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白虎合解毒湯中加入石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清熱解毒: 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解毒生津的功效。對於熱毒壅盛、熱入營血所致的發熱、口渴、煩躁、咽喉腫痛、神昏譫語等症狀,石膏能清熱解毒,降低體溫,緩解病症。
- 涼血止血: 石膏具有涼血止血的作用,能清熱止血,對於熱毒入血,導致的吐血、衄血、尿血等症狀,石膏能起到清熱止血的作用。
石膏在白虎合解毒湯中與其他藥物相配伍,發揮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起到治療熱毒壅盛、熱入營血的功效。
白虎合解毒湯中加入知母,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白虎合解毒湯主要用於治療熱證,如高熱、煩渴、口乾舌燥等。知母性寒,味苦,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之效,能有效降低體溫,緩解熱證。
- 滋陰生津:熱證多伴有陰液虧虛,出現口乾舌燥、皮膚乾燥等症狀。知母能滋陰生津,補充體內津液,緩解口渴、皮膚乾燥等症狀,使清熱解毒效果更佳。
總之,知母在白虎合解毒湯中起著清熱瀉火、滋陰生津的作用,與其他藥物共同發揮療效,達到治療熱證的目的。
白虎合解毒湯中加入天花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天花粉味甘、微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生津止渴的功效。白虎合解毒湯主治熱病發熱、口渴、汗出、脈洪大等症,天花粉能清解熱毒,緩解熱症引起的口渴,輔助主藥發揮清熱解毒之效。
- 利水消腫:天花粉亦具利水消腫之功,可用於治療熱病引起的浮腫、小便不利等症,並能緩解因熱毒壅滯而導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
綜上所述,天花粉在白虎合解毒湯中起着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的作用,與其他藥材協同發揮功效,有效治療熱病發熱、口渴、汗出、脈洪大等症。
白虎合解毒湯中加入黃芩,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 黃芩味苦寒,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效。白虎合解毒湯主治熱病、高熱煩渴,而黃芩可以清熱降火,解毒消炎,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解毒功效。
- 保護胃腸: 白虎合解毒湯中的石膏性寒,容易損傷脾胃,而黃芩可以起到保護胃腸的作用。黃芩能清熱燥濕,同時能抑制胃酸分泌,防止胃腸受損。
白虎合解毒湯中包含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 黃連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瀉火、解毒燥濕的功效。白虎合解毒湯主治熱病高熱、煩躁、口渴、汗出、脈數等症狀,黃連可有效清泄心火、解熱生津,緩解患者的熱毒症狀。
- 解毒涼血: 黃連除了清熱瀉火,也具備一定的解毒涼血作用。白虎合解毒湯中常配合石膏、知母等清熱解毒藥物,黃連能增強藥物的解毒功效,進一步緩解患者因熱毒引起的各種症狀,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白虎合解毒湯中加入梔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梔子性寒,味苦,入心、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效。白虎合解毒湯主治外感熱病,證見高熱、口渴、煩躁等,梔子可清解內熱,緩解患者的熱證。
- 利濕退黃:梔子還具利濕退黃之功,可用於治療濕熱黃疸。白虎合解毒湯中加入梔子,可以輔助清熱解毒,同時兼顧利濕退黃,提高治療效果。
白虎合解毒湯中包含生地黃,主要因其具有以下作用:
- 清熱涼血: 生地黃味甘性寒,能清熱涼血,解熱毒,對於外感熱病,邪熱入血所致的高熱、煩躁、神昏、斑疹等症狀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 滋陰潤燥: 生地黃亦具有滋陰潤燥的作用,可以緩解熱病過程中造成的津液不足,如口渴、咽乾、便祕等症狀。
因此,生地黃的加入,不僅能有效清熱解毒,更能滋陰潤燥,使藥效更加全面,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治療熱病的目的。
白虎合解毒湯中加入麥門冬,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生津: 白虎合解毒湯用於治療熱病,常伴有口渴、津液不足等症狀。麥門冬性寒,味甘,具有清熱生津、養陰潤肺的功效,可緩解熱邪耗傷津液所致的口渴、咽乾等症狀,增強患者的體力。
- 保護心肺: 熱邪入肺,可導致肺津耗損,出現咳喘等症狀。麥門冬入心肺經,可滋養心陰,清熱潤肺,保護心肺功能,防止熱邪對心肺的損傷。
因此,白虎合解毒湯中加入麥門冬,不僅能清熱生津,更能保護心肺,使治療更加全面有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白虎合解毒湯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首載於《麻科活人》,主治「麻疹出而胃熱渴甚者」,兼治「溫熱及痘疹後餘熱,欲成牙疳」。其病機核心為陽明胃經熱盛,或溫病、痘疹後期餘熱未清,邪熱化火,上灼口齒。具體表現如下:
- 胃熱津傷:麻疹或溫熱病過程中,邪熱熾盛於陽明,耗傷胃津,故見煩渴引飲。
- 熱毒上攻:痘疹後餘熱不除,熱毒壅滯於上,可能引發牙齦腫痛、潰爛(牙疳),甚或口舌生瘡。
- 氣血兩燔:若熱邪深入血分,可能兼見身熱夜甚、舌絳等症,方中犀角汁、生地黃即為血分熱毒而設。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1. 白虎湯框架(清氣分熱)
- 石膏(主藥):辛甘大寒,直清陽明胃經熾熱,兼透熱出表。
- 知母:苦寒潤燥,助石膏清熱,兼滋胃陰以止渴。
- 天花粉、麥門冬:甘寒生津,針對熱盛傷津之口渴,強化滋陰潤燥之力。
2. 解毒配伍(瀉火解毒)
- 黃芩、黃連:苦寒瀉火,黃芩清上焦肺熱,黃連降心胃之火,共除三焦熱毒。
- 山梔仁:清瀉三焦鬱熱,導火下行,從小便而出。
- 犀角汁(今多以水牛角代):涼血解毒,防止熱入營血,為牙疳、血熱之要藥。
3. 保津涼血(兼顧血分)
- 生地黃:滋陰涼血,與犀角汁協力防熱邪深入血分。
- 淡竹葉:輕清透熱,利小便而引熱下行,兼防苦寒傷胃。
全方邏輯
此方以「白虎湯」清陽明氣分熱為基礎,加入黃連解毒湯(去黃柏)之架構,強化瀉火解毒;復佐生地、犀角涼血,麥冬、花粉生津,形成「氣血兩清、解毒保津」之立方思路。適用於熱毒充斥氣血,且陰津已傷之證,尤其針對麻疹、痘疹後熱毒未盡、上攻口齒之變證。
其治療原理在於:
- 清氣透熱:石膏、知母、竹葉協力透熱外達。
- 直折火毒:芩、連、梔子苦寒降瀉,截斷熱毒燎原之勢。
- 預護陰血:生地、犀角防熱深陷,麥冬、花粉補已耗之津。
全方攻補兼施,標本同治,符合溫病「截斷扭轉」與「存陰保津」之核心治法。
傳統服藥法
石膏(研粗末)4錢, 知母1錢, 天花粉1錢, 黃芩1錢, 黃連1錢, 山梔仁1錢, 生地黃2錢, 麥門冬2錢。入淡竹葉10片,水2鐘煎1鐘,更磨入犀角汁,索湯水則與之。
(《麻科活人》卷二)。按:本方方名,《中國醫學大辭典》引作「白虎合黃連解毒湯」。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性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 本方不宜久服。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白虎合解毒湯, 出處:《準繩·幼科》卷六。 組成:石膏(研粗末)4錢,知母1錢,天花粉1錢,黃芩1錢,黃連1錢,山梔仁1錢,生地黃2錢,麥門冬2錢。 主治:麻疹出而胃熱渴甚者,溫熱及痘疹後餘熱,欲成牙疳。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