性與方劑整體功效相輔相成:

  1. 利水滲濕:茯苓性平味甘,具有利水滲濕的功效,能幫助排除體內多餘水分,與白朮、豬苓等藥物共同發揮利水消腫的作用。
  2. 健脾益氣:茯苓還具有健脾益氣的功效,能增強脾胃功能,促進水液代謝,配合白朮、甘草等藥物,共同改善脾虛濕困所致的腹瀉、水腫等症狀。

總而言之,茯苓在苓白朮散中扮演著利水滲濕、健脾益氣的重要角色,與其他藥物相互配合,共同發揮治療脾虛濕困的功效。

苓白朮散方中包含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藥性、緩解藥物毒性及增強藥效的作用。苓白朮散中包含茯苓、白朮等燥性藥物,甘草可中和其燥性,避免過於燥烈傷陰,使藥性更為平和,更適合人體吸收。
  2. 增強脾胃功能:甘草具有健脾益氣、和胃止嘔的功效,與苓白朮散中其他藥物共同作用,可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有助於改善水濕內停、脾虛乏力等症狀。

甘草作為藥性平和、作用廣泛的藥材,在苓白朮散中發揮着重要的作用,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共同達到治療效果。

苓白朮散方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理氣健脾: 陳皮味辛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苓白朮散主要針對脾虛濕盛,而陳皮的理氣作用能幫助脾胃運化水濕,消除腹脹等症狀。
  2. 調和藥性: 苓白朮散中其他藥材如茯苓、白朮偏於甘淡,加入陳皮的辛味,能調和藥性,使藥效更加平和,避免單一藥性過於偏寒或偏燥。

苓白朮散是一張常見的中醫方劑,用於治療脾虛濕盛所導致的各種症狀,如水腫、食少便溏等。其組成成分中包含茯苓、白朮(白术)、澤瀉等,其中還特別加入了山藥。山藥在本方中的應用是基於其性味甘、平,歸脾、肺、腎經的特性。山藥能夠補脾養胃,益肺腎之氣,對於脾虛所導致的消化不良、體力疲乏有良好的調理作用。此外,山藥還具有一定的滋陰效果,可以輔助茯苓和白朮加強健脾利濕的功能,使整個方劑的作用更為全面。在臨床使用上,山藥的加入不僅增強了方劑對脾虛患者的適應性,也使得該方在治療脾虛濕阻方面更加得心應手。總體而言,山藥作為苓白朮散的一味重要藥材,其存在確保了方劑在治療脾虛濕盛方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苓白朮散為一味常用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脾虛濕盛所導致的水腫、泄瀉等症狀。該方劑的主要成分包括茯苓、白朮(白术),兩者均具有健脾利水的功效。此外,在某些版本的苓白朮散組成中會加入黃耆這味藥材。黃耆性溫、味甘,歸肺經、脾經,是中醫常用的一種補氣藥物,能補益元氣、固表止汗、利尿消腫。

在苓白朮散中加入黃耆的原因,主要是因為黃耆能夠增強人體的正氣,從而提高整體的免疫機能和身體抵抗力。對於脾虛濕盛的患者來說,黃耆不僅能夠補充由於脾虛所造成的氣血不足,還可以輔助茯苓和白朮共同發揮利水滲濕的作用,從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總體而言,黃耆的加入使得該方劑在治療脾虛濕盛相關疾病時更具綜合療效,對改善患者的體質及病情有著積極的作用。

主治功效


苓白朮散由人參、白朮、木香、蓮子、砂仁、茯苓、甘草、陳皮、山藥、黃耆等中藥組成。

人參:性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氣、增強免疫力、調節血糖、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記憶力、延緩衰老、提高性功能等功效。

白朮:性溫、味苦,入脾、胃、肺經,具有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等功效。

木香:性溫、味辛,入脾、胃、大腸經,具有溫裏溫中、行氣止痛、消食化積、理氣行氣、止瀉、健脾健脾止咳平喘、疏肝解鬱等功效。

蓮子:性味甘澀,入脾腎二經,具有補氣固脫、澀精止泄、清熱生津之功。

砂仁:性溫味辛,入脾、胃、腎經,具有燥濕、芳香化濕、理氣行氣、止瀉、安胎、健脾胃等功效。

茯苓:性平、味甘淡,入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陳皮:性溫、味苦、辛,歸脾、肺經,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等多種功效。

山藥:具有補氣、澀精止遺、補腎、止咳化痰、強筋骨、健脾胃、滋陰、止瀉等功效。

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等功效。

苓白朮散具有補氣、利水滲濕、健脾益氣、止瀉等功效。適用於小兒腹瀉。

苓白朮散是一種中藥方劑,由多種中藥材組成,具有補氣、利水滲濕、健脾益氣、止瀉等功效,適用於小兒腹瀉。苓白朮散中的甘草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白朮具有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等功效。茯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陳皮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等功效。黃耆具有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等功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補氣健脾、和胃止瀉的功效,適合脾胃虛弱、食欲不振、腹瀉等症。但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四肢痿軟無力胎弱舌頻頻伸出口外,又立即內收鼻竅或鼻根有辛酸感覺疳積咳血耳竅內有小肉突出幼兒腹瀉手腳容易出汗月經前脹乳月經期間四肢浮腫目赤爛疳翳月經稀少幼兒手足心熱大腸激擾綜合症腹瀉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

相同名稱方劑


苓白朮散, 出處:《幼科直言》卷四。 組成:人參4錢,白朮(炒)1兩,木香4錢,蓮肉(去皮心)1兩,砂仁5錢(去殼),白茯苓1兩,甘草6錢,陳皮6錢,山藥1兩,黃耆1兩(蜜炙)。 主治:小兒泄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