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育陰煎中加入沙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潤肺:沙參性涼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滋陰潤肺、養胃生津的功效。育陰煎旨在滋陰清熱,而沙參的滋陰潤肺作用能有效緩解陰虛所致的燥熱、咳嗽、咽乾等症狀,為方劑整體功效提供重要支持。
- 配伍協同:沙參與方劑中的其他藥物,如麥冬、生地等,具有協同增效作用。沙參的甘潤之性能緩解生地、麥冬的寒涼之性,使方劑藥性更加平和,更易於患者接受,同時也能更好地發揮滋陰清熱之效。
育陰煎方中使用玄參,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滋陰降火: 玄參性寒,味甘苦,入心、肺、腎經,具有滋陰降火、清熱解毒之效。方中使用玄參,可滋養陰液,清熱解毒,用以治療陰虛火旺、心煩不寐、口燥咽乾等症狀。
- 清熱解毒: 玄參還能清熱解毒,適用於熱毒壅盛、咽喉腫痛、牙齦腫痛等症狀。
育陰煎中加入麥門冬,主要是基於其滋陰潤肺、養胃生津的功效。
麥門冬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可清肺熱、潤肺燥、生津止渴,對於陰虛肺燥、津液不足、口乾咽燥等症狀有顯著的療效。此外,麥門冬還具有養胃生津的作用,可緩解胃陰不足、胃痛、口渴等症狀。
因此,育陰煎中加入麥門冬,旨在滋陰潤肺、養胃生津,以達到治療陰虛內熱、津液虧損等症狀的目的。
育陰煎中加入牡丹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涼血:牡丹皮味苦寒,入心、肝、脾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育陰煎常用於治療陰虛火旺所致的各種病症,而牡丹皮可清泄心火,涼血止血,減輕陰虛火旺所致的熱證。
2. 解毒散瘀:牡丹皮亦有解毒散瘀之效,可輔助其他藥材共同緩解因熱毒瘀阻所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在育陰煎中,牡丹皮可以與其他清熱解毒的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育陰煎中加入川貝母,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 清熱潤肺,化痰止咳: 川貝母性寒,味甘苦,入肺經,具有清熱潤肺、化痰止咳的功效。育陰煎常用於治療陰虛火旺、肺燥津傷引起的咳嗽、咯痰等症,川貝母能清熱潤肺,化解痰熱,緩解咳嗽。
- 配伍增效: 育陰煎中往往還含有其他滋陰潤肺的藥材,如麥冬、生地黃等。川貝母與這些藥材配伍,能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更有效地滋陰潤肺,達到治療目的。
育陰煎方劑中包含犀角,其原因主要有二:
-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犀角性寒,味苦鹹,入心、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古人認爲犀角可治療熱毒發狂、熱病神昏、血熱妄行、吐血衄血等症狀,而育陰煎主要用於治療陰虛火旺、血熱妄行之症,犀角可有效抑制火熱,達到清熱涼血的目的。
- 傳統觀念:古代醫學對犀角有著崇高的地位,認為其具有奇效,並被列為珍貴藥材。由於犀角稀有,更被視為珍品,因此被廣泛應用於各種方劑中,育陰煎也不例外。
然而,現今犀角已被列為瀕危物種,嚴禁使用,需以其他藥材替代,以達到同樣療效。
育陰煎中包含鱉甲,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潛陽,涼血止血: 鱉甲性寒,味甘鹹,入肝、腎經,具有滋陰潛陽、涼血止血的功效。它能補益肝腎陰虛,並清熱涼血,用於治療陰虛火旺、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出血症狀,如咯血、吐血、鼻衄、尿血等。
- 清熱解毒,軟堅散結: 鱉甲還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軟堅散結功效。對於一些因熱毒蘊結、氣血瘀滯所致的腫瘤、結核等疾病,也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育陰煎中加入鱉甲,是為了充分發揮其滋陰潛陽、涼血止血、清熱解毒、軟堅散結等功效,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育陰煎方劑中包含知母,主要是因為知母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功效,與方劑的整體作用相契合。
知母味苦甘,性寒,入肺、胃經。其清熱瀉火之性,可針對陰虛火旺、燥熱內盛等病症,起到降火清熱的作用。同時,知母的滋陰潤燥之效,能滋養陰液,潤澤燥熱之邪,緩解陰虛所致的口乾舌燥、皮膚乾燥等症狀。
因此,知母在育陰煎中起到清熱滋陰、潤燥降火的作用,有助於改善陰虛火旺、燥熱內盛等病症,達到滋陰補腎、益氣養血的功效。
育陰煎方劑中加入天花粉,主要是基於其清熱生津、降火解毒的功效。天花粉味甘性寒,入肺、胃、膀胱經,能有效清解肺胃熱,生津止渴,並可滋陰降火。
育陰煎多用於治療陰虛火旺、肺燥津傷所致的口渴、咽乾、咳嗽等症狀。天花粉在此方劑中扮演著清熱生津、滋陰降火的關鍵角色,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達到治療陰虛火旺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育陰煎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痧透肌燥,舌絳液乾,喉爛便閉,脈弦無神」,屬溫病後期陰液大傷之證。其病機為熱毒深入營血,耗傷真陰,導致肌膚失潤、臟腑燥熱。具體表現如下:
- 痧透肌燥:熱邪外發後,陰液虧損,肌膚失於濡養。
- 舌絳液乾:舌質深紅(絳)為熱入營血之徵,津液枯涸則口乾。
- 喉爛便閉:陰虛火炎致咽喉潰爛,腸燥失潤則大便閉結。
- 脈弦無神:陰虛內熱則脈弦,精血虧虛故脈勢微弱。
此證屬「陰虛火熾」,治當滋陰降火、清熱解毒,兼以涼血潤燥。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育陰煎以「滋陰清熱」為核心,結合涼血、解毒、軟堅諸法,其組成可分四類:
1. 滋陰潤燥藥物
- 鮮沙參、麥冬、玄參、生地:甘寒養陰,生津潤燥。沙參滋肺胃之陰;麥冬清心潤肺;玄參瀉火滋腎;生地涼血養陰,共解「肌燥液乾」之症。
- 鱉甲、元武版(龜板):介類潛陽,補腎填精,針對陰虛內熱之骨蒸潮熱,並能軟堅散結。
2. 清熱解毒藥物
- 犀角(現多用水牛角代):清心涼血,解毒定驚,針對熱入營血之「舌絳」。
- 金汁(人糞清汁):古法用於瀉火解毒,清熱涼血,今多棄用。
- 土貝母、知母:清熱化痰散結(土貝母),瀉腎火、潤燥(知母),助解喉爛熱毒。
3. 涼血活血藥物
- 丹皮:涼血散瘀,防陰虛火旺灼傷血絡,兼透血分伏熱。
4. 生津泄熱藥物
- 花粉(天花粉):清熱生津,潤燥止渴,針對「便閉」與「液乾」。
治療原理綜論
此方針對「陰虛熱熾」之證,以「滋陰為本,清熱為標」,達成以下作用:
- 養陰增液:沙參、麥冬等直接補充耗損之津液,改善乾燥。
- 清營涼血:犀角、丹皮清解血分熱毒,防熱邪進一步傷陰。
- 軟堅瀉火:鱉甲、龜板潛陽熄風,知母、花粉泄臟腑燥熱。
- 解毒散結:土貝母、金汁(古法)清咽喉熱毒,治喉爛。
全方結構嚴謹,標本兼顧,既救陰液之竭,又瀉亢盛之火,符合溫病「存得一分陰液,便有一分生機」之旨。
傳統服藥法
鮮沙參、玄參、麥冬、原地、丹皮、土貝、元武版、犀角、鱉甲、知母、花粉、金汁。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陰寒之性較重,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育陰煎, 出處:《疫痧草》。 組成:鮮沙參、玄參、麥冬、原地、丹皮、土貝、元武版、犀角、鱉甲、知母、花粉、金汁。 主治:痧透肌燥,舌絳液乾,喉爛便閉,脈弦無神。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