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梔地黃湯

山梔地黃湯

SHAN ZHI DI HUANG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

寒性指數

26

熱/寒比例

極寒 (0.08)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9%
心經 18%
胃經 18%
肝經 15%
腎經 7%
大腸經 3%
三焦經 3%
脾經 3%
肺經
心經
胃經
肝經
腎經
大腸經
三焦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山梔地黃湯中加入梔子,主要是為了清熱瀉火、涼血止血。

梔子味苦寒,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功效。方中因地黃滋陰補腎,易於滋膩生熱,故加入梔子以清熱瀉火,防止滋膩生熱之弊。同時,梔子還能涼血止血,配合地黃滋陰,可更好地治療熱入血分、血熱妄行所致的出血症狀。此外,梔子還能解毒消腫,有助於消除因熱毒引起的局部腫痛。

山梔地黃湯中包含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之效。方中加入生地黃,可與山梔子、黃芩等藥物共同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緩解熱病煩躁、口渴咽乾、血熱妄行等症狀。
  2. 滋陰養血: 生地黃滋陰養血,可改善由熱邪耗傷陰血所致的虛熱、口乾舌燥、心煩不寐等症狀。同時,生地黃與熟地黃配合使用,可起到滋陰補血、益腎填精之效,使方劑兼具清熱涼血與滋陰補血的功效,更能全面改善患者的病情。

山梔地黃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緩解熱毒熾盛之症: 山梔地黃湯主治熱毒熾盛所致的各種病症,白芍性寒涼,能清熱涼血,緩解熱毒對人體的傷害,與梔子、黃芩等藥物共同清熱解毒,達到平衡體內陰陽的作用。
  2. 滋陰養血,緩解虛熱: 白芍具有滋陰養血、斂陰止汗的功效,可改善由熱毒耗傷陰血而導致的虛熱症狀,配合地黃等滋陰藥物,共同滋陰養血,緩解虛火上炎的症狀。

山梔地黃湯中加入知母,主要是為了清熱瀉火,滋陰降燥。

知母味苦寒,入肺、胃、腎經,具有清熱瀉火,滋陰降燥的功效。方中以山梔清熱瀉火為主,但單用山梔則易傷陰,而知母能滋陰降燥,與山梔相配,則能更好地清熱瀉火而不傷陰,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此外,知母與地黃同為滋陰藥,相輔相成,更能增強滋陰降燥之效,使方藥效力更佳。

山梔地黃湯為清熱涼血之名方,其組成精妙,其中川貝母的加入尤具深意。川貝母性寒,味苦甘,歸肺、心經,擅長清熱潤肺、化痰止咳。在山梔地黃湯中,與山梔子、生地黃等藥物相輔相成,共同增強了方劑清熱涼血、滋陰降火的功效。山梔子善於清肝火,生地黃滋腎陰而涼血,三者聯手,針對內熱盛、血分有熱之症,如口乾舌燥、咽喉腫痛、咳嗽痰多等,皆能發揮卓效。川貝母在此方中,既可加強清熱之力,又能潤肺止咳,使整體方劑更加圓滿,適用於因陰虛火旺導致的各種症狀,充分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的智慧。

山梔地黃湯為清熱涼血之名方,主要由山梔子、生地黃、丹皮、犀角(現多以水牛角替代)、黃連等藥材組成,其中瓜簍仁的加入,意在增強清熱瀉火、潤燥滑腸之效。瓜簍仁性甘微寒,善於清肺化痰,通利二便,對於熱病後期,因餘熱未清,導致口乾舌燥、便秘或小便短赤等症狀,具有顯著療效。其富含的脂肪油成分,還能滋潤腸道,緩解因熱毒內盛引起的腸燥便秘。在山梔地黃湯中,瓜簍仁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共同達到清熱涼血、瀉火解毒的目的,適用於熱入血分所致的各種病症。

山梔地黃湯中加入天花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利濕通淋:天花粉性寒,味甘,入肺、胃、膀胱經,具有清熱瀉火、利濕通淋的功效。配合山梔子清熱瀉火,黃芩、生地黃清熱涼血,共同達到清熱利濕、瀉火通淋的作用,用於治療熱盛濕困、小便不利、淋痛等症。
  2. 滋陰降火,潤燥滑腸:天花粉亦有滋陰降火、潤燥滑腸的功效。配合生地黃滋陰養血,黃柏清熱燥濕,共同緩解熱邪灼傷津液、導致便祕等症狀。

山梔地黃湯中加入牡丹皮,主要是為了清熱涼血、活血化瘀,與方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治療目的。

牡丹皮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之功效,可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發熱、煩躁、口渴、咽喉腫痛、以及血瘀所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

山梔地黃湯主治血熱妄行、心煩不寐、口舌生瘡、小便赤澀等症。牡丹皮的加入,可增強清熱涼血之效,並有助於化瘀止痛,使療效更為顯著。

山梔地黃湯中加入麥門冬,主要原因有二:

一、 滋陰潤肺: 麥門冬性寒,味甘,入肺、心經,具有滋陰潤肺、清心除煩之效。方中梔子清熱瀉火,地黃滋陰補腎,容易傷陰耗津。加入麥門冬,可緩解燥熱傷陰,滋養肺陰,防止藥性過於偏燥。

二、 配伍增效: 麥門冬與地黃相配,一潤肺,一補腎,相輔相成,共同滋陰養腎。同時,麥門冬的清心除煩作用,可緩解梔子所致的寒涼之感,使藥效更為平和。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山梔地黃湯」的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載於《東醫寶鑒·內景篇》,主治「痰積熱,先痰後血」。指痰熱鬱積化火,灼傷肺絡或胃絡,初期以咳痰黏稠、胸悶煩熱為主症,後期因熱傷血絡而出現咯血或嘔血。其病機核心為「痰熱壅盛,陰傷動血」,屬熱證、實證夾雜陰虛之候。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全方以清熱化痰為主,輔以養陰涼血,結構可分三層:

  1. 清熱瀉火,化痰散結

    • 山梔:清三焦火邪,瀉心肺鬱熱,兼能涼血止血。
    • 知母:清肺胃實熱,滋陰潤燥,助化解痰熱膠結。
    • 貝母(當用浙貝母為宜):化痰散結,開鬱清熱,針對痰積成塊之證。
    • 瓜蔞仁:寬胸化痰、潤燥滑腸,導痰熱從下而解。
  2. 涼血養陰,防熱傷營

    • 生地:涼血滋陰,清熱生津,治陰虛內熱之動血。
    • 牡丹皮:清血分伏熱,活血散瘀,防熱與血結成瘀。
    • 天花粉:清熱生津,潤肺化痰,兼治熱傷津液之口渴。
    • 麥門冬:養肺胃之陰,清心除煩,固護陰液。
  3. 調和肝肺,柔絡止血

    • 芍藥(當用赤芍為宜):清肝涼血、散瘀止痛,協牡丹皮防血瘀;若陰傷重者亦可選白芍,斂陰和營。

三、方劑配伍特點

  • 痰熱並治:山梔、知母清熱,貝母、瓜蔞仁化痰,切中「痰積熱」病機。
  • 標本兼顧:清熱化痰治其標(痰熱),生地、麥冬滋陰治其本(陰傷)。
  • 气血兩清:山梔、牡丹皮分消氣血之熱,防熱陷血分迫血妄行。

四、潛在臨床應用方向
此方可能見於古典醫籍記載的以下病症:

  1. 肺熱咯血(如肺癰初期、肺結核咯血屬熱傷肺絡者)。
  2. 胃熱嘔血(如熱積胃脘,痰熱互結所致吐血)。
  3. 痰熱蘊肺之咳嗽(痰黃黏稠,胸痛煩熱)。

五、加减衍變思路
若血證明顯,可增側柏葉、白茅根;痰稠難咯加竹瀝;陰虛甚加沙參、玄參。全方重在「清」「潤」「化」,體現「治火即治血,化痰需保津」的傳統思路。

傳統服藥法


山梔1錢2分,生地1錢,芍藥1錢,知母1錢,貝母1錢,瓜蔞仁1錢,天花粉5分,牡丹皮5分,麥門冬5分。
水煎服。
方中天花粉、牡丹皮、麥門冬用量原缺,據《東醫寶鑒·內景篇》補。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清熱瀉火、涼血化痰之功,適用於痰熱壅盛、痰火互結所致的痰積熱、先痰後血證。但本方性寒,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胃腸出血多痰

相同名稱方劑


山梔地黃湯, 出處:《醫學入門》卷七。 組成:山梔1錢2分,生地1錢,芍藥1錢,知母1錢,貝母1錢,瓜蔞仁1錢,天花粉5分,牡丹皮5分,麥門冬5分。 主治:痰積熱,先痰後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