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山梔地黃湯中加入梔子,主要是為了清熱瀉火、涼血止血。
梔子味苦寒,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功效。方中因地黃滋陰補腎,易於滋膩生熱,故加入梔子以清熱瀉火,防止滋膩生熱之弊。同時,梔子還能涼血止血,配合地黃滋陰,可更好地治療熱入血分、血熱妄行所致的出血症狀。此外,梔子還能解毒消腫,有助於消除因熱毒引起的局部腫痛。
山梔地黃湯中包含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之效。方中加入生地黃,可與山梔子、黃芩等藥物共同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緩解熱病煩躁、口渴咽乾、血熱妄行等症狀。
- 滋陰養血: 生地黃滋陰養血,可改善由熱邪耗傷陰血所致的虛熱、口乾舌燥、心煩不寐等症狀。同時,生地黃與熟地黃配合使用,可起到滋陰補血、益腎填精之效,使方劑兼具清熱涼血與滋陰補血的功效,更能全面改善患者的病情。
山梔地黃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緩解熱毒熾盛之症: 山梔地黃湯主治熱毒熾盛所致的各種病症,白芍性寒涼,能清熱涼血,緩解熱毒對人體的傷害,與梔子、黃芩等藥物共同清熱解毒,達到平衡體內陰陽的作用。
- 滋陰養血,緩解虛熱: 白芍具有滋陰養血、斂陰止汗的功效,可改善由熱毒耗傷陰血而導致的虛熱症狀,配合地黃等滋陰藥物,共同滋陰養血,緩解虛火上炎的症狀。
山梔地黃湯中加入知母,主要是為了清熱瀉火,滋陰降燥。
知母味苦寒,入肺、胃、腎經,具有清熱瀉火,滋陰降燥的功效。方中以山梔清熱瀉火為主,但單用山梔則易傷陰,而知母能滋陰降燥,與山梔相配,則能更好地清熱瀉火而不傷陰,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此外,知母與地黃同為滋陰藥,相輔相成,更能增強滋陰降燥之效,使方藥效力更佳。
山梔地黃湯為清熱涼血之名方,其組成精妙,其中川貝母的加入尤具深意。川貝母性寒,味苦甘,歸肺、心經,擅長清熱潤肺、化痰止咳。在山梔地黃湯中,與山梔子、生地黃等藥物相輔相成,共同增強了方劑清熱涼血、滋陰降火的功效。山梔子善於清肝火,生地黃滋腎陰而涼血,三者聯手,針對內熱盛、血分有熱之症,如口乾舌燥、咽喉腫痛、咳嗽痰多等,皆能發揮卓效。川貝母在此方中,既可加強清熱之力,又能潤肺止咳,使整體方劑更加圓滿,適用於因陰虛火旺導致的各種症狀,充分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的智慧。
山梔地黃湯為清熱涼血之名方,主要由山梔子、生地黃、丹皮、犀角(現多以水牛角替代)、黃連等藥材組成,其中瓜簍仁的加入,意在增強清熱瀉火、潤燥滑腸之效。瓜簍仁性甘微寒,善於清肺化痰,通利二便,對於熱病後期,因餘熱未清,導致口乾舌燥、便秘或小便短赤等症狀,具有顯著療效。其富含的脂肪油成分,還能滋潤腸道,緩解因熱毒內盛引起的腸燥便秘。在山梔地黃湯中,瓜簍仁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共同達到清熱涼血、瀉火解毒的目的,適用於熱入血分所致的各種病症。
山梔地黃湯中加入天花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利濕通淋:天花粉性寒,味甘,入肺、胃、膀胱經,具有清熱瀉火、利濕通淋的功效。配合山梔子清熱瀉火,黃芩、生地黃清熱涼血,共同達到清熱利濕、瀉火通淋的作用,用於治療熱盛濕困、小便不利、淋痛等症。
- 滋陰降火,潤燥滑腸:天花粉亦有滋陰降火、潤燥滑腸的功效。配合生地黃滋陰養血,黃柏清熱燥濕,共同緩解熱邪灼傷津液、導致便祕等症狀。
山梔地黃湯中加入牡丹皮,主要是為了清熱涼血、活血化瘀,與方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治療目的。
牡丹皮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之功效,可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發熱、煩躁、口渴、咽喉腫痛、以及血瘀所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
山梔地黃湯主治血熱妄行、心煩不寐、口舌生瘡、小便赤澀等症。牡丹皮的加入,可增強清熱涼血之效,並有助於化瘀止痛,使療效更為顯著。
山梔地黃湯中加入麥門冬,主要原因有二:
一、 滋陰潤肺: 麥門冬性寒,味甘,入肺、心經,具有滋陰潤肺、清心除煩之效。方中梔子清熱瀉火,地黃滋陰補腎,容易傷陰耗津。加入麥門冬,可緩解燥熱傷陰,滋養肺陰,防止藥性過於偏燥。
二、 配伍增效: 麥門冬與地黃相配,一潤肺,一補腎,相輔相成,共同滋陰養腎。同時,麥門冬的清心除煩作用,可緩解梔子所致的寒涼之感,使藥效更為平和。
主治功效
山梔地黃湯
組成:梔子、生地黃、白芍、知母、川貝母、瓜簍仁、天花粉、牡丹皮、麥門冬
主治:痰積和熱症同時存在,先出現痰,後出現血。
中藥方劑組成介紹:
- 白芍:具有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功效,可治療肝陰不足、肝氣不舒或肝陽偏亢引起的頭痛、眩暈、抽搐等症狀。
- 川貝母:具有清肺熱、化痰、潤肺、止咳、平喘、鎮咳、祛痰、散結、清熱解毒、安神等功效,可治療肺熱燥咳、乾咳少痰、痰粘難咯、咯痰帶血等症狀。
- 麥門冬:具有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益氣安神的功效,可治療陰虛津虧的各種症狀,如乾咳少痰、口乾咽燥、舌紅少苔等。
- 牡丹皮:具有清熱瀉火、活血化瘀、清熱涼血、破血消癥、排膿、滋陰等功效,可治療溫毒發斑、吐血衄血、夜熱早涼、無汗骨蒸、經閉痛經、癰腫瘡毒、跌撲傷痛等症狀。
- 生地黃:具有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等功效,可治療陰虛發熱、消渴、吐血、衄血、血崩、月經不調、胎動不安、陰傷便祕等症狀。
- 天花粉:具有清熱瀉火、止咳化痰、生津止渴、利水消腫、排膿、潤燥、清熱解毒等功效,可治療肺熱燥咳、熱病津傷、口渴多飲、瘡瘍腫毒、水腫等症狀。
- 知母: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功效,可治療熱病煩渴、骨蒸勞熱、肺熱咳嗽、大便燥結、小便不利、陰虛發熱、骨蒸勞熱、肺虛燥咳、消渴、腸燥便祕、肺熱咳嗽、咽喉腫痛、口乾舌燥、肺熱咳嗽、陰虛燥咳、痰黃粘稠、乾咳少痰、胎熱、胎毒、流產等症狀。
- 梔子:具有止血、清熱解毒、清熱瀉火、清熱利濕、清熱涼血、清熱利尿等功效,可治療各種熱證,如心煩、失眠、心悸、口渴、黃疸、發熱、小便短赤、吐血、衄血、便血等。
- 瓜簍仁:具有清肺熱利咽、通便、止咳化痰、活絡止痛、潤肺、生津止渴、保肝等功效,可改善肺熱引起的各種症狀,如咽喉腫痛、聲音嘶啞、肺熱咳嗽等。
總結:
中藥方劑「山梔地黃湯」,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止咳化痰、活血化瘀等功效,可治療痰積和熱症同時存在,先出現痰,後出現血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山梔1錢2分,生地1錢,芍藥1錢,知母1錢,貝母1錢,瓜蔞仁1錢,天花粉5分,牡丹皮5分,麥門冬5分。
水煎服。
方中天花粉、牡丹皮、麥門冬用量原缺,據《東醫寶鑒·內景篇》補。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清熱瀉火、涼血化痰之功,適用於痰熱壅盛、痰火互結所致的痰積熱、先痰後血證。但本方性寒,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山梔地黃湯, 出處:《醫學入門》卷七。 組成:山梔1錢2分,生地1錢,芍藥1錢,知母1錢,貝母1錢,瓜蔞仁1錢,天花粉5分,牡丹皮5分,麥門冬5分。 主治:痰積熱,先痰後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